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原创试题).doc
《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原创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原创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沈栖著名诗人白桦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我捧读了两遍,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手在颤抖,泪在流淌,心在震撼。与其是说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读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白桦笔蘸情思地刻划了百年中国的两位美丽而刚毅的女性:一个曾用“那双白皙的手引爆雷电/使得紫禁城内外一片狼藉”,一个“在绝对禁锢中探索思想/在完全孤独中追求自由”。她们犹如两座巍然的丰碑矗立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精神巅峰和思想高地!如果说,秋瑾是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来推翻腐朽的国家政体,那么,林昭则是以自己的生命代价冲破思想牢笼,“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
2、/去观察被封锁、被冻结的大地”。相较这两位“可怕的异端”,白桦认为,“林昭比秋瑾要艰难得多/林昭比秋瑾要孤独得多”,因为“她发现/大多数中国人的眼眶里都没有眼珠/亿万人只能瞪着空洞的眼眶/按照一双眼睛来认知世界”。这首长诗,篇幅多的是林昭,分量重的自然也是林昭,而且九九归一般地集中于“思想自由”这一题旨。美国思想家罗斯科庞德说过,“人类关系中的完美理想便是自由。”而在诸多自由权中,思想自由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思想自由作为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但作为一个具体概念的提出,则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革命的产物。然而,思想自由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
3、专利,而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人性对自由的渴求,强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不但不排斥民主自由,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实现它。但是,正如刚作古的历史学家任继愈所说:“新中国以后把资产阶级视为最大的危险,这反而把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放过了。”思想自由被冠上“资”字号大加鞭笞,而“封”字号的思想专制却借尸还魂,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统摄天下,人们成了“个个都快活得像学舌的鹦鹉”,而我们的民族到了“盲从偶像”、“自甘为奴”的地步。林昭的惊人不,惊世之处就在于:“她对那颗超自然的太阳/产生了理所当然的怀疑”。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具有物质性的身体,而在于他有思想。确乎如此,人类在播种
4、粮食的同时,也播种了思想。有“东方苏格拉底”之誉的明代哲者李贽曾经提出人必须摆脱依赖他人引路、效颦学步的“婴儿之类”的状态。李贽批评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者以“民之父母”自居,把臣民当孩子来教化,为其引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阴霾并没有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寿终正寝而灰飞烟灭,而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纛下,死灰复燃。曾记否?在“那颗唯一的太阳”照耀下,众人“自觉自愿地在每一颗细胞里追寻原罪/把别人强加在身心上的灾难当作恩典”,“不仅主动摘下自己的眼珠,还要/用木屑去填充大脑里丢失的记忆”。林昭的卓然不凡,就在于她“不愿放弃思考”,敢于“怀疑太阳”。反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专制统治者喜欢公
5、民拥有自己的思想,因为公民一旦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容易对面临的现实处境生出怀疑之心,不利于其进行精神操控。不是吗?希特勒上台仅仅6个星期,便立即着手成立所谓“帝国民众启蒙部”,强令德国民众参与诸如“同喝一锅汤”的愚民活动,以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历史昭示:“禁止思想是最危险的行为”(李大钊语)。其危险性就在于:思想僵化,人格矮化,社会退化直退到“君临天下,山呼万岁”的造神、造鬼、造奴的封建社会。白桦这首长诗仍值得诵读,仍有其现实意义,而林昭则仍是人们行进在现代民主路途中的楷模。(选自杂文选刊2010年第2期,有删节)【注】林昭,原名彭令昭。建国后,林昭发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被长
6、期关押,最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秘密枪决。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宣布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想自由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革命的产物,但它的归属不是姓“资”或姓“社”的问题,它具有全人类的普世价值。B、林昭的惊世之处在于,在整个民族都“盲从偶像”、“自甘为奴”的时候,她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敢于批判当时大行其道、统摄天下的思想专制。C、第四段中运用有“东方苏格拉底”之誉的明代哲者李贽的例子,意在说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并没有“灰飞烟灭”,而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纛下,死灰复
