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 摘要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是一个有益的共存与互补关系。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模式是校园课堂面授的同义词。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层次、对象、领域和教育目的上有时可以大致分工,有时可以互有交叉。我们应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网络网络教育传统教育思政教育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环境、信息和人力三大资源。网络教育的突出代表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特点
2、。而传统教育模式是校园课堂面授的同义词。发挥二者的优势,努力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育的特点。网络教育模式是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网络教育模式的特点体现如下:()它大幅度提高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使教育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等限制,网“撒”到哪里,网络“教室”就延伸到哪里,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收来自不同国家、教师的指导。()网络教育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最终达到国际共享。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可获得除文本以外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及其它各领域的信息。()利用网络的通讯方式,进行一对多的教学信息传播、多对多的教学信息交流,实现网络的双向交互,使任何一个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远程教学的反馈也不是难题。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运用心理艺术,就是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的、巧妙的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势利导,达到使学生心悦诚服的目的。这是一种科
4、学的思想工作方法,它的关键是利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深入了解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强调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将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综合协调组织,发挥情感最大功能,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此外,心理艺术还非常注重“度”的把握,避免了“超限效应”、“马太效应”和逆反心理的产生。由于思政工作的疏导方针和心理学的情感过程相通,从情感到个性,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避免了盲目性,增加了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网络教学却严重缺乏对诸如认知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在网络教学中保持传
5、统教学中的有效因素,继续发挥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提高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才是网络教学课件开发的出路。因此,在对网络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教学模式中某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找出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共性和差异,为开创网络认知和网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网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自优势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把教育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并成为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中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传
6、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内容。这种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言传身教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教师依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而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然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7、教学的课堂里,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往往满足不了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因而教师提供的信息量不仅有限,而且缺乏针对性。因此,在现代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正好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不仅做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双向交流,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教学过程也由师生之间的单向反馈变化到师生之间的双向反馈,以至于多项反馈的结构。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促成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便是计算机网络的飞
8、速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依靠信息交流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形式的人际环境。社会学家称之为“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主要特点为:共享性;简便性;隐秘性;平等性。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活动的个体必然地形成了与现实环境里不同的文化形态。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佛洛伊德指出,人类具备克制与发泄两种基本的心理机制。在多数情况下,网络的“发泄”特征更为明显些,人们的信息释放与接受具有无指向性、无规范性、无掩饰性,网民在心理上相应表现为对平等身份的强烈认同,对各类信息的极度开放和对自我意识的率性表达。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主要对象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中亦会表现出以上特征,同时也具
9、备一些与普通网民不同的特性。根据一些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研究与笔者的实际观察,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性表现为: 第一,由于其“天之骄子”的身份和较高的知识素养,大学生网民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推崇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于权威,甚至本能地对单向的高位的信息灌输持戒备和抵制态度。 第二,大学生网民的关注对象呈现高度个性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从国际政治到宿舍管理,大学生网民整体视野极其宽广,而个体关注又各自不同,从而导致思政工作在微观层次上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
10、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针对每个学生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案。 第三,大学生网民政治热情和政治冷漠并存,形成奇特的悖论现象。一方面,大家关心时事,是网上论坛和各种签名活动的主力军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同学又对正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活动敬而远之,似乎事不关己,与个人前途无关。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网民对待政治问题的极为复杂的心态。 针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文化特性,教育部在高校思政建设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把网络思政建
11、设的形式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 实际上,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言:“没有好的形式,内容也会变味。”内容和形式是一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的矛盾统一体。内容是实质,形式为内容服务;反之,形式的优劣也会影响到内容的效用。在网络环境这一迥异于传统形态的新事物面前,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对矛盾的转化问题。用原来的教育方法“剪裁”互联网注定要失败,如果将网络教育理解肤浅,便会导致仅将教材、教案搬到网上的尴尬,所以必须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因特点施教,必须勇于创新。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来开拓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思路,构筑一个攻防兼备、动静相谐的网络
12、思政体系,在强化建设思政网站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论坛、班级录、电子邮箱、聊天室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的运用,依靠以观测、发现、分析、判断、反应为核心程序的工作规范,辅之以主动的设题、论争与引导,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地展开网络思政工作。 三、对网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要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
13、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网络教育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独特作用,对传统教育产生着极大的冲击。目前,对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怎样一种关系,人们众说纷纭,有人把网络教育的发展炒得火热,说什么网络将会使学校、书籍、教师、图书馆成为历史,有的人说网络会像当初电影那样,最初被炒得沸沸扬扬,最后会不了了之而寿终正寝。笔者认为,客观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网络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教育具有社会和教育意义上的极大优势:教育信息的及时传递,网络教育资源的最
14、充分共享和更有效利用;实时和非实时地任意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协作学习;教学空间的无限扩展,教育对象的空前膨胀;虚拟技术模拟现实,解决教学难题;促使教育社会化,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与家庭;促进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开展等等。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教育有着极大的需求,而目前传统教育由于规模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时间、空间固定等原因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教育的优势和社会对教育的极大需求预示着网络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网络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变化确实会使传统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但其不会像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网络教育的发展会导致传统教育的消失。这是因为传统
15、教育存在着网络教育本身不具有的优势: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同时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生活,参与一些多样化的集体活动。所有这些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健康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使学生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同时,网络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鉴别信息、自我控制等能力,学习才能有效,所以网络教育难以适应各个教学层次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另外,网络教育也不能很好地适合所有领域的学习,网络教育适合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但不能很好地完成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学习,尽管现在可以利用
16、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但模拟情境终究不能代替真实的感受,像驾驶、动手术、跳水等类操作技能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否则将是纸上谈兵。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冷静地全面审视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利弊得失。笔者认为: 、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当是一个有益的共存与互补的关系。所谓共存是说这两种模式的发展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渗透,最后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对象、领域和教育目的上有时可以大致分工,有时可以互有交叉。所谓互补是说二者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在进行网络教育的同时,以适当的形式加强德育教育,注意
17、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坚定网络教育发展的信心,同时又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应从传统教育互补的角度来精心策划和整合,以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和优势,避免目前网络教育发展中的盲目炒作和建设;学校也应正确对待网络及网络教育的冲击,注意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扑面而来,使得地球村伸手可触。因特网大量出现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家庭和各个公共场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网络是柄双刃剑,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比方某些跨国界的计算机
18、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许多精神“洋”垃圾充斥其中。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这些精神垃圾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大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直接毒害着青年一代的思想。 、传统教育模式的不合适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的主要还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设置也缺乏超前性和预防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是孤军奋战,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窘迫状态,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也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针对大学校园里不断出现的“新鲜不良事物”,不是以预防、排除为主,而是以“堵”作为灵丹妙药,从而引起部分青年
19、学生的逆反心理。 近年来,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渗透作用大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习成才渠道,加大与外界交流等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如何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要着眼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主旋律,不断强化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张孔义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学月刊,() 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倩网络教学三论课程?教材?教法,() 柳栋、王天蓉等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惟存教育网 宁西研究性学习中科学主义问题的反思课程研究网 卡尔曼海姻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 费文晓、周凤生谈大学生对网络的负面使用当代青年研究,() 责任编辑张荣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