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活动探究课课型设计与范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活动探究课课型设计与范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活动探究课课型设计与范式一. 主要特征1主题性。主题是活动探究课的主要特征,主题是活动探究课的中心话题,活动探究课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一课,其主题是“探讨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特征”。活动课的设计放在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之前,就是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收集和整理,在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全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特点,更好地理解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如此的主题设计既弥补了教材在欧洲封建社会史阶段的知识不足,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专题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探究性。活动探究课的核心是“探究”。美国国家科
2、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需要设计调查研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需要运用种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需要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活动探究课的设计与组织程序正是如上所述。3主体性。历史探究活动课必须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尽量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活动的空间与内容。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科学指导下,自主地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选择活动伙伴,组织开展活动
3、过程,收集、判定、处理信息,展示活动成果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4实践性。探究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行动。探究的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活动探究课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采取“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组织历史讨论会或辩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网业或课件、编历史剧或历史赏析、历史展览、自编历史教材、历史问卷调查或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学生只有有了这些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趋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5开放性。活动研究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很多方面:空间
4、、时间、过程、内容、师生关系等。例如活动探究课的主题往往是具有开放性的话题,如“改革”是在当今关注颇多的话题,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一课就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进行辩论增加学生的思辨性和对问题看法的开放性。对活动课探究的结果允许答案开放、允许有多种解释出现,即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就可以。7合作性。活动探究课是一种基于合作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主要是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求团结和协作。它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在分工中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对历史问题的释疑和解决。合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平台,使得他们可以学习宝贵的合作技巧与社会交往技巧,这些技巧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5、。6人文性。探究活动课的人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人文化、二是教学氛围的人性化。如在内容上,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等活动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并通过现实地寻访历史、回味历史,树立初步的历史意识,其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的色彩显而易见。而程序民主、过程科学的人性化教学范围则使课堂成为微型民主社会的实验室(“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8综合性。活动探究课的内容集中在历史学科,但是我们选择的问题应该是真实问题,要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历史课程与其它课程及各种学习资源要进行整合,参
6、观、访问、查找材料、表演、辩论等各种学习形式也往往要配合等。二 实施流程学生主体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明确活动主题(个体活动) 指导帮助形成体系分组与确定探究方向(个体-小组活动) 指导分析管理支持组织探究(个体-小组活动) 分析点拨管理支持搜集与整理资料(小组合作) 分享成果指导演示成果展示(小组合作) 提倡反思总结提高评价反思(个体-小组合作) 步骤1:明确活动主题。这一环节是活动探究课的起点,也是探究活动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活动探究课与社会考察课不同,其主题通常由教师选择确定,其选择范围一般是在现有教材内。活动探究课是历史新课程教材设置的一个特色,各种版本的教材均根据教学需要在
7、必修和选修内容方面设置了一定量的探究课。 在此环节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产生学习兴趣、构建现有知识、结合过去的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关注活动主题。 另一方面应该制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以此使学生了解“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等。通过活动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活动主题。教师在进行活动课教学的初期需要注意: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主题,主题不要太大,要具体可行;二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 步骤2:分组与确定探究方向。分组与确定探究方向的
8、顺序可以先后置换,既可以先分组后确定小组探究方向,也可以先定探究方向再根据探究方向组成学习小组。(1)分组活动:活动探究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小组活动,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这种小组像班集体一样,不能是一个松散的群体,而应当是有一定凝聚力,小组成员间能发生相互影响与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小组活动。小组的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目标、能力高低、兴趣、性别、性格”等因素都会影响分组的有效性。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有必要收集有关学生的足够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对分组进行调控,将班级分为5到6个成员的异质小组,小组内的互动由学生控制。避免将学生临时分组或随意的自由组合,以达到课题与活动方式
9、的最佳结合。(2)确定探究方向:即学生选择主题领域内的具体主题。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形成预测与假设。学生个体性的发散思维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制约,学生提出的预测与假设的问题往往存在比较单一、探究面过于狭窄等不足,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主题的各个方面对问题进行集中深入。学生往往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到“怎么样?”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预测或假设?我们怎样解释它?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这一环节包括:广泛收集与主题有关的问题;辨别并提炼出主要问题;选取中心问题。学生最后选择确定一个
