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
《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目 录 引言 一、方法学研究进展 (一)运动学研究方法 (二)动力学研究方法 (三)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模型与动作的计算机模拟 二、运动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一)优秀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分析与监控 (二)运动技术原理和成绩提高规律的研究 三、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一)运动生物力学在训练方法中的应用 (二)运动生物力学在训练器械的研制与开发中的应用 四、运动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一)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二)腘绳肌拉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五、健康促进的生物力学研究 六、运动装备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七、我国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情况 八、对我国运动生物力学
2、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二)加强开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研究 (三)加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和体育产业实际问题的研究 (四)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方法学的研究 引 言 近三年来, 国内外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在有关科学研究的方法学、运动技术分析、运动训练监测与评估、运动损伤发生机制探讨及预防、全民健身指导、运动装备评价与改进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较简要综述,分析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一、方法学研究进展 (一)运动学研究方法 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目前获得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学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三维摄像与影像解析
3、、 红外光点运动捕捉与分析和电磁感应式运动捕捉系统(magnetic motion capture) 。在我国,三维摄像及影像解析仍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测试手段。 特别是对比赛或训练中运动员进行技术分析与诊断时, 三维摄像机影像解析方法可以在不接触运动员的条件下获得描述其运动的生物力学参数。随着摄像设备的不断升级,高清摄像和高速摄像设备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人体运动技术的图像采集, 而不断追求影像解析的快速反馈成为提高摄像法分析人体运动的主要突破点。 国内一些学者还对基于影像的三维重构的精度开展了一些探讨研究。例如,李旭鸿等(2011)研究发现水下三维重构所得到的均方根(RMS)重构误差都高于空
4、气中的测量,随着标定空间的增大两种测试环境下的 RMS 重构误差均随之增大。 为了快速准确获取运动技术数据,一些研究者致力于运动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在部分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分析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王向东(2008)在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中对杠铃杆端点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自动识别,从而可以对运动员的技术效果进行快速反馈和评价。 209 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在国外的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已被广泛应用, 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拥有此类设备并逐步开展了高水平的研究。例如,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的生物力学实
5、验室都曾将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应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技术采集与分析、运动损伤预防、运动鞋评价、人体基本运动规律等的生物力学研究中。 电磁感应式运动捕捉系统(magnetic motion capture)是通过捕捉在磁场中的、固定在人体肢体上的电磁传感器的位置和旋转来获得人体运动学参数,此系统在国内实验室还不多见,在国外人体运动研究领域的应用也不普遍,主要应用于对人体一些基本动作规律的研究。这一系统主要优点是使用较少的传感器就可以获得人体肢体运动的位置、角度等信息,而缺点是系统容易受环境中其他电磁信号和皮肤运动的影响,数据易受噪音污染,且数据采集频率较低。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被不
6、断地应用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传统的影像分析技术虽然具有非侵入性、对人体运动无干扰、高速等优点,但是它只能记录人体的外在运动。虽然光点运动分析系统可精确记录贴在人体表面光点(marker)的位置,并以此推算关节和骨骼的位置,但推算的骨骼关节位置的精度一直令人质疑。近年来,一些新的影像分析方法,如高速荧光透视技术(fluoroscopic imaging technique)及核磁共振技术结合被应用于分析人体内部骨骼关节的精细三维运动 (Boyer等, 2008; DeFrade 等,2011),包括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与运动装备的互动,如篮球运动员急停变向运动时足部的骨骼关节在运动鞋内位置的变化(N
7、urse,2010) 。高速荧光透视技术实际上就是高速 X 光成像,其优点是无侵入性、放射量低、可高速拍摄等,在医学研究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其拍摄成像速率一般在30 fps,最高可达300 fps。 三维陀螺仪运动测量技术也可以对人体肢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测量与分析。 陀螺仪是一种基于角动量守恒的原理设计出来的能够精确确定运动物体方位的仪器。 根据这一特性, 最近几年陀螺仪被应用到了生物力学测量领域,如在人体运动学的测量方面,通过陀螺仪可获取肢体的位置,角度、转动及 210 运动速度等参数(Monaghan 等,2009) ;运动模式识别、运动距离、能量消耗估算等(Lau等,2008;Peyrot
