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安、咸阳地区吟诵采录调研报告【调研时间】 2012年8月6日 至 2012年8月11日【调研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调研背景】吟诵,作为中国式读书法,是千年来汉诗文创作、学习、教育、欣赏、传播、传承的共同方式。汉诗文的声音古来如此。吟诵遵循汉诗文本身的语言、语言规律和特点,能够最好地用声音诠释汉诗文丰富的意蕴,在历代文人之间口耳相传,促进、保障着文化的传承。而近一百年来,吟诵之学却渐渐萧条,甚至不再为人所知,了解、掌握吟诵的老人也越来越少,吟诵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局面。为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吟诵,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立项,计划到2016年底完成。其中包含两个
2、子课题,即“中华吟诵的调研与采录”、“中华吟诵资料库建设”;本课题的首席专家为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具体负责采录和调研工作的是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副教授。本次调研即是“中华吟诵的调研与采录”课题的一次调研工作。采录调研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现存的中华吟诵传人进行大规模的系统走访,获得吟诵资料和信息,以抽样普查的方式对全国吟诵状况进行整体研究,对采录所得之录像、录音、采访记录等进行切分、整理、分类,最终建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细致、比较深入的中华吟诵影音、文献、图片资料库,为今后全国乃至海外的中华吟诵研究、传承和发展工作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此前,通过2010、2011两年的努力,中华吟诵的抢救
3、、整理、研究项目组与志愿者团体,已先后大规模采录了齐鲁、江浙、闽粤、云贵、湘赣等地区的传统吟诵,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传统吟诵影音资料。通过对这些珍贵的资料以及前辈学者的相关文献和论著的研究分析,项目组就吟诵的定义、规则、特点、功用、价值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和探讨,并在学术会议上公布,获得了学界广泛的认可。吟诵的采录和研究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和成熟的模式。西安、咸阳地区,作为数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教育事业一直十分发达,故推断应有为数较多的尚在人世的老人曾接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他们极可能曾习得传统的读书方式吟诵。而以往在此处的采录工作,除访到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甘肃天水调)、陕西吕忠
4、汉先生的吟诵较好外,并无全面系统的收获。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有利线索尚未发现等原因有关,并不能否定该地区所蕴藏着吟诵价值。故本次再至西安、咸阳进行大规模搜寻,希望藉此整体了解该处吟诵的历史、系统、传承、发展等状况。【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意在抢救西安、咸阳地区的传统吟诵,最重要工作是尽量多且全面地收集、保存西咸地区的传统读书调,并了解该地区传统教育的方式与特点,以便与其它地区状况做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探寻吟诵规律及古代教育诸多方法,丰富吟诵资料库内容。【调研对象搜寻】寻找采录对象是吟诵调研中很困难的一环,因为当今了解吟诵的人已不多,会吟诵的老人更加少。据以往经验,寻找采录对象的标准一般为:有过私塾或
5、类似私塾学习经历的,年龄一般在85岁以上。最正宗的吟诵,一般是通过教育体系传承下来的,故亦称之为“读书调”。 本次在西安的搜寻办法是通过西安市诗词学会的帮助,联系到几位老人,再由联系到的老人为我们进一步介绍、联系他们所熟识的通晓吟诵的老人,从而形成一个链条,不断扩大搜寻范围。在咸阳,则是找到市政府负责档案的部门及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帮忙查询老人档案,从而获得年纪及受教育程度符合采录条件的老人信息。【调研具体方法】以访谈的形式开展工作,采录过程中着重获取以下信息:1了解老先生的吟诵学习经历,即师从何人习得吟诵,老师的吟诵从何而来,吟诵如何传承。了解当时课堂教育如何开展,学习状况及环境如何,所用教材为
