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doc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石惠新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摘要: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始于 2002 年,在全面考察了我国基础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新课改背景和本校的办学传统等因素后组织实施。在研究中,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方联合等方式推进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该校已完成了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三大体系的构建,包括由三个模块、九个方面、“五个一”组成的目标体系,以特设课程、主题活动、学科渗透为主要模块的内容体系;以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外语特色、拓宽交流管道为主要方式的策略体系等。从研究情况看,该校的研究在学生培养、教师发展、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具有全局意识的思维质量丰富了学生学
2、习经历、整体提升了培养效果;富有研究精神的教育实践焕发了教师职业幸福;具有全域视野的课程成果优化了区域教育资源;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对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操作策略;也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启发。2009 年 12 月,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在该校成立。“基于人文探究的国际理解教育”课题研究引领着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向建设有特色、讲人文、能探究的国际化学校迈进。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小学;实践探索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际理解的理念并非始于今日,而是自古就有,但被列入至全球各国政府议程的则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 1946 年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Nkake,19
3、99)。国际理解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平教育、人权和民主教育等课程相伴相生,并常有交叉融合之处,因此在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指称的是各种国际教育的综合体。不同国家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譬如日本较强调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展瑞祥,2009),英美则突出作为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的参与及行动意识。然而,总体上,国际学界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反思明显多于理论探讨。在我国,教育界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可追溯至 1974 年,但真正掀起学术研究热潮的年代却是在 2000 年之后。近百数的论文及报告,根据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三种
4、类型:其一是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描述与探讨,揭示其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具体内涵及对中国的意义等;其二是介绍其它国家或地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尤以邻国日本为主,借此为中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启示或借鉴;其三是根据中国国情及各地各校情境,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多种路径,波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各阶段,集中研究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外语、地理、历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可能性,也介绍了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情况。二、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基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时代背景随着新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达、经济协作的加强、多极化新联合体的形成,以及地球环境问题、
5、能源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更加深了国家间相互协作与相互依赖的关系。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存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国际化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在新时期有着特殊、深刻的意义。具体到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责任感、国际交往能力以及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多元制度的现代公民,成为教育在国际化时代下新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特质,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加剧了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选择以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国际意识、尊重文化差异的有效通道,正是顺应了国际化时代和区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2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支持与理念引领我
6、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同时,新课程致力于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倡导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我们把国际理解教育深化为一种课程形态,成为覆盖全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的一门探究型课程,既是将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真正落实到校本课程的实施之中,又能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力、兴趣及经验。3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现实条件与发展需要我校创办于 1987 年,2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从现实社会和
7、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需要的高度出发,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深入扎实地进行实践研究与改革创新。我校从 1993年开始探索推进英语情趣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学校随之发展成为一所以外语特色学校。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特色内涵、提升办学质量。审视学校多年来关于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和发展态势,我们敏锐地捕捉到“国际理解教育”这一主题,并以此作为实现学校二次发展的突破口,以“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为理念,引领学校走向和谐、可持续的内涵发展。(见图 1)人才培養需求的時代背景課程改革的政策支持與引學校的辦學傳統、
8、現實條件與發展需要图 1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背景三、研究的实施过程课题推进过程中,我们极力调动各方力量,组建研究队伍,形成研究网络,保证研究顺利实施。首先,“自上而下”地发挥学校课程领导力。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校长室、教科室、课程处等管理组织,有效发挥组织、培训、跟踪、监督、回馈、调控等功能,切实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使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学校向更高层理发展的强劲动力。其次,“自下而上”地落实课程执行力。全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积极实践,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和实施要领,系统开展教学研究,初步形成“让教学走向开放、让教学变成研究、让教学成为生活”的基本工作方式。
9、此外,“多方联合”地谋求课程指导力。我们聘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科院等多方面的专家组成顾问团,既为课题研究方案提供立意高远的谋略,又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提供指导与帮助,专家们走近课堂,挑毛病、找亮点、析疑点,切实增强了课程实施成效。(见图 2)學校導課題教師執專家指導图 2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网络示意图1启动阶段(2002 年 2 月至 2002 年 7 月)通过收集情报信息,我们接触到由联合国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在领悟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发现其与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再审视我校既有的英语情趣教育经验,我们决定在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随后,学校组建了
10、领导小组和研究团队,聘请了专家顾问,在收集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课改的初步方案;进行广泛宣传动员,通过自愿申报和学校评议,发展了一批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分组分批学习讨论,进一步修改方案。2实践探索阶段(2002 年 9 月至 2009 年 9 月)首先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咨询访谈,明确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然后按照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逐步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随后国际理解教育进入课堂。具体实践策略包括:根据学生特点,按年级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统整各类教育活动,整体设计主题活动,形成了以增加国际知识、弘扬民族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实践国际交往、关心社会时事等五大类活动;加强学科渗
