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doc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本文首先从句读分析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民可使由之正确的句读方法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澄清了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也使孔子多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洗刷。 ; 主题词:孔子;泰伯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引言:我们可能误解了孔子 论语泰伯篇第九章很短,但很有名。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二个字。在三十年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已复礼”
2、外,重点批的就是这句话了。当时这句话的句读是这样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子曰”被成“孔老二说”,孔子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所以孔子被称为孔老二。这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失去了敬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解释成“老百姓只可被驱使,而不可以让其知道为什么”。如果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讲也没有什么错误。由这句话批判者认定孔子是愚民政策的鼓吹者,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孔子不仅搞“克已复礼”(照当时的说法“克已复礼”就是复辟),还搞愚民政策,罪莫大焉。由于当时的批判声势浩大,以至于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几乎都知道这句话。即使现在,其影响仍在。在最新出版的比较权威
3、的论语的注释本中,当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仍然延续当时的解释(参见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论语注释)。我家里有三十多个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所有的版本都是这样解释的。 ; 学习古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因为古代的字要么刻在甲骨上,要么铸在钟鼎上,要么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这势必要求行文异常简练。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古代人创造了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行文简练。行文简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字尽量少,二是修饰少。孔子在论语中就曾经讲过“辞达而已”(见论语卫灵公篇)。由于用字很少,由于字义多变,由于存在更多的省略,短短的一句话就会产生许多歧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这样
4、。因此,要正确解这句话,必须结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与主张,必须从多方面去考察。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就有可能曲解孔子,误解孔子,甚至冤枉孔子。 二、辨析:由句读到句意 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言,如果不考虑说话人的思想,仅从句读方面考虑,且句意完整,可能有6种标示方法。 ;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篇之第九章。原文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然标明是“子曰”,那毫无疑问是孔子讲的。但孔子为什么讲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可使 不可 辨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4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