7、燃。D、在经历了“文革”那个疯狂的年代之后,在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今人们的思想逐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现代民主道路未必能一帆风顺,仍需谨防封建专制主义的死灰复燃。2、作者为什么将白桦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评价为“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下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人笔蘸情思地刻划了百年中国的两位女性秋瑾与林昭,但在诗歌的篇幅与份量更多地向林昭倾斜。这是因为林昭的卓然不凡处,就在于她不愿意放弃思考,敢于大胆怀疑,敢于追求思想自由。B、秋瑾是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来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林昭则是以自己的生命代价追求思想自由,她们犹如两座封碑一样耸立在二十世纪中
8、国的精神巅峰和思想高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更是人们行进在现代民主路途中的楷模。C、思想自由是诸多自由权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林昭在“新中国以后”面对整个民族“盲从偶像”、“自甘为奴”的现状,不惜以自己生命的代价去冲破封建思想专制,去争取思想自由。D、禁止思想是最危险的行为,其危险性就在于思想僵化,人格矮化,社会退化,直至退回到封建社会去。作为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也应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实现思想自由。林昭的行为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一个知识分子,就当勇于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纛下的封建专制作斗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中
9、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为题,有夸大其辞之嫌。全文通篇的笔墨都集中在林昭身上,秋瑾也只是一笔带过。因此,要让林昭仅凭一己之身怎么能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呢?故而题目改为林昭的思想宣言会更恰切此。B、禁止思想会导致思想僵化,人格矮化,社会退化。而作为一种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社会义,已经不再排斥思想自由,而且还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实现它。C、有理有据、理据结合是论述类文章必备的要素之一,它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比如本文倒数第二段为了说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专制统治者都不喜欢公有拥有自己的思想,就运用了希特勒愚民活动的事例。D、新中国以后,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及思想专制却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统摄天下,“
10、亿万人只能瞪着空洞的眼眶/按照一双眼睛来认知世界”。在这样万马齐喑、众人皆醉的残酷环境中,秋瑾和林昭这两个“可怕的异端”却能够坚持思考,敢于怀疑,这正是她们的卓然不凡之处。二、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长城:一个虚构的神话朱大可跟柏林墙和耶路撒冷哭墙截然不同,这座由秦始皇建造的、起于山海关并终于嘉峪关、长达5000公里的“万里长城”,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它从未真正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场景里,它不过是一些破碎、凌乱、彼此断开、错位、平行并列、在时间上叠加的军事建筑物的总称而已。连续绵亘的长墙、独立的烽火台、用矩形墙体包围起来的城堡或关隘,这是一些不同形态的土壤与硅酸盐混合物,各自独
11、立。但这些建筑碎片还是被一条“地理想象线”戏剧性地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叫做“长城”的事物,犹如丝线穿起了散珠。根据明实录世宗中记载,作为防线的长城由三个段落拼凑而成的,其总长不超过1000公里,只有历史学家宣称的2%。但正是这500年前的建筑,建构了大墙的基本意象。它在广袤的山峦上绵延不绝,犹如龙的化身,足以让所有目击者感到震撼。明代城墙的存在,成为墙体神话运动的依据。尽管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曾经对长城给予高度评价,但长城造像的真正复兴,完全取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在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编剧田汉在歌词里如此写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长城再度被赋予抵
12、抗者的崇高寓意。它不再是自我隔绝和封闭的象征,转而成为正义抵抗的象征。这是建立在国际正义底线上的国族符号,并成为中国人展开民族抒情的母题。1949年9月成为“代国歌”后,长城神话借助跟新国家的语义关联而获得最终确立。60年来,长城被重塑为国族的伟大象征,它被称之为“民族脊梁”,有时则被形容为一条横卧在中国北部的“苍龙”,就连攀登者都能成为“好汉”。这些转喻拓展了城墙的意象和语义,令长城叙事变得更加宏大华丽。八达岭长城每年要接待数千万游客,人们在上面竞相展开题写运动,在每一块砖石上铭刻自己的姓名,表达进入历史的卑微渴望。题写,就是企图超越时间,让自身的姓名跟长城一起永存。正是基于这种粗陋的题写,
