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作者:王霖艳中文摘要: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而“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的呼声始终伴随着英语全球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英语的国际化势不可挡,英语的本土化成为必然趋势,产生于英语、汉语接触过程中的中国英语,尽管发展仍不完善,但已具备了标准英语模式,而且汲取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汉语的养分,成为了中国、中国人的标识。新形势,新环境,决定了应对“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进行全新的阐释。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英语本土化;中国英语;民族语言纯洁性Discussion on the
2、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Abstract:In pace with the spread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a world-wide language. And the voice of guarding the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always accompanies the process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After the 21s
3、t century, English Globalization happens irresistibly, English Localization is an inexorable trend. China English which was born in the course of contac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oes not develop harmoniously, however, it has the standard English form, also draws the nutrient from politics, econo
4、my, social culture and Chinese in China, which become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The new situation makes people redefine the problem of guarding the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It might have the immediate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China English well and promoting the further d
5、evelopment of the China English.Key words: English Globalization; English Localization; China English; the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一.引言随着英语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英语已逐渐取得了“世界语”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统治地位的巩固,加速了世界上许多小语种的消失。据报道称1,“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而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灭绝,世界的部分文化、历史的多样性就会随之消亡。这正是英语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捍卫民族语言纯
6、洁性呼声的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早在1908年,印度的甘地就提出:给人们灌输英语知识,等于奴役他们。而后,波兰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必须用波兰语;2001年,普京总统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甚至连英语的发祥地英国都在高等教育方面坚守自己的一些特色。但这些都无法阻挡英语全球化的步伐。印度的一位国防部长曾扬言:不把英语赶出印度,他誓不罢休,而如今,英语成为了印度的官方语言。”英语以惊人的速度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若此时,仍一味坚持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是不现实的,而且英语全球化的同时也发生
7、了本土化,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身后所暗含的新问题成为必然。对于仍在发展中的中国英语而言,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同样充满了国人的叫嚣和置疑。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加入世贸的强劲推动下,英语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仍有人打着“英语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手段”,“美国要用英语这个拳头打击中国”的旗号,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大肆批判英语,并煽动人们抵制英语。且不论英语是否是美国的打击手段,如果是,抵制和逃避是没有用的。因为事实证明,英语的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而同时产生的本土化现象,又赋予了英语新的内涵,使英语在中国的发展深深烙上中国的印记。这些事实表明,我们应
8、站在新的高度看待民族语言的纯洁性问题。英语的全球化趋势否定了抵制英语的可能性;英语本土化的出现使发展中国英语成为可能;而迅速发展的中国英语因其具有的语言变体识别功能和民族的识别功能2(P258-262)成为沟通纯洁性民族语言汉语和外来语英语之间的桥梁,即将纯正的传统汉语文化渗透到英语中,使英语真正冠上“中国”的称号。二.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在20世纪初即已确立,到了20世纪后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而且由于英语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英语的本土化现象,从而形成带
9、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新英语。(一). 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之重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世界五大洲,英语遍布几乎各个角落,除英伦三岛以外,在欧洲地中海的直布罗陀(Gibraltar)、马耳他(Malta),英语是其国语。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把英语作为主要外语学习使用,在亚洲、印度(India)、巴基斯坦(Pakistan)、尼泊尔(Nepal)、锡金(Sikkim)、缅甸(Burma)、新加坡(Singapore)等国,英语被广泛使用,许多国家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大洋州、新西兰(New Zealand)、澳大利亚(Australia)以及太平洋诸岛
10、,英语是其通用语言。在非洲,英语是三种通用语言之一,其中津巴布韦(Zimbabwe)、南非(South Africa)、尼日利亚(Nigeria)、博茨瓦纳(Botswana)、冈比亚(Gambia)、加纳(Ghana)、乌干达(Uganda)等十几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北美的主要国家美国(America)和加拿大(Canada),英语是本族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虽然大多数国家以西班牙语为国语,许多地区英语仍然为国语或通用语言。此外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巴拿马运河地区,英语也非常通行。2(P53-57)而英语之所以成为世界语言,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和使用,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是英语本身所具有的特
11、征,如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强,易掌握等;二是英语是借词最多的一种语言,对其他语言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能够及时吸取其他语言的优势,在创新中不断简化,比其他语言更易学易用,因而被广泛地接受。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巨大影响以及近年来全球化浪潮的推动。语言的传播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事实上英语是很年轻的语言,只有15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才有用英语记载的文献,11世纪初诺曼底人入侵英国时,当时世界上说英语的人仅150万左右,到了16世纪中后期的莎士比亚时代,说英语的人也只有500万人。3但是,在过渡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进入近代的英国在经历了资产阶
12、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增,大肆向外扩张领土。到了19世纪,英国的霸权地位已经确立,成为世界中心。英国在海外抢占的殖民地遍及五大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是其本土面积的150多倍。英国每拓展一处新殖民地,英语便被带到这些国家和地区,使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认识了英语,并慢慢地接受了英语。19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都是伴随着语言上的交流而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加强了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吸收了不少的借词,为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在大英帝国衰落以后,美国成为推动英语走向全球化的新力量。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13、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令世界瞩目,美式英语也为世界认识和接受。1955年英语在万隆会议上被指定为工作语言,其后又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因特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在全球的发展。据统计,4现如今全球电子化存储的信息80%都用英语;66%的科学家阅读英语文献;计算机编程语言也以英语为主。另外,世界上有接近40%的美国公司,50%的英国公司和80%的澳大利亚公司提供的仅仅是英语这种语言形式的内容。英语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不懂英语很难获取信息和进行网上交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组织及世界生产、金融、贸易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了英语的全球化,使