10、具体的探究方向,教师最后集中形成班级探究方向总的体系。步骤3:组织探究。学生与教师计划适合步骤2所选探究方向的具体学习程序、任务和目标。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我们打算怎样进行探究?我们需要哪些信息?我们怎样获得这些信息?怎样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在这些问题上小组要取得一致意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探究方案:各小组根据选题结果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分析所需的资源、制定时间表等。并上报老师备案,以便于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有计划指导。 (2)确定人员分工:探究活动课中,学生常常形成学习小组,然而学习发生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身上,为了让每个成员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最充分地运用自己
11、的潜能的机会,学会合作与交流,应根据特长进行组内分工,明确个人的任务。例如文字水平较高的做编辑,有绘画基础的做美工,计算机技能水平较好的负责制作,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担任主持人、主讲人等,为进行活动做最好的准备。(3)准备探究工具。一般利用网络、书籍等,必要时要与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协商沟通。步骤4:搜集与整理资料。师生搜集资料并整理组织成为有意义的内容是活动探究课的主要任务。(1)搜集资料:搜集资料不仅是目的,更是探究事物的手段,资料是否真实、全面,决定了探究成果本身的价值大小。任何一项研究,都需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过程。该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行动。以小组成员分头行
12、动为主,根据各自的任务分别查找相关资料,资料来源主要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资料、上网等。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历史图片、音像资料等。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用哪儿的、谁的、什么样的资料?这些信息与研究问题有什么联系与作用?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人的观点?我们怎样从中发现别的信息?我们将以何种形式使用这些信息等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策略上和宏观上的指导。(2)整理资料:一方面是对数据资料的识别、筛选、归类、统计、比较、分析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怎样对信息进行分类?这些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我们能发现什么联系?得出什么结论?这
13、些结论对我们的观点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是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成预期的成果和作品,如历史论文、调查报告、历史展览、历史网业或课件等形式。这一阶段是收获的阶段,成果是否以一种较好的形式表现,对最后的成果展示效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要对成果的形成出谋划策,对每一细节都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以利于成果以最佳形式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动态发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步骤5:活动成果展示。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后,将其成果在全班或年级交流。目的是使各小组了解彼此的工作,并对探究主题有一个广泛、全面的认识。成果表达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课件交流、论文展示交流、知识竞赛、历史小制作
14、评比、组织展览等。这一环节,教师切不可省去,因为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非常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与人分享,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也能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担任策划和组织者,安排好各组的展示顺序,活动时还可安排学生评委对各组成果打分,以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小组展示也需要教师的协调。步骤6评价与反思。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小组探寻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评价的是每个小组对于整个班级探究活动的贡献。评价包括对个体的评价或小组的
15、评价,或二者兼有。在评价与总结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评价。对探究活动课的评价,集中于探究的过程而非结果,但不忽略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都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肯定与否定之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三实施要点1. 认识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目前我国中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三部分组成,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历史活动探究课属于学科课程还是属于活动课程?尽管历史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教学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与活动课程有共同之处,但历史活动探究课是历史学科课程中的一
16、种活动教学形式,它由历史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它毕竟是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其活动局限于历史领域,其综合性也主要是历史学科范围内的综合。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积极吸取活动课程的思想和教学组织策略,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能将这种活动教学方式混同于活动课程,否则会造成历史教育目标的混乱。历史活动探究课的目标,应该定位为教会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看待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如果不明确历史活动探究课的这一目标,就会使这种课偏离主题,成了与历史无关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满足了自己的娱乐需求,教师却没有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2. 确定活动探究课的不同类型,提高教学效益活动
17、探究课的基本步骤如上所述,但类型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表1 活动探究课的类型提出问题 明确探究方向 收集并整理资料成果形成 类型1教师提供问题、探究方法不提供结果学习者通过探究结果确定探究方向学习者收集和整理资料学习者概括分析资料,灵活运用所给方法发现联系,得出问题答案。类型2教师提供问题不提供探究方法和结果学习者通过问题确定具体的探究方向学习者收集和整理资料学习者概括分析资料,确定如何回答问题类型3教师提供问题、结果不提供探究方法学习者确定具体的探究方向学习者收集和整理资料学习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和结果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学对实际探
18、究内容的选择和控制,确定活动探究的类型,从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不同的探究成果,提高活动探究课的实际效益。3. 做好活动探究课的准备活动,提供相关的支持条件在新课程体系中,活动探究课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课前的准备对整个探究活动课来说非常重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1)活动探究前预备知识的学习。心理学认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坚实丰富的知识储存为基础的。探究离不开知识,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形成新理论的条件(杜威语)。也就是说,掌握知识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一定的探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因此,在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中
