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下编~~~~~~ 高中语文.doc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下编~~~~~~ 高中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下编~~~~~~ 高中语文.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 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
2、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3、阅读下
3、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作者辛弃疾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开创的。(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4分)答:(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3答案(1)豪放、苏轼(2分)(2)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作者的欢乐情绪。(4分) (3)“别”字是一种很
4、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很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的依依不舍的意味。(2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4(8分)答案: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
5、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青玉案
6、贺 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释凌波二句:指和美人离别。“凌波”指美人步履轻盈,“芳尘”指美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这里借指美人。锦瑟年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本词以“梅子黄时雨”之句来描写“闲愁”历来为诗家所称赏,作者由此而获“贺梅子”之称。这样的写法妙在哪里?请以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答: 5、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三种景物来比喻闲愁,极言闲愁之多。当时正是黄 梅时节,满河烟雨迷蒙,满城飞絮飘荡,这几句,既是以景衬情,烘托气氛,又是用来比喻愁思之多。所以,这些诗句
7、能获如此高的评价。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采桑子”是本词的 。从篇幅看,本词是一首 。(2分)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绪?(2分)(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4分)6古诗词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1)词牌 小令(每点给1分)(2)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绪。(“既不满又期盼”1分,“既渴望又无奈”1分)(3)一个喻体,却从相反的角度设喻。(2分)上片,月作为喻体,是正面形象,反衬
8、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为喻体,是反面形象,同样衬托出夫君的薄情。(2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苏轼,字子瞻,号 ,宋代著名文学家。“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 名。(2分) (2)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7. (8分)
9、(1)东坡居士 词牌(2分)(2)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3分)示例: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
10、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3)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 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 绪。(意思对即可3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1、。(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析“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2)诗评家认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请从这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8(1)“皱”字写出了春风吹拂水面,荡起波纹的样子。(1分)用“皱”字把景物写活了,化静景为动 景。(1分)同时也揭示出春风乍起,迷人春色勾起女主人公愁绪的内心活动。(1分) (2)词中无论写景还是对人物外表的描写,都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1分)开头由景人情,引出思春少妇,接着用“闲”字描摹出她那无所事事的生活,(1分)她无精打采地逗着鸳鸯,漫不经心地揉着杏花,孤独地看着鸭子相斗等
12、描写展示了她的内心惆怅空虚和懒散愁闷。(1分)最后一句喜鹊的叫声,带给她希望,使她高兴起来,“喜”字写出了少妇微妙的情绪变化。(1分)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捣练子令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 (1)这首词从风格上看,可以归入 类。(1分) (2)“深院静”和“小庭空”,这两句是否重复?试加分析。(3分) (3)自古以来,砧上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诗人创作的诗料。例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的第三首里写道:“长安一
13、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本词和此诗所写的角度不一样。李诗是从捣衣人的角度出发的,而本词是从 的角度来写的。本词和李诗都抒发了 之情。(2分) (4)前人评论李煜词的特点,都说他不假雕琢,纯用白描。请结合本词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9(9分) (1)婉约派(1分) (2)这两句看似重复而并不重复。第一句是诉诸听觉,第二句是诉诸视觉。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至于“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这两句景物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3分) (3)听砧声的人
14、。相思离别。(每空1分,共2分)(4)李煜写词也是有雕琢的。只是洗尽铅华,摆脱了尘俗的浓妆艳抹,使人不觉得其雕饰的痕迹而已。这首词无论结构、布局、遣辞、造句,作者都经过了严密的构思和细致的安排,而读者在读词时却仿佛只是在自然流露。一个作家能于朴实无华之中体现匠心,才是真正的白描高手。(或具体就某一点展开分析也可以。如果是完全赞成“不假雕琢,纯用白描”的观点,得分不能超过1分)(3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15、 。李清照是 (朝代)婉约派词人。(2分)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3分) 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3分) 10【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参考答案: 词牌 南宋(宋)(2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
16、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1 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三个词人都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3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1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
17、题。(8分)月 上 瓜 州南徐多景楼作南宋 张揖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1)“月上瓜州”是这首词的 ,从风格上看,该词应属于 词作。(2分)(2)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一句中词人生“愁”的具体原因。(3分)(3)词的下阕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3分)11(1)词牌。(1分) 给分说明:如果答“词名”、“题目”、“标题”、不给分。 豪放派。(1分) 给分说明:如果答“婉约”、“抒情”、“叙述”等不给分。(2)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下编 高中语文 高中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步步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