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文稿两篇.doc
《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文稿两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文稿两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文稿两篇(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1)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著名英雄,力大无比,无人能与之抗衡。为什么呢?原来,他每次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往大地母亲身上一靠,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从而战胜对手。依靠大地获取力量是安泰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共产党人就像安泰,人民群众就是大地,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保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们党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还习惯于原封不动地接收并转发上面信息,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还没有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因
2、此,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迫切要求我们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为了谁”是宗旨问题,“依靠谁”是方法问题,“我是谁”是立场问题。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我们处理好现实问题的必修课;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我们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的力量源泉。正确认识“为了谁”,明确目标方向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关系到党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做工作,一定要把“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贯穿于工作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一切工作的
3、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应经常扪心自问“为了谁”,只有明白“为了谁”,才能把握好执政方向,才能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如果忘记自己手中权力是“为了谁”,必然会脱离群众,迷失方向。弄清楚“为了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作好一切工作的条件和前提。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政治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从内心深处真正将群众放在第一位。“为了谁”不是抽象的,它必须与我们每个人的具体工作相融合才有其现实的意义。联系人大工作实际,结合工作职责,“为了谁”一是努力为人大代表服务,因为人大代表是我们践
4、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桥梁和纽带,在职责范围内和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服务保障,就是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密切联系各省(区、市),因为各省(区、市)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中枢机构,是我们获取信息和了解情况的条件和源泉。总而言之,将为代表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向代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做好代表的参谋,就是践行了群众路线,就是明确了到底“为了谁”。科学理解“依靠谁”,挖掘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作为党的干部,要紧紧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取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
5、是什么?是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英雄。我们应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政策制定时,要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政策出台后,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使政策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共同行动。“依靠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一种根本的工作方法。代表工作依靠谁呢?当然是依靠人民群众,也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可能做好代表工作。人民群众知道自己利益所在,知道需要代表替他们反映什么。从事代表工作的同志需要明白给代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服务保障,这就要求我们紧紧依靠
6、群众,勤于换位思考、放下身段,切实感受群众的处境和苦乐,并为代表和人民群众架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依靠谁”结合工作,套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就是要“问需于代表和基层、问计于代表和基层、问政于代表和基层”,就是要深入基层开展视察调研工作,要加强与地方人大间的工作交流,要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将是我们做好代表工作和联系各地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接地气、有底气,才能真切把握群众意愿、吸收群众智慧,才能进一步改进代表工作、完善代表工作,使代表工作真正在为代表反映人民意愿方面发挥充分而有效的服务保障作用。准确把握“我是谁”,找准自
7、身定位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无论官阶大小,身居何职,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属性永远不能变。弄清“我是谁”,对于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至关重要,“我是谁”是“为了谁”和“依靠谁”的前提和基础,弄明白“我是谁”方知“为了谁、依靠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才能清楚同群众的关系。“我是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既是一种角色定位,也是一种认识理念。对于专门从事代表工作的我们来说,把握好“我是谁”极其关键。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人,对于人民群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他们服务,对于人大代表,我们是他们的直接服务者。所以如何把握好“我是谁”,既是职责所在
8、,更是我们做好代表工作的前提。我们应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通过服务代表实现服务人民群众,从个人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点滴做起,既要为代表了解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提供帮助,又要直接依靠人民群众改进和完善服务代表的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政策水平,渊博的文化储备,敏锐的法治思维,专精的工作能力,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真正从思想根源上明白“我是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跟党红心永不变,为民诚心始不渝。我们知道,力大无比的安泰最后死了,因为他离开了能够给他带来源源不断力量的大地母亲。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已经执政几十
9、年,身为这样一个政党的党员,更应当从“安泰之死”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化解好“四个危险”,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是理念,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讲的就是手段、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要做到这两个方面,我想首先要加深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理解。一、加深对“我是谁”的理解要
10、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来谈,一是党组织层面,中国共产党出身工人阶级和同盟军农民阶级,党旗是镰刀和锤子,这是自诞生就带来的胎记,本身就代表工农群众,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二是自身层面或者说个人层面,即每一个公务员,也就是我们当中的每一个。我们大都来自普通的工农家庭,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当中大多数仍是工人和农民,也有的下岗,生活困难的。当下社会,确实有分工,确实有阶层,我们要承认。但我们来自哪里不能忘,这是根本;群众意识不能淡,这是情怀;为群众服务不能出偏差,这是职责。二三十年来,我经常作一个同样内容的梦,梦中或在考场上抓耳挠腮,
