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专升本PPT.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专升本PPT,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为国别体,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或议论辩论时的政治文化和斗争策略,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纵:合纵。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横:连横。秦分散瓦解诸侯国联盟,各个击破)的思想观和人生观。被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全书共12策。,赵威后问齐使,一、战国策简介(1),史书分类编排线索: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春秋)纪传体(史记、汉书)纪事本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述:国别体(战国策、国语)根据编排年代跨史:通史、断代史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2、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三国志同为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赵威后问齐使,一、战国策简介(2),贤德之后 赵威后,赵威后问齐使,二、人物简介,赵威后(约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赵威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孝威太后,姓名不详。惠文王去世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言说赵太后”、二是“赵威后问齐使”。她执政一年后去世,儿子孝成王才开始亲政。因孝成王年少,所以由赵威后执政。赵威后重视民生,因其体恤百姓而威信大增。她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赵威后
3、是相当有名的。,赵威后问齐使,二、人物简介,赵威后是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赵威后执政。赵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这篇文章就是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赵威后问齐使,三、背景简介,齐王使(动词,派遣)使者问(聘问)赵威后。书未发(启封)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通假,说通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4、?故(“故”通“胡”,哪有)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年成好吗?百姓好吗?(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吗?”使者听了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能这么说。没有收成,哪有百姓百?如果没有百姓,哪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赵威后问齐使,四、原文、译文及分析(1),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赵威后向齐使提出3个问题并运用问答式,彰显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民本思想。3个问题:1、岁亦无恙耶?(问答式)2、民亦无恙耶?3、王亦
5、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四、原文、译文及分析(2),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si,通假,“食”通“饲”给吃),无粮者亦食;有衣(名词,衣服)者亦衣(动词,穿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使动,使成就功业)也?叶(she)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通假,“振”通“赈”,救济)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生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他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
6、功业?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救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赵威后问齐使,四、原文、译文及分析(3),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彻”通“撤”通假字,除去)其环瑱(tin),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何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wang,动词,统治)齐国,子(意动,以为子)万民乎?於(w)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名词作动词,向称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
7、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赵威后问齐使,四、原文、译文及分析(4),第二部分(2自然段)赵威后自问自答式通过后4个问题,4个实例批评齐国政治的费民本思想。四个问题:1、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自问自答)2、叶阳子无恙乎?3、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4、於陵子仲尚存乎?,赵威后问齐使,四、原文、译文及分析(5),这一篇散文是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的政治失当,严厉的驳斥了
8、,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赵威后问齐使,五、总结中心,一、文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增强说理的气势 文中排比句:1、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9、2、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3、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4、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5、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6、何以至今不业也;胡为至今不朝也;何为至今不杀乎;7、率民而出于孝情者;率民而出于无用者。这些铺陈排比句的运用助长了文章的气势.语言铺张扬厉、富有气势是战国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整篇文章仅三百余字却采用了大量排比句来援事说理、指述利害,有效的表现出威后谈论时洋洋洒洒、滔滔汩汩的声情和气势,使行文显得生动活泼.,赵威后问齐使,六、艺术特色(1),二、通过反驳与诘问突出中心论点 本文以问答的方式展开议论的让赵威后在对齐使的连串反驳与诘问
10、中阐明见解.文章没有正面记述赵威后的政治观点,而是采用了大量疑问句式让赵威后在对齐国使者的连串反驳与诘问中显示观点、阐明见解.如第一在自然段末尾针对齐国使者的疑问她以“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固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连连反诘连锁递进突出了没有收成就没有百姓,没有百姓也就没有国君的逻辑关系,表明自己民为邦本的观点。从而有力地驳斥了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思想.最后一句反诘则将民比喻为树根,将君喻为树梢,借树根和树梢的相互关系作比,生动的表示出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的观点,并对齐使的错误做了进一步的驳斥。,赵威后问齐使,六、艺术特色(2),(一)字音恙(yng)环瑱(tin)锺离子(zhng)鳏寡(g
11、un gu)於陵(w lng),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1),(二)通假字1、使者不说 说-悦 古今字 高兴2、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彻-撤 通假字,除去3、振困穷,补不足 振-赈 通假字 救济,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2),(三)一词多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遣)臣奉使使威后(使命)(出使)食有粮者亦食(给人吃)食马者(喂养,可同上)一食尽食一石(顿)(吃),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3),(四)语法方面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先,后 使动用法 使先,使后2、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衣:名词用作动词 给衣服穿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子: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子4、上不臣于王 臣:名
12、词作动词,称臣 5、何以至今不业也?业:使动用法 使业,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4),(五)重点句子翻译1.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哪里会有百姓)3.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5),(六)重点词语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舍本而问末 书未发,威后
13、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胡为至今不朝也?10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11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6),(七)民本思想1、西周初期:天子代天保民2、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7),(八)赵威后人物形象 从前三问可以看出她是开明的统治阶级,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从后四问看以看出,从用人的角度
14、,她推崇重民爱才的思想。由此,赵威后杰出女政治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赵威后问齐使,七、知识点(8),1、解释划线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意义是,形容。5、结合文本,现在你如何评价赵威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6、能从赵威后对齐国四人的评价和对齐王的批评中看出赵威后的政治主张?,赵威后问齐使,十、思考练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孟子简介,1、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
15、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2、孟子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第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6、,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简介,(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简介,寡人之于国也,二、作者简介,(一)生平(1)孟子名柯,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一)生平(2)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
17、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 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 次搬家。孟子自小 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 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 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 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 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 子的孙子 子思 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 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二、作者简介,(一)生平(3)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
