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案(新).ppt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案(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案(新).ppt(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案,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1、高尔顿(F.Gattell)于1882年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的建立;2、心理测验的创始人卡特尔(J.M.Cattell)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3、韦特默(L.Witmer)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治诊所4、比奈-西蒙(A.Binet-T.Cimon)1904年为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5、帕森斯(F.Parsons)于1908年职业指导运动,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6、1908年康涅狄克州成立心理卫生协会,比尔斯自觉之心推动了心理卫生运动,随之世界上30多个国家成立协会7、1
2、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颁布正式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公布APA伦理纲领;54年创办咨询心理学杂志;55年正式颁发专家执照,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中蕴涵丰富心理咨询理论古代中医强调“形神一体”、“七情致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以及临床运用咨询心理学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运用,中医理论蕴涵丰富心理咨询理论,1、整体恒动论-黄帝内经“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理活动是人生命的标志;正常心理是保持正常生理的重要因素;心理异常影响生理异常。2、形神一体论生理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郁致疾”“因病致郁”“形伤则神为之消”3、天人相应、时世异
3、论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人能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谐的人际、良好的民风道德保持健康。4、治未病论重预防、保健。孙思邈“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要义也。”,中医理论蕴涵丰富心理咨询理论,七情是致病的内因(波动过大或持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惊则气乱。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重守护心神;顺时调神;养生与养德相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先;以静制动,动中取静;节欲守神,贵在适度。,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老一辈临床心理学家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为主题创造了一个良好
4、开端1、心理咨询已经职业化:1)社会化水平:发表大量研究论文;三级甲等医院评定条件之一;大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和教育部颁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增加。2)社会效益。3)经济效益。4)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5)社会认可。6)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2、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理论和方法不适应;职业起点较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展望,1、心理咨询工作切入中国现实和文化背景的趋势必将越来越强;2、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工作的普及化已成事实;3、职业化还将继续发展,并且会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得到社会全面认可4、它将自己独立的诊断、操作方式和基本理论概念与邻近学科(特别
5、是精神病学)相分离,成为独立的发展态势。,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心理咨询(counseling):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协助求助者(client)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联系:1)都是助人的关系,而且是一种专业助人的关系;2)都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3)都是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给予帮助区别:1)概念上的差异2)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任务不同,心理咨询是“协助”,而心理治疗是“矫治”3)对象和情境不同:健康人与心理异常人4)工作的方式不同,心理咨询
6、与心理治疗关系模型,C,P,C,P,C,P,C=P,C,P,第三单元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存在与人本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人性主义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理论,(一)分区观点:意识和无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是前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心理表面部分,前意识preconscious:无意识中可以回忆起来的,无意识unconscious: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及替代物,前意识,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情结,精神分析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要保持心理正常,必
7、须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心理不正常。,本我id快乐原则(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部分;受阻抑会产生焦虑),自我ego现实原则(意识的、调节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超我super-ego理想原则(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依赖父母影响),精神分析理论,(三)心理动力理论: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先天的本能。(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如饥、渴及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2)性爱的驱力,与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并把性欲的能量(Libido),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他把个体保存、种系延续两类驱力都叫“生之本能”;把攻击、侵略等行为称之为“死之本能”,(四)心理性欲发展学