6、何,学习方法为何等等。以老先生自行回忆为主,适当提出其它地区的教学情况,以便引导老人更清晰地描述采录所需信息并作比较分析。 2由老先生自行充分阐述其所接受传承的吟诵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对在吟诵学理方面有深入研究的老人更要仔细询问,以期获得更多可支持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资料。 3由老先生根据自身的吟诵学习和实践经验,谈论吟诵的意义、作用、当代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的可能性等。访谈过后,请老先生进行吟诵示范,同时录音、录像,并且尽量要求先生先读一遍,后吟一遍,以进行声韵、吐字、腔调等各方面的对比研究。对于吟诵示范的文体,以全面为尚:蒙学、经学、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歌行、近体诗、骈文、散文、词、曲
7、等各体都要采集。当然这要依据不同先生的不同学力,读书时间的长短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先生所能掌握的文体种类和数量,总之要根据先生的学力尽量全面的采集。如遇到所学精深掌握吟诵调极多的先生,应再次约定时间,第二次上门采录更多的吟诵片段。4询问老先生是否还了解其他与之受教育程度相仿、接受过吟诵教育的老人,以期获得新的采录线索。【调研设备】录像:Sony PMW-Ex1r 高清摄像机保存格式为MP4,清晰度为19201080P HD全高清录音:笔记本电脑+无线麦克,cool edit软件录音 保存格式为wav,精度为44100hz,16bit【参与调研人员】宋振锟 张俊吟诵采录一般由4人进行,为标
8、准小组,分别负责对话访谈、摄像、录音、拍照与笔录的工作。但在参与成员采录经历比较丰富的情形下,3人、2人亦均可完成。本次采录组为2人组,宋振锟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读本科生,张俊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前者负责采访和笔录信息,后者负责摄像、录音与拍摄工作照。二人均接受过吟诵课程培训及采录培训,在对吟诵基本理论比较纯属掌握且对采录工作方法及流程比较熟悉的前提下开展采录工作。二人均参与过多次不同地区的采录,工作经验较为丰富。【调研成果分述与讨论】陕西地区的吟诵采录分早期与近期两阶段工作。早期在陕西访到的人数较少,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下面首先介绍霍先生的吟诵实践
9、与理论研究情况,再介绍近期陕西吟诵采录状况。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生于甘肃天水,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德学之名,俱扬海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学术职务。霍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父亲霍众特为晚清秀才,曾入陇南书院跟从山长任士言学习,为任山长得意门生。科举废除后还
10、乡开办私塾,霍先生入父亲私塾学习,深蒙教导,“四书五经”全部读毕,学问功底扎实。父亲读书、作诗,俱以吟诵之法,霍先生耳濡目染,亦渐得真传。先生之吟诵,颇有乃父之风,“声音洪亮,咬字准确,声如金石”(霍先生道乃父吟诵情形语),在西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于吟诵之理论,霍先生亦讲解详尽,所论之深令人感佩,在吟诵学研究方面亦给出重要指导。上述为早期采录成果,以下述本次采录情况:本次吟诵采录工作,主要采录地区为西安市、咸阳市。共采访十六人,收获颇大,了解到西咸地区吟诵传承概貌,吟唱活动开展情况,及理论研究状况。西安吕忠汉先生,咸阳著名书法家李宏涛先生,二人吟诵水平尤高,理论研究尤深,为本次采录最大收获之所
11、在。下文分述各采录对象基本情况:6日上午往陕西省诗词学会办公室访郭文元先生。郭先生1933年生于辽宁本溪县桥头镇,因所居在深山,未受日本侵入影响,私塾保留时间较长。其祖父之兄郭秀成为私塾先生,郭文元先生五岁入塾读书,凡四年有馀,后读小学,参加朝鲜战争,战争结束到报社工作。先生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中庸诗经等书,言确有“拖腔”一事,并于吟诵理论作了细致讲解:平长仄短、入声更短,基本吟诵调相似,但每篇诗文依据情感不同而又各不相同。先生之理论对于我们之前的研究成果是极为充足的论据。但先生心脏和血压不好,恐吟诵易激动有伤身体,故未录得其吟声,实在遗憾。7日下午往西安市文艺北路访吕忠汉先生。吕
12、先生1936年生,本地人,并无私塾学习经历。退休后入老年大学,向赵仲才(湖南人)等老师学习古诗文吟诵,亦通过录音学习南京陈少松先生之吟诵调。吕先生很好地融入了陕西地方特色,故其老师为南方人而先生之吟诵调却为十分鲜明的北方调。现为当地老年诗词学会吟唱组主力成员。吕先生之吟诵,许多观念从舞台表演角度考虑,借鉴当地戏曲秦腔、道情之唱腔特色,融入吟诵,别有趣味。除吟诵实践外,先生对于吟诵理论亦有很深研究,专门搜集整理相关书籍、著作,对比各家说法,得出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并提出对于吟诵之“吟”与“诵”区分问题,提出“吟”与“唱”区分问题,提出每篇诗文的吟诵结尾句要重复回环以增其馀味,另就平仄字的高低和方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振锟 西安 吟诵 采录 报告 10 高端 论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