8、等,2009)更多地被应用到医疗康复领域中,用以评定及分级一些病症(如下垂足,中风)对人体动作、运动姿态造成的影响(Lau 等,2008;2009)。 (二)动力学研究方法 在动作技术分析中,动力学的测试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将运动中的人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揭示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机制。目前,应用于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手段主要有三维测力台、分布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等动力量测量系统和各种专用测量设备。随着对人体运动机制研究的深入,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配备了以上这些设备,其中测力台的使用最为广泛。 三维测力台系统广泛应用于测量和计算人体完成跳跃、落地、步态等动
9、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及相关指标,也为逆动力学计算、平衡稳定性评价等研究提供数据。目前,在测力台各指标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压力中心(COP)运动与重心(COM)运动的关系还不够明确,测力台软件计算出的“摩擦系数”意义不明确等问题。国外一些实验室根据研究目的装备了测力跑台、测力台阶、可水平移动和翻转的测力台等,这些测力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研究人员更深入和准确地了解人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20 多年前,足底压力分布系统在国外开发。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也相继配备了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包括平板式和鞋垫式两种系统。国内外研究人员利用足底压力分布系统通过测试运动过程中足部的受力分布特征,研究了与运动
10、有关的不同医学和体育问题,主要包括:疾病(如关节炎、糖尿病)或相应康复手段(如矫形鞋垫、骨科手术)对行走或站立时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不同鞋底材料或地面材料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不同人群(儿童、肥胖人群、老年人)特定运动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完成各种体育动作技术(如太极拳、跳远起跳、射箭等)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 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可以测量人体一些主要关节的肌肉力量, 包括 211 主要关节的最大静力矩,关节活动范围内的向心、离心等速运动力矩和功、功率等指标。 国内目前主要应用等速力量测试对运动员关节的力量情况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向心运动下的最大肌力矩、最大屈伸力矩比等指标。国外研究者除了评价
11、受试者的力量水平外, 还经常用力量测试系统评价关节损伤的危险性。例如,常采用“功能性膝关节屈伸肌力矩比”这一指标评价腘绳肌拉伤危险性,即膝关节离心屈曲最大力矩与向心伸展最大力矩之间的比值(Yeung等,2009)。再如,对向心或离心力矩曲线进行分析,了解关节不同角度下力矩特征以及峰值力矩出现的位置, 以全面了解运动员关节力量特点, 也可以评价肌肉力量训练效果或肌肉拉伤后的康复效果 (Sole等, 2011),并预测肌肉拉伤危险(Skurvydas 等,2011)。 一些传感器的应用帮助生物力学研究者获得准确的描述人体运动的力学数据。确定人体基本运动过程中膝关节的负荷大小的方法以往主要有两种,一
12、种是实体测量,一种是模型推算。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植入式膝关节力学测试系统可以测量胫骨上受到的三维力和力矩的大小。Kutzner(2010)等人利用测试设备测量了上下楼梯,单腿或双腿站立等日常动作中胫骨在膝关节的受力状况,报道了三维力和力矩的数据,结果表明下楼梯时受到的合力最大。 (三)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模型与动作的计算机模拟 人体运动模型与动作模拟一直是运动生物力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往往通过建立模型对人体运动进行模拟, 探讨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规律,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动作。Glazier 和 Davids(2009)对近年来进行的人体动力学模型和模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认
13、为不一定数学上越复杂的模型就一定能越准确和有效地模拟人体运动,而且在考虑人体器官、运动环境和动作规则等约束条件的基础上, 可能很难得到人体完成特定动作的最佳模式,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动作模式可能有很大不同。 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人体模型与动作模拟的商业软件主要有 Lifemod、Anybody、Simm、SD/Fast 等。这些软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较方便地建立不 212 同形式的人体模型,结合动作捕捉测量得到的人体运动数据,进行人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肌肉力计算,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外界环境,分析人体运动过程中人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力关系。例如,吴成亮和郝卫亚(2011)采用Lifemod建
14、立了人体多体系统模型,并对国内外著名运动员跳马技术动作进行了个性化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踏板和撑马动作的特点。钱竞光等(2008)应用 Lifemod建立了鞍马全旋动作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试图通过运动学数据和肌电测试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Hamner 等(2010)应用 OpenSim 模拟人体跑步动作后发现,股四头肌和跖屈肌群是跑步中使身体加速的主要肌群,上肢的摆动对人体重心的加速几乎没有贡献,而主要是与下肢动作相协调。尽管目前商业软件可以建立比较复杂的人体模型,甚至可以模拟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情况,有助于人们了解人体运动机制,但我们目前仍然很难通过实验对比这些模型是否真正准确有
