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论文.doc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 论文关键字:民族 空间 国家 历史 政治 研究 帝国 论述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葛兆光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也许,中国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冠以中国之名的著作,仅仅以历史论著来说,就有种种中国哲学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等,在我们的课堂里,也有着各式各样以中国为单位的课程,像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文化等等。通常,这个中国从来都不是问题,大家习以为常地在各种论述里面,使用着中国这一名词,并把它作为历史与文明的基础单位和论述的基本前提。可是如今
2、,有人却质疑说,有这样一个具有同一性的中国吗?这个中国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还是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历史单位?它能够有效涵盖这个曾经包含了各个民族、各朝历史的空间吗?各个区域的差异性能够被简单地划在同一的中国里吗?美国学者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一部很有影响,而且获得大奖的中国学著作,名称就叫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Resuing Histry fr the Natin),一个美国评论者指出,这部著作的诞生背景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国族主义情绪高涨和族群关系日趋加剧的地区,因此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及其历史脉络,而这一问题直接挑战的,恰恰就是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1。这些过去不曾遭遇的质疑,可
3、能使这个天经地义的中国,突然处在天塌地陷的境地,仿佛真的变成了宋词里说的七宝楼台,拆来不成片段。本来没有问题的论述如今好像真的出了问题,问题就是:中国可以成为历史叙述的空间吗? 至少在欧洲,对于民族国家作为论述基本单位的质疑,是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因为民族国家在欧洲,确实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建构起来的,它与族群、信仰、语言以及历史并不一定互相重迭,正如福科(ihel Fuault)所说,地图上的国界只是政治权力的领属空间,而作为政治领属空间的国界也不过就是地图上的国界2,与其用后设的这个政治空间来论述历史,不如淡化这个论述的基本单位。所以,就有了类似想象的共同体这样流行的理论3。至于中国这一历史叙
4、述的基本空间,过去,外国的中国学界一直有争论,即古代中国究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民族文明共同体,还是从来就是一个边界清楚、认同明确、传统一贯的民族国家?但是,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很长时期内,这似乎还并不是问题,因此也不屑于讨论。 应当承认,超越简单的、现代的民族国家,对超国家区域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是一种相当有意义的研究范式,它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切合移动的历史本身。而且,也不能要求欧美、日本的学者,像中国大陆学者那样,出于自然的感情和简单的理由,把中国当作天经地义的历史论述同一性空间4,更不能要求他们像中国大陆学者那样,有意识地去建设一个具有政治、文化和传统同一性的中国历史5。所以,有人在进行古
5、代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描述时,就曾经试图以民族(如匈奴和汉帝国、蒙古族和汉族、辽夏金和宋帝国)、东亚(朝鲜、日本与中国和越南)、地方(江南、中原、闽广、川陕)、以及宗教(佛教、回教)等等不同的观察立场(当然,也包括台湾目前的同心圆论述),来重新审视和重组古代中国的历史。这些研究视角和叙述立场,确实有力地冲击着用现代领土当历史疆域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做法,也改变了过去只有一个历史,而且是以汉族中国为中国的论述。但是,需要问的是,这种似乎是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的方法和立场本身6,是否又过度放大了民族、宗教、地方历史的差异性,或者过度小看了中国尤其是汉族中国的文化同一性?因为它们也未必完全是根据历史资料的判断