19、,作为知识的基本概念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的研究能“像科学家那样”,也必须在探究前作一些知识、认识方面的准备。这个准备包括做一些感兴趣问题的调查,布置研究的任务,以及开设活动探究课的动员讲座等;也包括教师设法为全班同学提供必要信息,提供数量充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使学生达到大致相同的一般的理解等,目的都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与学习。(2)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选择一定难度的学习对象: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表明,简单易学的材料,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需要他们经过探究而有所发现,只需要用现成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去同化吸收,便可掌握它。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必须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
20、学习材料,在对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材料的学习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知识客体的特征,操纵知识客体,同时对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调整、改造和变革,以便在知识客体和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从而将外在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想要真正掌握、内化这种学习材料,就必然需要努力探索,积极研究并有所发现。创设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令人困惑的、模糊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促使学生参与探究。
21、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依据学生探知新知的动机和学生解决当前任务的潜在可能性等因素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种包含未知的、新的东西的环境中处于一种心理困境。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真实、令人困惑、开放、操作性强、便于合作、并对学生有意义。(3)探究工具、器材的准备活动探究课的学习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课前准备工作其中一些在教室里,另外一些可以在图书馆和计算机室,还有一些甚至在校外。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学习资源,准备探究工具、器材,为学生的活动探究做好“后勤”工作。例如提供历史素材资源,如历史在线、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网、中小学历
22、史教学网等;有时教师还要与图书管理员和电教专业人员进行配合,就资料与设备的配置、时间安排和学生行为规范等达成一致意见,以获取他们最大的帮助,为活动探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4.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探究课中,学生要经历明确活动主题、分组与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搜集与整理资料、活动成果展示、评价与反思等环节。活动探究课重视全体参与,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的各种活动过程,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各个环节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不论从静态的教学结构看,还是动态的活动程序来看,活动探究课的主角都是学生。因此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否,发挥程度如何,都在很大程
23、度上影响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学生的活动及其发展服务。另外,让学生要成为活动探究的真正主体,还应该注意:学生自己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明确的学习目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明白需要对自身的学习方式做哪些调整、改革。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知道怎样去进行活动探究。例如常见的“网络运用”,成百上千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学习体验或是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参与活动探究的学生能有效的使用因特网从事个人感兴趣的活动,但是在搜索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时却未必娴熟,学生就有必要了解有效的搜索查找策略。学会辨别、筛选网上的资料。5. 明确教师的角色定
24、位,重视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活动探究课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任凭学生自由或盲目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管理者。教师在活动探究课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活动探究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各个小组一起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具有高度互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各个教学阶段自然过渡,同时帮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计划中包括活动价值的考查、活动探究课的
25、类型、明确的活动探究目标、必要的资料准备、正确的评价方案等。在课前准备阶段要与学生进行教学计划的交流,因为活动探究课需要让学生观察、发现、收集、整理,还需要学生分析、建议、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前准备活动时,一定要与学生交流活动的目的、方向、注意事项,明确活动要求。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2)教学流程中的点拨指导在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的点拨指导是相当重要的。它包括:促使学生适应问题情境:教师需要清晰说明教学目标,尽可能有吸引力的、准确地向学生呈现问题情境,介绍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参与到自己选择的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
26、分组原则,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小组;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确定、组织与探究主题有关的学习任务,确定具体的子课题、探究任务和时间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努力做到: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确保把所有子课题的探究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围绕主题探究的可行方案。帮助个人和小组做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必要教给学生如何积极地进行调查,如何根据正在研究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等,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与学生分享作品,帮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当然,教师提供的这些帮助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而选择的必要的帮助,“手把手的帮助”和“站