11、或意识到高考落榜无比的失落和绝望。为什么经常作这样的梦?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这个梦传达了一个强烈的潜意识:身份的转换有时就是那么突然那么简单也那么不简单,简单与不简单之间,它绑架了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职业,客观地看,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属于社会的管理层,但本质上就是工作分工的不同,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的活儿不同,这个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是进行社会具体工作还是社会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的工作责任更大,受社会的监督更大,群众的要求更高。我想,9月10日,李克强在大连会见出席达沃斯年会的企业家代表时指出“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没有贵贱之分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离开
12、了自己的职业,回到家庭中,回到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又都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接受社会其他方面的管理。所以,我们要有角色意识,有职业定位,更要有本色意识和素养定位,千万不能忘记自己就是老百姓当中的一员。二、加深对“为了谁”的理解这个问题很明白,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庄严地政治承诺。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党中,明确地将自己的宗旨承诺为为人民服务的,我没有统计过,估计不多。这个承诺,一方面表明了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没有忘本,表明了自觉担当、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说明了共产党人自觉地将自己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纳入了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所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
13、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立党之本,是永葆活力的执政之基。所以,我们党所主导的政府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的公务人员要强调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要真正弄明白为了谁,我想要悟透以下几个道理:一是要悟透理性和感情的关系。从理性上讲,道理大家都明白,不用我啰嗦唠叨了。我想真正要把服务人民的意识树立起来,内化为一种责任,流淌在你的血液里,沉淀在你的潜意识里,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我在这里强调“融入”两个字,要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本真的生活现状,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清楚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诉求,尤其强调精神层面的融入。要融入,最好的办法是体验,体验他们的生存过程生存之
14、道,体验生活的艰难和不容易,顺着他们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沿着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就会给自己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就会在工作中自觉地换位思考问题,既强化全局意识,又积蓄自己对土地、对人民的敬畏情怀。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定位正确,不至于发生“你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群众”的错位认知。沂蒙精神的典型反映:最后一把米作军粮,最后一尺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告诉我们的是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领导的解放事业的无私支持,更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人的血肉联系,这种感情的凝聚,达到了生命共同体的境界。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产党人
15、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融合得好,我们发动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抛头颅洒热血,都在为对方付出,都在得到对方的回报。毛主席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他还说:“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我想,沂蒙精神的两个支点就是付出和回报,是党和群众双方的相互付出和相互回报,而鱼水深情血肉联系则是沂蒙精神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理论是需要环境和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的,而定位的准确,感情的融入,往往就是环境和条件当中的润滑剂和加速器。对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技巧,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本要求。我们常讲的感情影
16、响屁股,屁股决定脑袋,可能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二是要悟透谁是人民群众。我理解,人民群众既是一个泛指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泛指是说他指的是社会人群中的更具有平民色彩的大多数,人民二字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相对的概念是指他是与社会的管理层或者说领导层相对而言的,当然,认真考究起来,我们也常说管理层的人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但在社会学意义上讲,人民群众还是更多的讲的是泛指的、相对的概念。这样讲,是想说我们要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实际存在的不同阶层。从社会管理、社会宣传的角度,为了社会和谐,凝聚力量,我们可以淡化社会阶层的划分,但这不应当成为我们看不到社会分化、社会差距的理由
17、。我们常说社会是运动的,动态的社会有分化是正常的,而社会固化却是可怕的。其实,看不到分化甚至固化,才是更可怕的。因为只有看到问题,才能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想办法避免动荡式的分化和消极意义的固化(也有积极意义的固化,比方说条件优化、阶层优化后的固化)。所以,我们对人民群众这个概念要从心里搞清楚。悟透谁是人民群众,才能谈讲联系讲感情的事情,才能谈修炼为民情怀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对人民群众的理解的误区,一种是无限宽泛化,所有的人都是人民群众;一种是无限个体化,每一个人都能代表人民群众。无限宽泛化也好,极端个体化也好,都是极端化的表现。无可否认,人民群众是由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人组成的
18、,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是通过对具体的人来联系表达的,从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上来讲,宽泛化也好,个体化也好,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对的。但从工作层面来讲,极端化的认知是不利于操作的。我们讲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是某个单位某个部门的绝大多数,是某个阶层某个行业的绝大多数。而极端化的认知,貌似理性公正,其实恰恰忽略了人民群众当中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包括不同阶层间的差异性,也包括同一阶层间的差异性。简单地说,任何时候,群众都有左中右,都有上中下。忽略了这个差异性,就很难分析社会现状,把握主流社会心态,掌握主流社会诉求;就会被一些个别的社会现象影响判断,扰乱心智;就会在复杂的状况下,不敢面对群众,
19、不敢面对群众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畏首畏尾,手足无措,不敢担当,失去办法。我们要警惕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极端化的认知思维,放大社会矛盾,挑动社会怨恨心理。我们共产党人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指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服务,如果把人民群众的概念极端宽泛化或者极端个体化,那么当年的土地革命就没有办法搞了,现实社会的一些发展项目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了。潍坊城中村改造中,400多拆迁户居民给三家钉子户下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值得仔细品味。为了群众,可以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理由,也可以是无所作为逃避工作的借口。二者的分水岭,是要看人民群众的多寡,是不是真的是“群”众,是不是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始终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理解文稿两篇 为了 依靠 是谁 理解 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