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走进文言课堂.doc
《让兴趣走进文言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兴趣走进文言课堂.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兴趣走进文言课堂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个老大难领域,投入多收效微。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内驱力。本文拟从教学观念、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形式四个方面谈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几点教学心得。关键词 兴趣 共振点 课堂创新 语文活动 自主研究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中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足见新教材对文言文之重视。可令人头疼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就是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我曾经在本校(重点中学)进行
2、过一次有关文言文教学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数据为,高一段:喜欢文言文的占38.7%,为应付考试学习的占47.5%,实在学不进去的占13.8%;高二段分别为20.2%、62.9%、16.9%;高三段则分别为7.4%、75%、17.6%。这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逐年减弱,并且有将成为学生负担的倾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发出它的独特的魅力呢?我认为关键还在教师,作为教师应更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从高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结
3、合自己的具体的做法,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一、 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中国的语文教学,一直有一种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观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对这种观念经典性的解释。它流传广,影响大,被社会公认为是教师功用最权威的解释。这种教学观念的核心是:把教师理解为传授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一方;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作为传授一方的教师向作为接受一方的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单向灌输。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讲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于是,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单调,文言文的课堂更是枯燥乏味,很多教师只重字词落实,不管文章的难易,都逐字逐句翻译、精讲细讲,抓住字词反复比较归纳再结合高考反复地练习。这种教
4、学模式,对于应试,的确成效不凡,但它也导致了一个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之情几乎丧失殆尽。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尊重,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信任,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是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现代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学生全面而持续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让研究性学习走进文言文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实现在文言文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
5、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文言文课堂给学生以人文的熏陶。我们知道,选入新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几乎篇篇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文学精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分析评价,重视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使字词教学和人的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是受学生欢迎的。二、 挖掘教材,寻找共振点 尽管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在文言文选篇上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被选入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的名篇佳作,内容上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形式上能唤起读者的浓郁美感。不过,也应该看到:毕竟许多文章有千百年的时
6、间跨度,而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学生与某些课文的距离感、陌生感也是客观存在的。据调查,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无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文言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共鸣。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由过去的史实而引出君主治国之道,令学生感到陌生;袁宏道的虎丘记通过写自己六次游览虎丘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他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学生一时也很难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后,还要帮助学生缩短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找到文章内容与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这个寻找过程,充满了以联想和想象为主的形象思维活动。虽然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
7、的,这就给寻找共振点提供了现时可能性。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使学生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思产生共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亲情浓郁,悼亡伤逝,令许多略经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涉世未深的学生却难以动容。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之情、朋友之情,让学生调动已有的情感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真情的可贵,这样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就深刻多了。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绝对不会停留在一所老房子的怀念上,充溢在陋室之中的老祖母抚爱希冀之情、追念仙逝之母的伤感之情怎能
8、不引起学生深深的共鸣?有了前面的阅读基础,当学生再读李密的陈情表、袁枚的祭妹文时,那种对祖母的感恩报孝之深情和对亡妹的无限哀思就会深深打动学生,班里有不少学生朗读这两篇文章,特别是读到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时,眼里闪烁着泪花。这样的阅读感受非常难得,它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作品中去了。 当然,年轻的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此时,教师就应以自身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架起一座阅读桥梁,让学生的情思顺畅地与作品内容相接。像读本中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充满寓言色彩的文章,文中表达的顺应自然天性、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抽象而深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兴趣 走进 文言 课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