27、在一边的观察”在同一个活动探究课中往往可以并存。(3)对学习环境的管理活动探究课中会同时产生多重学习任务、呈现不同的学习进度、产生多样化的作品,使用大量的学习材料和调查工具,教师必须是这个复杂学习环境的管理者,起到处理、协调、监控等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列出图表,标明学习任务、作品要求和完成期限等,以提醒和帮助学生统筹安排。6重视多元化评价,深化活动探究课的成果。正确运用多元化学习评价对促进、鼓舞学生的探究意识意义重大。在探究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评价工具和评价表的制定应该是通过民主化方式产生,运用评价工具时最好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如教师的指引性评语、小组成员的评价和建议)相结
28、合。首先,评价不仅要看学生活动的产品、成果,更要看到学生活动的过程;其次,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化的,即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再次,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应该作多元化的评价,例如有些学生活动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教训也是非常宝贵的,因此也应该肯定。最后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引导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也可以是老师综合评价。通过中肯评价给学生正确导向,使学生在得到肯定和激励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学生集体活动记载表、自我评价量化表等。四典型案例和分析(一)案例:“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1. 活动探究任务:西欧“中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29、。根据西欧中世纪的发展变迁,请同学们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学习活动,选择西欧中世纪历史的一个侧面,如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的相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多渠道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历史面貌,在材料整理的基础上, “对比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特点,对“黑暗”的中世纪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并制作PPT课件举行全班展示交流活动。2. 活动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西欧严密的封建制度,教皇势力的发展及其政教冲突,城市的兴起和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
30、必要的背景知识;(2)能力目标: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课件制作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体验独立思考,形成获得新知识的心理品质;在合作探究中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集体中的角色、地位和应有的作用,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在史料的搜集整理中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历史意识。3. 活动探究形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探究。全班分为6到7个学习小组。分组原则:
31、根据自身知识和兴趣选择的探究方向统一、男女比例适当、各组水平配备基本平衡、学生自主和教师调控相配合等。4活动探究类型:本主题探究课的类型即教师提供问题,不提供探究方法和结果。学习者通过问题确定具体的探究方向,学习者收集和整理资料,学习者概括分析资料,确定如何回答问题。5活动探究准备:(1)知识准备: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供的素材外,多渠道广泛收集历史资料。采用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等);资料调查法(利用网络、
32、书籍等资料信息)等。6. 活动探究过程:步骤一:(1)教师活动: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活动探究课的主题: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特点交流活动探究的目标、形式、类型;创设问题情境:千年以前,还是西欧的“中世纪”,那时的欧洲社会,除巴尔干半岛一角的拜占庭帝国之外,都以“黑暗”著称。同时代的中国,正当唐宋盛世。两个社会,一个民生凋敝、文化残破;一个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然而,五百年之后,局势开始了逆转:先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开始“平起平坐”了,郑和“下西洋”到了东非,比利牛斯人越过好望角前来远东。但这也并非真的“平手”而只是一上一下两个进程之间的偶然交叉而已。郑和的西洋之行是个终点,比利牛斯人的东进则是地理大
33、发现的起点。然后又过了四百年,一切对比差不多颠倒过来了。区区英伦三岛凭其一支小舰队,就摧毁了大清国全部的海上长城。这种迁化浮沉不禁令人思考,唐宋元明清的效率、稳定与中国的近代衰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西欧中世纪的黑暗与其近代的光明之间是否也大有“关联”呢?西欧中世纪是一段“黑暗”的历史吗?(2)学生活动:根据活动任务,明确探究主题,适应问题情境。步骤二:(1)学生活动:一是确定探究方向。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师生讨论,收集与探究主题有关的问题,形成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提纲。在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西欧中世纪历史的一个侧面作为自己的探究方向,确定本组总结报告的最佳选题。二是分组。根据探
34、究方向的选择,结合教师建议的分组原则,形成6到7个学习小组,每组以47人为宜。【附1】: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提纲 (参考)政治方面: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类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概念及出现的背景 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和影响经济方面: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西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西欧的城市、市民阶级宗教方面:西欧宗教势力的发展 罗马教皇 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 政教冲突其他方面: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世纪的西欧文明(基督教文明)、重要人物、城堡、行会等。(2)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到短时间段内要多渠道地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历史面貌及其特点,难度很大。因此一方面要指导
35、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选择一个侧面或者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究,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成果。切忌选题太大,不易操作。另一方面防止探究方向的选择过于集中,最好每个侧面或探究点能组成两个小组,教师最后集中形成班级探究方向总的体系,确保把所有探究方向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围绕主题探究的可行方案。步骤三:(1)学生活动:每个小组进一步分工合作,细化为召集人、资料组、课件制作人、主讲人等,并根据选题内容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最后将情况上交教师。(2)教师活动:管理支持,提供评价方案历史活动探究课初期阶段评价表1探究活动课题评价标准(10分)积极参与课题讨论,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对活动计划的制定能提出非常有价值
36、的策略。910分比较积极参与课题讨论,乐意承担分配的任务,对活动计划的制定能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78分课题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方面都能参与,但不积极。能承担一定的任务。56分不怎么参与课题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能承担一定任务,但非常勉强。4分以下步骤四:(1)学生活动:各组学生利用一周时间,通过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完成搜集资料的任务。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阅读课本资料及教师提供的、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做好读书卡片及笔记。由学生先在自己组内对于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汇总,围绕本组主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汇编,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2)教师活动: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检查学生所做的读书