11、透,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理念融入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制定教学整合的提纲,开展课例研究;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通过美术拓展课程、英语教材校本版、读写结合、数学思维训练等课程进一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学校逐渐形成一些经验,成果初步显现。学校整理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汇集实践案例,汇编成册出版;召开了成果论证会,申报科研成果评奖;分阶段、多次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和现场展示活动,向各地学校介绍经验;在其它学校开展成果推广的实践,通过输出教材、联合教研、培训教师、开放活动,帮助其它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3深化发展阶段(2009 年 9 月至今)2009 年 8 月开始,学校连手华东师
12、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注重传承和发扬学校原有的外语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经验,着眼于提升与创新,确立通过实施“基于人文探究的国际理解教育”课题研究,并于同年 12 月 10 日成立“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课题以新课程改革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人文探究和教学研究的视野,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整体构建一门辐射所有全校、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具有鲜明特色且充分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研究型课程”,引领全体师生系统开展人文探究和教学研究,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推动学校的品牌建设与扩张,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见表 1)表 1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各阶段研
13、究工作一览表四、研究实践与主要成果1建立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各个阶段启动阶段(2002)实践探索阶段(20022009)深化发展阶段(2009)研究工作情报收集领悟理念组建团队聘请专家确定方案问卷调查咨询访谈明确需求开发课程课堂实验经验总结理念创新建立中心全员参与全人教育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国家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听取领导、专家、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思考,我们从三个模块、九个方面构建起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体系。三个模块为:情感、态度与品德模块,心理素质模块,知识与能力模块;基于三个模块的框架,进而衍生九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做
14、文明人、做爱国者、做大气之人、做绅士淑女、做坚强之人、做自信之人、做国际人、做合作者、做信息能人。经过实践,我们确立“五个一”学生能力指标,即:能用一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与他人流利地交流沟通;能合作制作一张小报,根据要求分工搜索并编辑信息;参加一次以上国际交流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有一个以上境外同龄朋友,乐于分享沟通;参加一项以上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熟悉民族优秀文化。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又分层次地按不同学龄段提出具体要求。见表 2)表 2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各学段学习要求一览表2构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可以通过特设课程、主
15、题活动与学科渗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情境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学 段学习要求低年级了解简单的国际知识;国际重大纪念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懂得基本社交礼仪;掌握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参与有关活动,能够懂得粗浅的道理,并在行为上有一定的体现。高年级深入地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养成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对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谈一些体会;能够比较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活动,在行为上有良好的体现。(特設課程主題學科图 3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示意图
16、(1)开发特设课程特设课程是指教师有组织地、自主地编写教材、教学建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将国际理解教育设置为学校校本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明确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进行具体实施。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每个年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保证独立的课时。2006 年,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共十册)正式出版,按年级分段,每个年级两册,共十册,分别是:我们的地球村、我们的祖国、走向亚洲、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 走向美洲、 走向南极洲、 人类的共同财富 上下)、 世界与我们 上、下)。这些学生读本不仅帮助学
17、生掌握大量国际理解相关知识与信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具体目标和内容如下: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的地球村了解人类生活的地球;了解地球村概念;初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差异;了解人类交往的礼貌规范;了解人类共同的重要节日。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地球的情感;懂得地球村的人民应该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对待小朋友宽容、谦和,助人为乐;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富有同情心,关注世界上不幸儿童的命运,关爱残疾人;热爱生命,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能与小朋友团结合作,学会礼貌待人接物;会向别人转述杰出妇女、残疾人和劳动模范的故事;做帮助父母,帮助同伴的事;学会制作
18、贺卡,向别人表示节日和生日祝贺。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壮美的自然景观和著名旅游城市;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文化遗产和伟大发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的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热爱祖国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觉保护祖国的环境和文化遗产;认同中华文化,热爱祖国,以炎黄子孙为豪。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跟随父母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会自觉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能背诵若干首描写祖国著名河山的古诗词;学会和小组同学合作学 ( (习,讨论交流。二年级第一学期:走向亚洲了解亚洲概况和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简略了解中国周边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了解我国和邻国的友好关
19、系;了解伊斯兰文化特点和中东地区的冲突。理解、尊重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尊重佛教和伊斯兰教,理解、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反对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培养宽容、和平、合作的价值观;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初步树立正确对待民族矛盾和冲突的态度。能与班内、校内或小区内的外籍小朋友平等、友好交往;进入佛教庙宇或清真寺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和习俗;学会调解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冲突。二年级第二学期:走向欧洲了解欧洲的概况和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了解欧洲一些国家的概况、重要人物、文化习俗和珍贵遗产;了解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简略了解欧洲其它国家的文化。理解、尊重西方文化;尊重基督教,尊重基督教徒;对欧洲先
20、进的科学技术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交流互动,能够运用英语与欧洲的小朋友礼貌结识,表示友好;参观基督教堂,能自觉遵守相关的制度和宗教习俗。三年级第一学期:走向美洲 走向大洋洲了解美洲和大洋洲的概况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了解美洲和大洋洲几个国家的概况、文化习俗和珍贵遗产以及和中国的交流;了解美洲和大洋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及遗产。认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观性;理解、尊重土著民族和土著文化。学会在讨论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单阐述;跟随父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旅游,能够自觉遵守当地风俗习惯。三年级第二学期:走向非洲 走向南极洲了解非洲的概况和文化习俗;了解非洲的贫
21、困、种族冲突等现状;了解埃及、南非的概况、文化习俗和珍贵遗产;了解人类开发南极洲的概况。理解、尊重非洲文化;同情非洲黑人的境况,培养仁爱、自由等价值观,培养援助非洲人民的责任感和热情,拥护中国援助非洲的政策;初步树立人权、民主的概念。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同学作进一步的讨论交流;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用小报形式向同学介绍。四年级第一学期: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解一些中外古典音乐艺术;了解中国戏剧、民族舞蹈和西方舞蹈艺术;了解中国化和西方油画艺术;了解中国民间艺术;了解儿童动、漫画;了解中外建筑、雕塑艺术成就;了解重大国际时事。认识人类艺术的价值,热爱高尚的艺术作品;认同、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理解 教育 实践 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