8、说,1、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2、肛欲期(23岁)其快乐来自排便,肌肉紧张的控制;3、恋母期及生殖器期(45岁)快乐来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4、潜伏期(611岁)儿童的快感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兴趣转向外部,转向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5、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起于青春期,贯穿整个成年期如果受阻,则可能导致成年以后行为异常、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精神分析理论,(五)心理防御与适应观点: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不良,便可产生焦虑,如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等。补偿作用(转移):
9、需要无法满足时转移对象以间接方式满足,象征性的行为抵消不愉快。升华作用: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欲念,改以社会标准的行为表现之退化作用:以幼稚方式表现,心理防御与适应,投射作用(推委):把不好的欲念加诸他人内向投射:本来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转向自己反向作用:行为与欲念相反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酸葡萄效应)潜抑作用:从意识层压入潜意识层固着:行为方式发展停滞和反应刻板化否定作用:否定痛苦事件的发生,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应激: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产生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Selye于1936年提出。应激过程:应激输入、认知评价
10、(中介)、反应、结果应激源: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应激源,躯体性应激:作用于机体直接产生的刺激,如温度、辐射、电击、噪音、损伤、病原微生物、疾病心理性应激:人们头脑中预期危险、心理压力、心理挫折、心理冲突社会性应激:客观社会学指标,如职业、经济、年龄、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变迁文化性应激: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改变所产生的情境,心理中介机制,觉察:觉察是决定个体对环境刺激是否引起防卫和抵抗的关键。不同形式的刺激能产生同样的一般适应症候群认知与评价:认知与评价也是决定个体对环境刺激是否引起防卫和抵抗的关键
11、。生活事件、真实的威胁、错误的认知。积极的认知(积极应激)与消极的认知(消极应激)决定应激的强度与频度,一般适应症候群,警戒反应期(alarm reaction stage):震撼阶段:体温、血压下降、肌肉松弛,缺乏适应;反击阶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生理功能增强。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适应能力丧失,精疲力竭、机体出现损伤性变化,难以逆转或不可逆转,持续性压力,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原压力,新压力,反击期,震撼期,常态,持续压力下一般适应症候群(selye 1956),应激反应(心理)-情绪,积极的心理反应:适
12、度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和动机调整。帮助个体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准确地评估应激源的性质,作出符合理智 的判断与决定,从而使自己相当应选择对付应激源的策略,有效同环境交互作用。(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心理反应: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过度波动、认知能力下降、自我概念不清等。防碍个体评价现实、选择对策和应对能力的发挥。,应激反应(心理)-应对,应对:应激引起紧张不适感,人们总是企图通过各种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其影响,心理学上将这一机制称作“应对”1、行为反应: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如逃避应激源、改变自身条件和行为方式。2、自我防御反应:为减轻应激源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而采取的一
13、系列调节机制。,应激反应(生理),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增强,心率、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血压增加;呼吸加快;血糖升高;交感神经动员脂类使血脂增加;机体警觉、敏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被激活免疫系统改变:通过支配胸腺、淋巴结、骨髓、脾等免疫器官,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受体;下丘脑通过促皮质激素并伴随-内啡肽的分泌,神经冲动的传递,应激结果,适度的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则使人难以适应,最终损害人的健康,压力与心理障碍,压力:个体对任何需求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定性反应,不管刺激为何物,身体必定会再适应,以达到
14、体内平衡。压力是癌症、心脏病、肺病、意外伤害、肝硬化、自杀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压力种类:生理压力、社会心理压力压力源:内在的、人际间的、外在环境的,压力的来源,生理上的:饥饿、口渴、疲倦、疼痛、感染、发烧、健康改变、睡眠问题心理上的:自尊、被爱无法满足,感受到危险、威胁、失望、挫折、绝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否定自我、安全感受威胁等情境上的:噪音、空气污染、交通紊乱、缺乏空间和隐蔽性、生活环境品质差、经济拮据、缺乏资源;发展上的:上学、离家、某职、结婚、布置新居、新的生涯、生孩子、发现身体变化、适应年老的父母、配偶死亡、退休、独居;人际关系的:关系不好、很少支持、敌对、被排斥、社交改变社会文化:文
15、化环境差异、角色期待、负担、冲突、被迫改变生活状况、战争、纠纷、价值观念改变、社会经济地位改变,压力与心理障碍,恐惧症:单纯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情景、动物、高处、生病、流血、黑暗、封闭空间、人群、出殡、死亡)强迫症: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焦虑症:紧张、心神不宁、容易疲劳、烦躁不安、易惊吓、发抖痉挛、过度兴奋、口干眩晕、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胸口不适、腹泻尿频,易怒、失眠、注意力分散、过度小心、警戒受创后综合症:心情沉闷、敏感、不安、做恶梦、情感反应麻木、注意力分散、罪恶感、记忆减退、哭泣、抑郁、厌食、惊吓、自杀类躯体化症(心因性疼痛、疑病症)解离症(心因性朦胧状态、多重人格、自我感消失,焦虑的等级,
16、期望的-轻度的-中度的-重度的-恐慌的,压力调节模式(雷札鲁斯),压力挑战失落 情绪刺激初评估 调适行为 威胁再评估 生理变化,心理冲突,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困扰双避冲突:左右为难的逃避而必接受其一的心理困扰趋避冲突:进退两难的心理困扰,一个目标两种动机(好而趋之与恶而避之),挫折与挫折感,挫折: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挫折感: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挫折分类:因人挫折、因事挫折、因灾挫折、条件挫折挫折感产生心理压力,目标不能实现,精神分析理论对 咨询与治疗的认识,“意识化”疗法:精神分析性
17、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化为意识的心理过程,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精神分析理论对咨询与治疗的认识,自由联想:不打断,鼓励,做记录,精神分析理论对咨询与治疗的认识,梦的解析:显性梦到隐性梦的过程移情:设身处地领会求助者的情绪阻抗:阻抗点就是致病点,不是满足偷窥欲宣泄:抛弃过于理性的道德约束释疑(阐释):所获资料按一定逻辑整理,催眠治疗法,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巴甫洛夫(Ivan Pavlov)是行为主义的首创人,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脑机制的“高级神经能量说”,对“