6、,有可能也是来自某种理论的后设观察,比如现在流行的后殖民理论的中国版,那么,它背后的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如何理解?特别是,作为中国学者,如何尽可能地在同情和了解这些立场之后,重建一个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心话题。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1982年,郝若贝(Rbert Hartell)在哈佛亚洲研究上发表了题为750-1550年中国人口、政区与社会的转化(Degraphi, Plitial and Sial Transfratin f hina 750-1550)的论文,他认为中国在这八百年来的变化,应当考虑的是(一)各区域内部的发展,(二)各区域之间
7、的移民,(三)政府的正式组织,(四)精英分子的社会与政治行为的转变,他把唐宋到明代中叶的中国历史研究重心,从原来整体而笼统的中国,转移到各个不同的区域,把原来同一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分解为国家精英(Funding elite)、职业精英(prfessinal elite)和地方精英或士绅(lal elite r gentry),他特别强调地方精英这一新阶层在宋代的意义,这一重视区域差异的研究思路,适应了流行于现在的区域研究,并刺激和影响了宋代中国研究,比如韩明士(Rbert Hyes)、Rihard Vn Glahn、Rihard Davis、Paul Sith、包弼德(Piter Bl)对抚州
8、、四川、明州、婺州等区域的研究7。 当然,对于中国的区域研究或者地方史研究,并不是从Rbert Hartell开始的,而是在施坚雅(illia Skinner)那里已经开端,施坚雅在他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非常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8,不过,这种具有明确方法意识和观念意识的研究风气,却是从*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蔚为大国的。公平地说,本来,这应当是历史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研究确实在很长时间里忽略地方差异性而强调了整体同一性,这种研究的好处,一是明确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二是凸现了不同区域、不同位置的士绅或精英在立场与观念上的微妙区别,三是充分考虑了家族、宗教、风俗的辐
9、射力与影响力,尤其是近来包弼德提出的超越行政区划,重视宗教信仰、市场流通、家族以及婚姻三种关系构成的空间网络,使这种区域研究更吻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9。 这一区域研究方法,在日本学术界同样很兴盛,不止是宋史,在明清以及近代史中,也同样得到广泛使用,领域也在扩大,除了众所周知的斯波义信在施坚雅书中关于宁波的研究,以及此后关于江南经济史的研究外,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史研究中,也同样有相当的呼应,这一类研究成果相当多,正如冈元司所说的那样10,尤其是1990年以后的日本中国学界,对于地域的研究兴趣在明显增长,这种区域的观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细化了过去笼统的研究。举一个例子,比如在思想文化史领域,
10、小岛毅的地域思想史就非常敏锐地批评了过去沟口雄三等学者研究明清思想,存在三点根本的问题,第一是以欧洲史的展开过程来构想中国思想史,第二是以阳明学为中心讨论整体思想世界,第三就是以扬子江下游出身的人为主,把它当成是整体中华帝国的思潮11。这最后一点,就是在思想和文化史研究中运用了区域的观察视角,它使得原来朦胧笼统的、以为是中国的思想与文化现象,被清晰地定位在某个区域,使我们了解到这些精英的思潮和文化活动,其实只是一个区域而不是弥漫整个帝国的潮流或现象12。 如果在这种区域研究基础上,对宋代到明代中国的进一步论述,这应当是相当理想的,至今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仍然需要大力提倡。但是,有时候一种理论的
11、提出者,其初衷与其后果却并不相同,理论与方法的使用,并不一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区域研究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却意外地引出了对同一性中国历史、中国文明与中国思想是否存在的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如果说,作为区域研究的地方史研究,蕴涵了以地区差异淡化中国同一性的可能,是以小溶解大,那么,近年来区域研究中对于亚洲或者东亚这一空间单位的热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大涵盖小,也同样在淡化中国的历史特殊性13。 对于亚洲的特殊热情,本来与日本明治时期的亚洲论述有关,那是一段复杂的历史,我在另一篇论文里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必去讨论14。其实,对于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叙述空间的芥蒂,也不始