14、之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二). 英语的本土化趋势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必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种英语,即英语的变体。英语的变体是与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相伴随的。如美国英语是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19世纪逐渐本土化,二战后被承认的一种标准语;澳大利亚英语是在19世纪中叶,因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大批英国移民到此而形成的。随后又出现了南非英语、印度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等等。正如Kachru所说:“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2 根据Kachru的理论,他把英语分成三个圈
15、:内圈(inner circle)英语,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都是内圈英语国家,把英语作为本族语;外圈(outer circle)英语,印度、新加坡、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国是外圈英语国家,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英语,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等都是扩展圈英语国家,英语对于这些国家是外语。2(P90-93)这也正如英语公司(The English Company)的常务董事戴维.格拉格所描述的:“今天我们谈论英语是国际化语言,跟以前我们谈论它的国际化有完全不同的含义。随着英语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的中心化结构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
16、是被若干从原点出发的射线分割的圆盘:世界各地的人都在说英语,中国有中国的英语,巴西有巴西的英语,南非有南非的英语,不再有所谓的正宗英语。”5即原来以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为中心,为标准的大一统格局,随英语的不断扩张早已开始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象征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多种英语变体,如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德国英语、日本英语等。英语由单一类型发展为多个类型,由零变体发展到多变体。当今的全球语言英语并非仅是不同民族交往使用的重要混合语,它也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逐渐为当地人所“盗用”,英语的各种新方言(即英语变体)因此产生发展起来。可见英语的本土化,地域化,多元化是全球化培育、
17、孵化出的新英语,即各种英语变体。一方面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不同语言背景的交际各方,依赖英语沟通信息、表达感情,英语成为无国界语言。另一方面,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透过交际各方所用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出来,于是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场景:美国人用美国英语,中国人用中国英语。然而主张“唯一标准”的学者却对此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各种英语变体(varieties of English)应均以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为标准进行自我匡正。该派的代表人物英国著名语言学家Quirk希望以“增援”合格英语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多元标准”的倡导者美国语言学家Kachru则认为应对各种英语予以认可,并应
18、对其轮廓和文化导入(acculturation)等由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目前除公认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特别是原英国殖民地国家,宣布自己的“英语独立”,且不说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度、尼日利亚、新加坡等国,就连把英语做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不少国家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唯一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大可能。各种英语变体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有效担负各种交际功能的事实,要求人们对各种变体及其承担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样,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才能充分实现并不断自我发展其跨地域文化的交际功能。
19、三. 英语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6(P90-103)(一). 中国英语的界定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的提出已经二十多年了。1980年,葛传椝老先生首先指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等。80年代末,翻译界引发了一场“汉译西化”和“西译汉化”的辩论,黄金棋教授撰文分析了“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汉化英语就是带中国特色的英语(Chinese-colored English),它首先是正确的,其次是带有中国
20、特色的,它是适应于中国的思想方式和文化,并为中国的思想方式和文化丰富了的英语。”到了90年代初,汪榕培教授首先将中国英语界定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并指出“中国英语是个客观存在,它既不会长他人志气,也不会灭自己威风。”两年后,李文忠教授在就“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和“标准英语”进行讨论后,对中国英语下了新的界定:“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7(P33-37)在这些定义中,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一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21、”;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应该说,中国英语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英语本土化的推动下,“规范英语”是否仍是中国英语的核心就有待商榷了。Kachru把世界英语按其历史、社会语言和文学特征分为三大类别,并提出了三大共轴圈理论。但是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在世界英语中,外圈的英语使用者可能会牢固地建立起自己的英语规范,从而不再向核心圈或内圈寻求标准。这样,外圈与内圈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扩展圈中某些外语使用者也有可能成为功能性的第二语言使用者,或半个本族语者(functionally seminative speakers)。以欧共体为例,英语除被用作一种国际通用语以外,
22、还被广泛地用于媒体、商务、高等教育、专业领域和国内的相互交流。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外语地位都有可能向第二语言转化。鉴于此,日本学者Yasukata对Kachru的“三大共轴圈”进行了修正。8(P21-25)他认为英语的未来可以用三维的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透视,以便代替Kachru的二维平面视角。即取消核心,让世界英语真正处在平等的位置上。Yasukata借用了语言学家通常用于描述克里奥耳语连续体的术语“高方言”(acrolect)和“低方言”(basilect)来表示世界语在不同使用场合下的变体。用于国际交流和国内正式公共场合的英语为高方言,这样的英语语言正式、规范、向世界标准英语靠拢。用于国
23、内交流的为低方言,非正式,口语化是低方言的语言特征。因此,在他的分类模式图中,当英语被用作高方言时,Kachru三大同轴圈中的世界英语被虚线模糊了边界。当英语被用作低方言时,每一种变体的本土特征得以充分的体现,因而各种变体间的界限也变得明显。根据Yasukata描述的英语发展趋势,中国英语的发展也不应再拘泥于“规范英语”的标准,而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标准。例如,在国际交流的正式场合,应力求以标准英语作为规范,这样可以促进双方在可理解性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国内非正式的、口语化的交流中,可应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使交流更顺畅、自然。因此,可以说,未
24、来的中国英语应是一种具有“高方言”和“低方言”的双重标准甚至是多重标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用型英语变体。(二). 中国英语的发展及现状在中国,从19世纪到现在接触和使用英语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大量的汉语借词进入英语,成为规范英语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在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规模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换言之,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造就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语 发展 民族 语言 纯洁性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