谁为谁设置议程.doc
《谁为谁设置议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为谁设置议程.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谁为谁设置议程? 摘要本文就当前社会体制下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的三种重新分类,以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作为分析对象,得出议程设置的三种不同模式,力图就议程设置中的主客体身份问题做一个理论上的创新。 关键词媒介模式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理论阐释 议程设置的思想来源于李普曼舆论学中“虚拟世界”(也称为拟态世界)概念。他认为大众媒介的报道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一个由媒介所绘制的图景,引起人们的优先关注,进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1963年,美国著名学家伯纳德科恩首次在政治学上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概念,他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语对议程设置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新闻媒介
2、在告诉读者该怎么想上大都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上却异常成功。”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思威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对李普曼和科恩的思想进行了假设性推论和延伸,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验证,并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式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的正式诞生,后来,他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第一次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根据事实的显著性进行优先的选择和进行报道来影响公众,为公众设置讨论和关注的议题,从而通过影响公众对媒介报道事件的理解和解读,最终达到影响公众认知的目的。 麦库姆斯和肖之后的传播学者也在他们
3、的基础上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D.H.韦弗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他们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在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受众的“议程设置”中有高度的相关性。其后的研究揭示出了“议程设置”的三种作用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模式”,将“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引入到微观领域。 议程设置理论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一系列的实证探索,该理论的正确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得到了诸多的验证,为传播学界和实务界所普遍认可。但是以上的诸多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大众传媒与公众之间进行,主客体非常明确直观。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传媒与公众之间谁为谁设置议程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设置 议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5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