18、试验神经症”、癔症、精神病症状做了解释。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科学地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华生(B.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之一。1)他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一切主观内省,确立心理学客观研究对象,应该以研究行为取代主观体验到的知觉或意识;2)将行为归结为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3)他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R=f(s),情绪、思维都是可以记录的行为;4)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从
19、而否认遗传。,新行为主义理论观点(托尔曼),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他认为:1、刺激与反应之间,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就是有机体内部因素;2、他的公式:B=f(S、P、H、T、A),其中B为行为,S为环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T为训练和过去经验,A为年龄,新行为主义理论观点(斯金纳),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R=f(S.A)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变量,即“第三变量”。人类行为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即前一个行为后果,可以是后一种行为的激励因子
20、并决定以后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强化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新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班杜拉),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类既不是由单纯内力驱动,也不是绝对由环境决定,人有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参与、获得和维系行为模式的重要因子。,新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班杜拉),1、人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预见可能性。这种学习叫做“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2、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既不是完全自由又不是被动的。3、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评,自我强化。4、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外界左右。,
21、行为主义理论在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不良行为既然是经环境作用与强化作用而生,也可以经环境改善与消退作用而除。反之,良好行为亦可通过营造环境和强化作用形成。,行为主义理论在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行为疗法的模式: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同样也可以通过习得良好的行为而得到矫正。正常行为模式:平常刺激S 平常反应R异常行为模式:平常刺激S 异常反应R调节行为模式:异常反应R 异常刺激S 正常反应R,系统脱敏疗法与暴露疗法,1)确立焦虑层次;2)实施放松训练;3)在想象中实验;4)在现实中验证。,厌恶制约疗法,电击厌恶疗法:焦虑症、强迫症药物厌恶法:治疗吸毒、酗酒、饮食过度、恋物癖等想象厌恶法:同
22、性恋、酗酒、恋物癖橡皮圈制约法:强迫性洁癖等,存在-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思想和人格理论,强调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一个完善的人,每一个人都应主宰自己而不是别人,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主要代表:马斯洛、罗杰斯,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基本观点:1、强调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潜在可能性。4、人性研究
23、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5、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是指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是个人同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与儿时是否得到积极关注有关。自我的协调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否则导致焦虑、自卑或对人敌视、恐惧等适应不良的状态,人本主义理论具有特色,1、辅导关系不同2、强调对求助者治疗潜能的内引3、强调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理解4、强调良好的咨询关系,人本主义治疗的基本方法,基本目标是咨询师通过真诚、无条件关怀和同感的理解,提供一种安全、接纳、信任、尊重的治疗氛围,使求助者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自由、深入地自我探索,进而觉察影响成长的各种障碍,使求助者变得更开放、更能信
24、任自己。具体方法:主动倾听;感受反映;具体化;价值澄清适用:个别咨询治疗(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和会心小组(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存在心理问题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认知心理学的创立人: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西蒙(中国名:司马贺)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们把人脑同电脑类比,提出了信息加工的观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信息加工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处理器,信息加工系统,环境,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1、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
25、决定作用。2、强调认知结构和历程的整体性:强调情境对于人们的知觉、记忆、语言理解的重要影响3、强调产生式系统:一个条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CA),突出认知的整体性、内在性、概括性4、强调表征的标志性: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心理表征),以具体形象、词语、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5、强调揭示认知历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是如何输入、表征、编码、储存、检索和输出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价值,认知心理学的价值:过去建立的知识和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的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认知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咨询 培训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