12、于今日,而是在明治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在二战前后的日本历史学界形成热门话题,举一个例子,二战之前的1923年,矢野仁一出版了他的近代支那论,开头就有支那无国境论和支那非国论两篇,矢野认为,中国不能称为所谓民族国家,满、蒙、藏等原来就非中国领土,如果要维持大中国的同一性,根本没有必要推翻满清王朝,如果要建立民族国家,则应当放弃边疆地区的控制,包括政治上的领属和历史上的叙述15。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他更在广岛大学的系列报告中,便提出了超越中国,以亚洲为单位的历史叙述理论,此年以大东亚史构想为题出版16。当然这都是陈年旧事,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日本、韩国与中国学术界出于
13、对西方即欧美话语的警惕,接受后殖民主义理论如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及怀着摆脱以欧美为普遍性历史的希望,这种亚洲论述越来越昌盛,他们提出的东亚史、从亚洲思考、亚洲知识共同体等等话题,使得亚洲或者东亚成了一个同样不言而喻的历史单位,从宫崎市定以来日本习惯的史,突然好像成了新翻杨柳枝17。 应当承认,近年来日本、韩国、中国的一些学者重提亚洲,在某种意义上说,有超越各自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边界,重新建构一个想象的政治空间,对内消解国家中心,向外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但是从历史上看,亚洲何以能够成为,或者甚么时候可以成为一个可以互相认同、有共同历史渊源、拥有共同他者(欧美或西方)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甚至是政治共同体
14、?且不说亚洲的西部和中部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也不说文化和历史上与东亚相当有差异的南亚诸国,就是在所谓东亚,即中国、朝鲜和日本,何时、何人曾经认同这样一个空间,承认过一个历史18?我在前引中就提出,亚洲究竟是一个需要想象和建构的共同体,还是一个已经被认同了的共同体,却还是一个大可考究的事情,特别从历史上看尤其有疑问。 不必说亚洲或者东亚本身就是来自近代欧洲人世界观念中的新词,就说历史,如果说这个东亚真的存在过认同,也恐怕只是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事情。在明中叶以前,朝鲜、日本、越南和琉球对于中华,确实还有认同甚至仰慕的意思,汉晋唐宋文化,毕竟还真的是广被四表,曾经让朝鲜与日本感到心悦诚服,
15、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也就在这种众星拱月中洋洋得意。可是,这种以汉唐中华为历史记忆的文化认同,从十七世纪以后开始瓦解。先是日本,自从丰臣秀吉一方面在1587年发布驱逐天主教教士令,宣布日本为神国,一方面在1592年出兵朝鲜,不再顾及明帝国的势力,其实,日本已经不以中国为尊了,不仅丰臣秀吉试图建立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就是在学了很多中国知识的德川时代的学者那里,对于华夏和夷狄,似乎也不那么按照地理学上的空间来划分了,从中世纪佛教天竺、震旦、本朝(日本)衍生出来的三国鼎立观念,到了这个时候渐渐滋生出一种分庭抗礼的意识,他们开始强化自我认识,1614年德川秀忠发布驱逐伴天连之文中,自称是神国与佛国,
16、尊神敬佛,在文化上与中国渐行渐远19,特别是到了满清取代明朝以后,他们更接过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20,使日本形成了神道日本对儒家中国,真正中华文化对蛮夷清国的观念21。接着是朝鲜,毫无疑问,在明帝国的时代,朝鲜尽管对天朝也有疑窦与戒心,但是大体上还是认同中华的22,然而,本身是蛮夷的满清入主中国,改变了朝鲜人对这个勉强维持的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与忠诚。所以,他们一方面始终坚持明代的衣冠、明代的正朔、明代的礼仪,一方面对他们眼中已经蛮夷化的满清帝国痛心疾首,反复申斥道:大抵元氏虽入帝中国,天下犹未剃发,今则四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陆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随意改易,皇明古