37、卡片或者笔记;指导学生注意鉴别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和网址等。如:阅读素材地址(参考)推荐书目:约翰赫伊津哈 中世纪的秋天黄春高 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马克垚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沃伦霍莱斯特 欧洲中世纪简史,商务印书馆,1988伯恩斯等 世界文明史(1、2卷),商务印书馆,1995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彭小瑜 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孟广林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2002 赵立行 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刘 城 中世纪英国教会研究
38、,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恩格斯 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布瓦松纳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亨利皮雷纳 中世纪的城市等管理支持:提供阶段评价方案2历史活动探究课中期阶段评价表2个人资料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班级: 姓 名:学号: 承担任务:探究活动课题评价评价人得分平均得分组长评价组员*组员*本人评价本阶段我为小组作的贡献本阶段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对我的评价老师对我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评分步骤五:计划两课时(1)学生活动:推荐本组代表对近期所搜集、阅读、整理的某一方面知识在班级内就中世纪历史的政治、经济、宗教及其他方面分别进行介绍或展示,进行相互交流。同学听讲、提问、讨论,并作好记录,形
39、成中世纪时期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做准备。在对中世纪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形成一些共识性的问题。(2)教师活动:分享学生成果,倾听、补充、完善学生所搜集的相关材料和知识;共同深入探讨,同时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观点。【附2】:学生探究成果(简略版)政治小组:关键词:封臣、世袭化、多层次、私斗(1)发展进程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2)封建主们与国王及皇帝之间的争执,包括在私斗范畴内,因为在封建主们看来,君主并非最高权力拥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附庸,即上帝的附庸。(3)统一历程艰难坎坷,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的时期;王权受到封建主、教
40、皇的制约,地方诸侯势力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4)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型:英法、德意、西葡导致西欧政治分裂的主要因素(1)地理因素:因为西欧被许多河流和山脉分隔开,边缘也被海洋切割了。这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发展,阻碍了各小国间的交流。(2)经济因素:西欧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就拿铁农具来说,它的出现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这足以影响当时农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西欧经济的分散性。 (3)军事因素:因为分散的庄园经济导致了军阀割据,准确来说应该是像中国春秋时期一样诸侯割据。西欧没有集中各方力量,集中各方经济一起去发展军事,各国都只是在“自己发展”,因
41、此各方势力的均衡,谁也统治不了谁,导致了长期的分裂。(4)宗教因素:西欧各封建国王想控制,但不能控制封建主,于是他们利用宗教,在每个封建主领地内建立能与之竞争的权威。任命主教或修道院长,建立具有特权的宗教特区,主教和修道院长受国王保护。封建主及其附庸禁止进入这些拥有豁免权的宗教特区,不能在宗教特区征收税金、施行法律。后来,随着教会势力的膨胀,在欧洲出现教皇的权力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的现象,皇权被逐渐削弱。经济小组:西欧中世纪经济的“黑暗”与”光明”(1)“黑暗”面:由于中世纪欧洲战乱频繁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在生产技术改造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阿拉伯等地区,生产力也就显得低下,生产力相对发展缓慢。“
42、国王靠自己的收入生活”,据西欧史学家研究,当时西欧国王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当时中国的一位普通老百姓。(2)“光明”面 三圃制、重型轮式犁、马力等农业技术的运用使西欧的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和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西欧中世纪经济简图 宗教小组: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1)王教之争的历史变迁:中世纪西欧教会权与王权的关系,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教会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永恒现象,客观实际是教会权与王权两者在相互联合和斗争中因世事的变易而彼此消长。 中世纪的西欧,
43、教会权与王权的关系,不仅从时间上考察彼此在斗争中互相消长,而且从空间上考察这种消长在各国各地区也不是铁板一块、完全一致的。时间关系地位重大事件影响5至11世纪相互依存王权主导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教皇开始干预世俗君主的废立;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11至13世纪教权膨胀王权衰弱卡诺莎觐见教皇当时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控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13世纪末王权上升教权衰微阿维尼翁之囚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2)斗争的实质与影响:西欧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力和财富的争夺 ;王教之争,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导致了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3)斗争的结果:教权与王
44、权的冲突,以王权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各国王权成为各国臣民最高的效忠对象。王权的加强,民族意识的萌动,是西欧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宗教使西欧的文化更加丰富,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人们的民族意识,西欧受政治、经济、宗教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科技快速发展,而王权的胜利决定了更多思潮的井喷。教权的霸权一去不复返,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受到更大的挑战-文艺复兴和不断的宗教改革。其它小组:西欧中世纪的城市(1)特点: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2)特点
45、的形成的原因:西欧政治分裂,法律不统一,大小封建主割据独立城市往往与王权结盟,取得特许状,以对付当地封建主农村公社的传统,市民也组成公社,成为团结斗争的现成组织形式。 (3)影响社会变化: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而在此之前,西欧社会只有农奴和在农奴之上的贵族、教士。经济变化: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政治变化: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文化变化: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这就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西欧中世纪的大学教育(1)产生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