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doc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三推两早”高产栽培技术一项综合配套生产模式。此项栽培技术革新,既有发明创造,又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秋天稻草覆盖置床这项新技术,发展和完善了大中棚钵盘旱育苗、适时早育苗、早插秧、稀植栽培等新技术。此项技术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推”是实践“两早”的前提,“两早”又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三推1、推广秋季稻草盖置床,做到春冻秋防。(棚内平均气温和地温已达到12.8和14.3,苗床一定要化透,可以进行育苗)秋天(11月10日前后)把第二年的的育苗地,用稻格荛或稻草盖上。标准是用稻格荛50公分以上,用稻草1.5米以上,覆盖时四周要宽出育苗地1米以上.通过几年的
2、试验证实有四个好处:一是育苗在冬天不上冻或冻的很浅,覆盖稻格荛在50厘米以上或盖稻草1.5米以上的不上冻。(不覆盖稻草的裸地上冻113-128厘米) 2、推广庭院大中棚育苗,能改变局部环境条件。具有抢积温、实现早育苗、利用管理的特点,能够育出高质量的壮苗。因此必须坚持在庭院或集中搞大中棚钵盘育苗。每公顷水田建棚育苗面积100平方米,钵盘450-500个。培育大龄壮秧的标准:秧龄四十天以上,叶龄4.5片以上,株高15-18厘米,每株根数15条以上,50%带蘖,地上百株干重4克以上。3、推广稀植栽培,以蘖穗增产。稀植栽培就是稀播和稀插。稀播就是每盘播芽种为50克即每孔落粒1-3粒。稀播种能培育大龄
3、壮苗,不发病,面且随着每盘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减弱,如果每穴超过4个粒,秧苗就产生徒长、无分蘖、易发病,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稀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秧苗素质情况,确定插秧密度。密度不能小于95寸、96寸或采用宽窄行12寸、6寸,穴6寸。在稀播种育壮秧的基础上,插双株和3株的96寸、97寸的产量最高,三年平均分别为11730公斤/公顷、11912公斤/公顷。二、两早1、适时早育苗。建议从3月18日开始育苗至4月5日结束育苗。早育苗一是能争得有效积温,我们对盖置床早育苗的和未盖置床晚育苗的,进行了两年温度观察,盖置床早育苗的比未盖置床晚育苗的,二年平均棚内多得活动温度206,有效温度71
4、.6,床面多得活动温度322.1,有效积温174。盘下多得活动积温423,有效积温231。二是能做到低温成苗,育出高质量的壮苗,不得病。三是能够实现早插秧。水稻病害防治(一)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是近年来水稻发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由于其具有流行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常常给稻农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防治稻瘟病是稻农和我们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和技术指导中决不能忽视的一环。根据其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可分为叶瘟、节瘟、穗茎瘟、粒瘟。(1)叶瘟 在插秧后和成株叶片上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发病最重。病斑有4种类型:急性型:在低温多湿条件下,感病品种叶片常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病斑,正反面都生有大量灰色霉层。急
5、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慢性型:病斑梭形,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常有淡黄色晕圈,背面生有灰色霉层。病斑多时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白色小点。条件适宜可转变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在抗病品种的老叶上,仅产生针头大小褐点,局限于2叶脉间,条件不适宜发病的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2)节瘟 多在抽穗后在剑叶下第一、二节上发生。最初在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最后整个节变成褐色或黑色,造成茎秆节部弯曲或折断。(3)穗颈瘟 抽穗时期最易感病。在穗颈或枝梗上初生褐色小点,后形成黑褐色不定型病斑,得病后
6、易变黑枯死或折断,严重时全穗变白不结实。(4)粒瘟 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生。发生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使整个粒变成暗灰色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黑褐色斑点。一线三部病斑两端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中毒部(外围淡黄色晕圈)坏死部(中间层褐色坏死)崩解部(中央灰色的组织)2、发病条件(1)水稻品种抗病性减弱或丧失,这是造成水稻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内因。(2)稻瘟病病源菌菌量多、残留量大,由于近年来不同稻区都不同程度的有稻瘟病发生,病菌在田间地头的杂草和秸秆上的残留量大,这就为稻瘟病的流行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3)栽培品种单一,偏施或晚施氮肥,加重了稻瘟病的发生。(4)前期苗小、苗弱。进入七月
7、份低温高湿、多雨寡照是稻瘟病流行的客观条件。针对以上病害发生的原因,对水稻稻瘟病采取改革耕作制度、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越冬菌源、控制肥水管理、关键时期早预防、早治疗,实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耕作制度的改革 实行3-5年的秋季深翻或当年秋季进行一次旋耕。(2)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3)消灭越冬菌源,搞好种子和病稻草的消毒处理病稻草和带菌的种子以及田间地头的杂草是水稻稻瘟病的初侵染菌主要来源,因此搞好种子和病稻草以及杂草处理十分重要,在水稻收获结束后和育秧前必须组织力量,及时、干净清除田间地角的杂草和病稻草,烧毁或提前垫圈沤肥,沤肥时要充分沤熟才能施用,禁止用病稻草盖种
8、、催芽、捆秧。(4)因地制宜,实行平衡施肥法 即按品种、地力施肥,多施基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宜给秧苗吃的“过饱”或“过好”,中后期控制氮肥的施用,避免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5)、掌握好灌水原则 提倡“浅水插秧,浅水分蘖,够蘖深灌,足水孕穗,湿润壮籽,黄熟落干。”,切忌怕干旱而长期深水。(二)细菌性褐斑病此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
9、合成水渍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穗轴、颖壳等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防治方法:1、注意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易感病品种。2、及时处理带病稻草,进行稻种消毒,杜绝病菌来源。3、加强肥水管理。不要过量追施氮肥,合理灌溉,及时排除田中暴雨积水。(三)赤枯病赤枯病俗称僵苗,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水稻发病后,叶片枯死,生育期延迟,对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2013年,我县大面积暴发赤枯病,平均减产15%座左右。对于盐碱地和二洼地,不光要补锌、补钾,还要治理盐碱,调理肥料,改良土壤,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根治水
10、稻赤枯病的发生。1、症状识别 一般水稻分蘖后开始发生,受害水稻矮化,老叶黄化,心叶变窄、直,茎秆细小,分蘖少而小。初期上部叶片为深绿色或暗绿色,进而基部老叶尖端出现边缘不清的褐色小点或短条斑,后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铁锈状斑点。以后病斑逐渐增多、扩大,叶片多由叶尖向基部逐渐为赤褐色枯死,并由下叶向上叶蔓延,严重的全株只剩下少数新叶体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与叶片症状相似,产生赤褐色至污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缺钾,原因有:土壤内缺钾;土壤内有钾,但由于土壤温度低或气温偏低,稻田内长期深水,影响水稻充分吸收;因土壤中存在大量亚铁离子及硫离子,使稻根中毒,影响钾的吸收。另外,缺钾还有利于胡麻斑病
11、发生。缺锌 土壤中缺锌或石灰性土壤中的锌往往被固定,以及土壤的透气性不好,产生有毒物质等均可影响稻根对锌的吸收,导致缺锌等。中毒型赤枯病 一般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积水,长期深灌,发病重。主要因土壤中缺氧,加上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产生有毒物质,造成根窒息而受毒害,从而影响氮磷钾尤其钾的吸收。深水缺氧引起有毒气体对根的毒害等。水稻插秧后遇到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肥料的吸收。2、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片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缺锌与缺钾引起的症状相似,但亦有不同之处:缺锌病叶首先有中脉黄化,随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质 水稻 高产 栽培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