13、长城的公共神话获得了延伸,跟每个游客的私人梦想融为一体。但这与其说是一种崇拜,不如说是一种解构,它最终消解了长城的至高无上性,令它成为可以任意阐释的事物。而更深刻的解构则来自住在城墙脚下的民众,他们热衷于拆卸城砖,用以打造自己的卧室和猪圈。而地方官员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对长城的膜拜,仅限于话语的层面。但这完全符合长城作为神话话语的特征。在高唱长城的民族价值的同时,孟姜女的哭泣声还在凄厉地流传这控诉如同赞美一样,坚硬地附着在长城的巨大幻象之上。一方面是民族的伟大象征,一方面是帝国的阴郁符号,长城神话的双面性已经昭然若揭。北方烽台曾经有过无数个营造者,但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嬴政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个铁
14、血暴君,犹如一对跨越千年的孪生兄弟,他们联袂出击,将极权或专制文化基因植入墙体,令它的每一块砖头,都印刻着农民工的鲜血和苦难,比现今的山西黑砖窑更为黑暗和暴虐。而那些历史教科书和景点导游词,却一直企图回避这个阴郁的真相。经过60年的洗刷,长城的反面神话几乎荡然无存。作为冷兵器防御体系的主体,长城是农业时代的马其诺防线,却从未阻止过北方牧人的大规模南下,反而成为中国农夫闭关自守的心理屏障。这语义至今还在施展强大的功效,迫使它的信奉者保持受虐/受辱人格,坚守文化抵抗的心防。在融入“世界体系”的缓慢进程中,长城叙事是最后的精神防线。(选自杂文月刊2010年第2期,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
15、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达5000公里的万里长城从未真正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场景里,它不过是一些破碎、凌乱、彼此断开、错位、平行并列、在时间上叠加的军事建筑物的总称而已。B据明代史料记载,当时的长城总长不超过1000公里,这些明代的长城,成了后代人开展墙体神话运动的依据。C、长城造像的真正复兴,始于日本的侵华战争。田汉在歌词中赋予了崇高的寓意,随着歌曲的广泛传播以及国歌身份的确立,长城的神话最终确立。D、长城神话具有民族伟大象征及帝国阴郁符号的双面性。这种双面性辩证地存在于长城中,并通过历史教科书及景点导游词,客观全面地为我们展现出来。5、作者认为长城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下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16、(3分)A、连续绵亘的长墙、独立的烽火台、用矩形墙体包围起来的城堡或关隘,这些“建筑碎片”被人们用一个“地理想像线”戏剧性的连接在一起,历史学家们宣称的长达5000公里的万里长城其实从不曾真正出现过。B、作为冷兵器防御体系主体的长城,成了中国农夫闭关自守的心理屏障,是自我隔绝与封闭的象征。但在抗日期间,长城开始成为正义抵抗的国族符号。C、长城作为国族伟大象征的背后,掩藏的是作为“帝国阴郁符号”的实质,它是极权或专制文化的产物,是在农民工的鲜血与苦难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D、经过60年墙体神话运动的洗涮,以及历史教科书、景点导游词的正面宣传与刻意回避,长城作为“帝国阴郁符号”的反面神话已经荡然无存
17、了。6、卡尔马克思把长城比喻为落后自闭的中国社会体系,是一种“通向原始反动保守中心的门户”。下列的分析不能作为此论断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A、长城是农业时代冷冰器防御体系的主体,保护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农业生产方式,防御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它并不能完全阻止北方牧人的南下。B、长城成为农业时代中国农夫闭关自守的心理屏障。有了这一份心理屏障,国人们就始终保持着受虐/受辱人格,坚守文化抵抗的心防,固步自封。C、游客在长城上的题写活动以及城墙脚下民众拆解城砖的行为,对长城而言,是一种解构,它消解了长城的至高无上性,也消解了它根深蒂固的自我隔绝与封闭的象征,这也侧面说明了当
18、今的百姓日渐开化与包容。D、长城所象征的自我隔绝与封闭的文化心理,已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商品经济大潮,我们要勇于祛除这种心理,惟其如此,才能在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中,获得一席之地,也才不会落后自闭,成为“原始反动保守中心”。三、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美国,脆弱的帝国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教授、“中美国”论创始人)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人类学家和公众一直倾向于认为,政治进程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古罗马到大英帝国,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律动。与伟人一样,大国的历程也分为诞生、成长、主宰和逐渐衰弱四个阶段。不论文明社会是否在文化、经济和生态方面出现倒退,
19、其衰退过程都是漫长的。同样,美国目前面临的挑战通常被描述为渐烧渐旺型。退休人口与工作人口之间的比率正不断上升,这种稳步变动令美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并非美国的停滞)将使中国的GDP在2027年超过美国。然而,假如历史并非周而复始的缓慢进程,而是无规律的有时几乎静止不动,但也能突然加速,就像赛车一样会怎么样呢?假如崩溃并不是一个耗时数百年的过程,而是突然间发生的,又会怎么样呢?大国拥有复杂的体系,由数量众多的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以不对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这意味着它们的结构更像白蚁穴,而不是金字塔。它们的运行方式处于秩序和混乱之间的某种状态。这样的体系似乎可以在一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高考 论述 文本 阅读 专题 训练 原创 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