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高考材料分析题的应对策略.doc
《高考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高考材料分析题的应对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高考材料分析题的应对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高考材料分析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材料分析题广泛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高,难度大,得分低,是不少学生感觉头疼的题目,应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结合作者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本文从材料分析题的教学要求、解题步骤、类型、常见错误现象等方面进行剖析,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突出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在高考中,材料分析题广泛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由于这类题综合性、灵活性强,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这类题的分数所占比例很高。可
2、以说,材料分析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大的决定意义,想要取得高分,就必须重视材料分析题。但在实际考试中,很少考生能准确地按命题者的要求答题,往往答得不深刻或不全面,错漏较多,不少考生对此类题还心存畏惧,不知从何处下手。由此看来,掌握一些解答此类题目的要领、方法已成为必然。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思维的激励者、引导者、规范者。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借助地理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去获取有效信息,增长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典型材料的分析
3、,使师生双方互动起来,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来完成教学目标。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使知识内化、活化,达到教学主体的全面、自主的发展,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生活现象。实践证明,这种题型可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材料分析题的教学要求1.1材料选择加工的要求 材料分析的前提是对材料的选择加工,材料的选择加工要适当,要求有:材料要新颖、真实、有说服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和加工材料;材料要与所学地理知识、社会
4、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与教材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学生能利用材料回顾教材,又能利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材料语言表述要明确,能规范学生思维,不要产生歧义。 1.2问题设计的要求 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认真设计问题,以新的时代内容充实问题,以新的形式表现问题。问题设计时要三思:一思问题即问题的目的,明确提问的方向,要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场所提问适合的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坡度、深度、广度、角度,要先弄清考查学生哪些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否从材料或所学地理知识中找到答题的依据,设问不要“偏航”,不能太玄。但也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失去材料的利用价值;二思学生即
5、思考学生的生理特点、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并对学生将会作出何种回答加以估计,准备相应的应变方案;三思提问方式即个别提问还是面对小组、班级提问。1.3问题解答的要求 问题解答要分三步走:1.3.1 准备,即给学生提供要分析的材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分析,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材料;1.3.2 启发,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1.3.3 引导,即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要不断引导、点拨、激励学生鼓励创新,开阔思维,同时要规范思维,使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最后,在问题解答之后,要及时总结反馈,举一反三,对学生回
6、答正确的要表扬鼓励,对回答不全的要补充完整,对回答错误的要帮其改正。教师评价的语言要精炼、中肯、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总结自身的经验和不足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使自己不断提高,不断进步。2材料分析教学的步骤2.1研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把握事物特征认真研读试题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容,深挖材料内涵。材料分析题的材料灵活多变,无一固定模式。有文字型的、图表型的。材料可能是一则,也可能有多则。有单一类型的,也有文字型、图表型混合的,材料长短也各异,有的十分简短,有的篇幅冗长。不管何种形式出现,认真阅读材料是基础,弄懂其中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大脑宜高速运转,把材料跟有关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增加理解,这
7、里要注意,课文内容是综合的、多方面的,若只看到一个知识点就此罢休,极易顾此失彼。总之,仔细阅读,弄清楚材料涵义是避免跑题的关键。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越来越重视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处理,因为试题的呈现形式常常是“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资料有文字(包括文言文)、地图、图像、图表等各种形式,特别是选择题的中心题组内容,需要用资料来概括提示;非选择题的背景介绍,所提供的资料往往不止一项,文字和地图兼而有之。这些对审题提出了新的高标准要求,要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问题的要点,情景的关键,解答的条件,思考的提示,一定要认真审视,反复思考,并有所收获,甚至是“悟”出解题的一些非常规
8、内容。知道命题者的设计思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能力要求,从而剖析出命题意图,确定解题的思维过程。例如:2004年全国文综卷二(山东、浙江)中14题,利用元代真腊风土记的记载来考查中南半岛的气候和宗教传播问题。从材料中文字可获知的信息有:航线起止点,航行方向,航程与风向;真腊气温及降水状况;信教者衣着服饰,可知为佛教僧侣。此外从图上还可了解到航向、古今地名对照(交趾越南;占城越南岘港;真腊柬埔寨;七洲洋、交趾洋南海)。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根据题干进行思考判断回答选择题了(航行的较佳时间、真腊的气候类型、宗教的起源地和传播方式等)。答问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把提取来的信
9、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迅速调集储备的有关信息,进行不同知识的重组,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相同知识的归纳等。在整理答题思路是一定要突出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是今天试题的显著特点。又如:全国文综卷三(湖北、湖南)中1-3题。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3题。城 市 平均气温()1月511217月292726平均降水量(mm)1月477517月1505610这是提取信息的又一种形式,表中的数据就是回答问题的依据。提取信息的过程不仅是“有什么”,而且也包括思考,要引申、推导、分析,本组题的资料中三个城市1月气温均低于7月,故判断均在北半球。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但在0以上),夏季气温
10、高,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说明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雨热同期,这是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而且因冬季气温在0以上,可确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冬季气温低、降水多,夏季气温高、降水少,可判断为地中海气候;城市终年高温,但降水季节分配差异明显,1月几乎为无雨,7月却达600mm以上,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知道了这些,判断13题中三个城市的名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关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2.2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确定观点紧扣原材料,选择合适角度,确立自己的观点。材料分析题考查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只是小部分,重点考查的是地理学发展规律、知识结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探索创新的素质。因此,材料分析题的又一关键是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它是从材料出发,结合自己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问题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错误了,满盘皆输。观点正确,但立意不高,深度不够,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同样得不到高分。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解题不必面面俱到,要透过材料来猜测命题人所要考查的内容,从给出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来确定正确的观点,来组织答案。这样,观点正确鲜明,思想深邃、视野广阔,首先在深度、广度上胜人一筹,事半功倍!在2004年的高考前,大家都猜到可能会涉及到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在高考第39题,就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情况。但对第3问“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
12、工业的区位因素及这个时期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的回答,许多学生却得分不高。就是因为有的学生没有仔细审题,把考查的重点当成了东北地区,实际上从所给的文字材料到地图及矿产的符号,都明确地暗示出考查的重点是辽宁省,而辽宁省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如便利的交通、辽河的水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煤铁、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等,但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原料(铁)和燃料(煤),以上各项可从文字和地图上获得思维的线索,应该说难度不大,但不少学生却因为审题不清、观点不明确而失分较多。部分学生分不清资源与能源、原料与燃料的区别,有的学生答了原料忘了燃料,或者答了燃料忘了原料,有的学生只答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教学 研讨会 发言 材料 分析 应对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