18、国君也时常 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 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 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 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 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 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 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 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 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寡人之于国也,二、作者简介,寡人之于国也,二、作者简介,(二)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9、。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人之于国也,二
20、、作者简介,(四)孟子名言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寡人之于国也,二、作者简介,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
21、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寡人之于国也,三、背景简介,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22、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寡人之于国也,三、背景简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西部)凶(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3、。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不如,比不上)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对曰:“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填然(及鼓声)鼓之(音节助词),兵刃既接,弃甲曳(y,拖着)兵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
24、,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曰:“不可。直(只是)不百步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希望)民之多于(介词,比)邻国也。,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寡人之于国
25、也,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四、原文及译文,不违(违背)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数(c,密)罟(g,网)不入洿(w)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为王之道)之始也。,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五亩之宅,树(名动,栽种;)之(音节
26、助词)以桑(状语后置句),五十者可以(介词,凭借)衣(y,名动,穿)帛(丝织品)矣。鸡豚(小猪)狗彘(大猪)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无(通假,通“毋”,不要)失(错过)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吃)肉矣;,五亩大的宅地,把桑树种植,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丝绸衣服穿,鸡狗猪等家畜,只要能够适时地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百亩之田,勿夺(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道理),颁(通假,通“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在五亩大
27、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老百姓)不饥不寒,然(这样)而(表转折,却)不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
28、知检(约束),涂(通假,通“途”,道路)有饿殍(piao,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现在的梁国,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救济,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寡人之于国也,四、原文及译文,是(这)何异(区别)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武器)也。王无罪(名动,归罪)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何不同,大王如果不归罪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你这里来。,寡人之于国也,第三部分(第5-7段),
29、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四、原文及译文,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寡人之于国也,五、结构分析,(一)字音1、移其粟(s)于河内;2、王好(ho)战;3、弃甲曳(y)兵;4、衣(y)帛(b);5、数(c)罟()不入洿(w)池;6、鸡豚(tn)狗彘(zh)之畜(x);7、庠(xin)序;8、申之以孝悌(t);9、然而不王(wn)者;10、饿殍(pio),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30、者 颁=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途(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毋,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三)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打鼓,名词用作动词)2、七十者衣帛食肉(穿,名词用作动词)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统治,名词用作动词)4、请以战喻(战争,动词用作名词)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人;死人,动词用作名词)6、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形容词用作动词),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四)使动、意动用法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使动用法)2、王无罪岁(以为罪 意动用法),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五)特殊句1、是亦走也(判断句)2、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31、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5、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7、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六)固定句1、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3、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4、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七)古今异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
32、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八)一词多义1、数(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 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 密、细密),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八)一词多义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
33、于国也(仅、只)(3)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八)一词多义3、发(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打开)(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花开)(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拿出),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八)一词多义4、兵(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2)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4)草木皆
34、兵 成语(士兵),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八)一词多义5、胜(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的),寡人之于国也,六、知识点,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
35、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寡人之于国也,七、问题探讨,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寡人之于国也,七、问题探讨,2、“五十步笑百步”
36、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寡人之于国也,七、问题探讨,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
37、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寡人之于国也,七、问题探讨,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
38、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寡人之于国也,七、问题探讨,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七、问题探讨,寡人之于国也,5、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王道之成,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不可胜食,不可胜用,养民,教民,初步措施
39、,根本措施,寡人之于国也,七、问题探讨,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寡人之于国也,八、中心总结,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
40、整体。,寡人之于国也,九、艺术特色,2、善用比喻 本文又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二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寡人之于国也,九、艺术特色,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寡人之于国也,九、艺术特色,(1)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41、()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树之以桑;可以衣帛;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既来之,则安之其一犬坐于前(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忌不自信;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李之往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养生丧死无憾(3)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A.惟利是图B.各是其所是;C.谁能定是非之真;D.是谁之过与,寡人之于国也,十、思考练习,(4)选出与“各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5)分别说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寡人之于国也,十、思考练习,(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寡人之于国也,十、思考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