17、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23。 近来,为了破除那种把现存民族国家当作历史上的中国的研究方式,也为了破除试图证明历史上就是一国的民族主义历史观念,亚洲被当作历史研究的一个空间单位,但是问题是,当亚洲成为一个历史的时候,它会不会在强化和凸现东亚这一空间的连带性和同一性的时候,有意无意间淡化了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差异性呢?从中国历史研究者立场看,就是从亚洲出发思考,会不会在亚洲中淡化了中国呢?三 台湾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关于台湾历史学的讨论,最麻烦的是政治化问题。我的评论不可能完全摆脱两岸立场的差异,但是,我试图尽量从学术角度讨论而不作政治价值的判断。对于中国这个议题,台湾方面当然一直有相当警惕,他们
18、对于大陆用现在的中国政治领土来界定历史中国,有种种批评,有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如一个叫做吕春盛的学者,对大陆流行的四种关于中国的论述,都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他说,要界定一个完整意义的历史上的中国,恐怕也几近是不可能的事24。 避免界定一个包括台湾的中国,避免一个包含了台湾史的中国史论述,试图超越现代中国政治领土,重新确认台湾的位置,这一思路当然掺入了太多现时台湾一部分历史学家的政治意图25。不过,在历史学领域,确实也有人从台湾本土化的愿望出发,借着区域研究和超越民族国家研究历史的东风,重新检讨中国史的范围26。其中,一些台湾学者提出了同心圆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杜正胜。在一篇相当具有概括性
19、的论文中,他说,到1990年代,此(指台湾代表中国)一历史幻像彻底破灭觉醒了,新的历史认识逐渐从中国中心转为台湾主体,长期被边缘化的台湾史研究,已经引起年轻学生的更大的兴趣。我提倡的同心圆史观扭转中国主体,台湾附属的认识方式,也有人深有同感27,他觉得,这是反抗文化霸权,因而试图瓦解传统的中国论述,代之以一个以台湾为中心,逐级放大的同心圆作为历史论述的空间单位,即第一圈是本土的乡土史,第二圈是台湾史、第三圈是中国史,第四圈是亚洲史,第五圈一直到世界史28。 在杜氏的理论背景中,除了依赖区域史与世界史论述,分别从小与大两面消解中国论述之外,把中国这个国家的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分开,也是一个相当重要
20、的支柱29。由于杜氏的论述是建立在把台湾从中国认同中拯救出来的基础上,因此他强调,所谓中国是在战国晚期逐渐形成的,此中国与以前具有华夏意味的中国不同,它进一步塑造汉族始出一源的神话,汉文化遂变成一元性的文化,这是呼应统一帝国的新观念,完全扭曲古代社会多元性的本质,这种依赖于政治力量的整合,使被强行整编到中国的文化,又随着政治力量进入中国的周边地区,改造土著,因此,汉化这个过程,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文明化(华夏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统合的历史,在强势力量的压力下,土著只有汉化,因为汉化是取得社会地位的惟一途径,坚持固有文化者遂被主流价值所鄙视30,因此,按照他的说法,台湾是被迫整编进中
21、国论述中的,要增强台湾的族群认同,当然就要破除中国文化同一性神话,这种所谓同一性,不过是在政治权力的霸权下实现的。 他们觉得,这是袪除台湾文化认同与历史叙述的混乱的良方,但是,且不说这种论述的历史依据如何,从历史论述上看,台湾的清晰,带来的是中国的残缺,原来似乎没有问题的中国论述,在这种离心的趋向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混乱。2003年底,在庆祝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的会上,作为原所长的杜正胜,又发表了一篇相当重要的讲话,其中提到当年在大陆时,傅斯年等人一方面提倡近代性的历史学,即不该有国情之别,只有精确不精确,可信不可信的学术,但是一方面又由于内心关怀和外在环境,有很浓烈的学术民族主义,这种学术
22、民族主义精神使史语所扮演另一个爱国者角色,可是,如今却不同,他在第六节期待新典范中他提出,史语所在台湾,客观情境让它跳出中国这个范围的拘限,让它走出与人争胜的国耻悲情,这个时候,他提倡的是超越中国的中国史,是从台湾看天下的历史视野31。 从台湾看天下,因此台湾是中心,历史论述中,时间如果被王朝所捆绑,那么历史常常就是以政治王朝为经,以皇帝更替为纬的王朝史,空间如果被帝国所限制,那么历史描述常常就会有中心与边缘的层级差异,但是,当这种时间与空间被新的视野和新的分期所替换,那么确实会形成新的论域。1998年,郑钦仁在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反思中引述了日本人尾形勇、岸本美绪中国史、矢吹晋巨大国家中国国家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论文 重建 关于 中国 历史 论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