15、效的模拟了人体复杂的神经肌肉运动特征。 很多研究都建立了人体的弹簧-阻尼器-质量模型来模拟计算人跑步时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Allen(2010)等人建立了13环节的二维力矩驱动的人体多刚体模型,模拟三级跳三跳过程中上肢摆动情况。结果表明,与非对称的单臂摆动相比, 三跳起跳时双臂同时摆动有利于落地时缓冲地面反作用力,增加起跳时身体动能和重心高度,因此可以提高跳跃成绩。Liu 和Yang等(2009)建立了冠状面内的2环节单自由度的模型,采用动态的动力学优化方法,计算人体失去平衡而侧向滑倒的速度阈值。Nigg(2009)的模型则用一个非线性原件来模拟鞋的中底和地面弹性, 以精确计算人所受到的地面反
16、作用力。这一模型又被 Ly(2010)等人发展为将鞋的中底和地面的粘弹性模型, 从而获得鞋和地面之间的作用力情况, 为鞋底材料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运动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检测、分析与优化主要采用两大类手段。一类是定性的分析对比,包括标记分析法和影像的视频与图像处理等。传统的运动生物力学测量分析方法是另一种运动技战术分析手段,包括运动学测量与分析、 213 动力学测量与分析、肌电测量与分析和建模与仿真方法等。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对运动员进行个性化技术分析,解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问题,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 (一)优秀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分析与监控 对国家队和各省市运动队的高
17、水平运动员进行技术分析与监测一直是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为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在竞技体操难度动作的研究方面, 郝卫亚等对“踺子转体180前手翻直体前空翻180”和“踺子转体180前手翻直体前空翻 540(程菲跳)”这两个动作结构相似却难度不同的技术进行运动学数据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两个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点,以及在细节技术上的差别,为我国运动员从掌握低难度的“踺子转体 180前手翻直体前空翻 180”到掌握高难度的“程菲跳”提供了训练学依据和技术参考。肖丹丹等(2009)应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分析系统对国家乒乓球队10 名运动员正手
18、快攻和弧圈球技术的上肢动作进行分析,揭示了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中上肢执拍手臂和非执拍手臂的肩、肘关节的角度、角速度的运动学特征。杨洁等(2009)运用三维摄像分析的方法对近几届参加奥运会集训的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 通过对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做功比这3个敏感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和男女选手在技术上的差异, 为教练员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提供了数据。 (二)运动技术原理和成绩提高规律的研究 除了对优秀运动员进行技术分析与监控外, 很多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还致力于对运动技术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他们对运动技术和提高成绩的研究已不满足于对高水
19、平运动员动作技术的描述和归纳, 而是应用各种方法更加细致的分析影响运动成绩的原因。 特别是国外研究者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更加突出。以下对近两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举几个例子。 214 投掷最佳出手角度问题一直并无定论, 因此有研究者不断用各种方法对各个投掷项目的最佳投掷角度进行研究。近年来的观点是,出手速度会随着出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不能在假定出手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最佳出手角度,而是要根据运动员身高、能力及技术特点的因素确定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之间的关系。Leigh 等(2009)在获取了铁饼运动员多次试投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获得每个运动员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之间的关系, 以及空气动力学距离和
20、出手角度之间的关系, 应用这些关系和抛物体运动方程可以获得铁饼投掷距离和出手角度之间的关系, 并找到获得最大投掷远度的出手角度。 国内的龚劲涛等 (2011) 应用数值计算方法讨论了运动员推力大小、身高、推力与出手角度关系以及铅球质量对铅球投掷最佳出手角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最佳出手角度对身高和铅球质量并不敏感,但推力越大,最佳出手角度越大。 国内外很多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依然在不断探索运动员合理的技术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和最好的比赛成绩。Kugler 和 Janshen(2010)认为短跑加速跑过程中水平推进力的大小主要受身体姿态的影响,而与运动水平无关。 他们对28名男子和13名女子短跑运动员加速
21、跑步技术进行测试分析发现,运动员蹬离地面时刻身体前倾程度越大,所产生的向前推进力就越大,从而产生的水平加速度也就越大。 跑得快的运动员往往采取脚落地位置靠后或增加支撑阶段时间的策略使身体前倾。 所以加速跑时产生最大的蹬地力量并不是产生水平加速度关键,而应该调整身体姿态获得尽量大的水平推进力。 游泳运动员划水时手指是否应该并拢,如果应该分开,那分开多大程度可以达到最佳划水效果呢?Minetti 等(2010)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不同手指分开角度划水时的推进效率进行研究发现,手指之间分开12时,也就是手掌放松状态时划水产生的推进力最大, 因为这个状态可以使手掌产生最大等效对水面积。 棒球投球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生物力学 学科 发展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