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原创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原创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沈栖著名诗人白桦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我捧读了两遍,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手在颤抖,泪在流淌,心在震撼。与其是说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读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白桦笔蘸情思地刻划了百年中国的两位美丽而刚毅的女性:一个曾用“那双白皙的手引爆雷电/使得紫禁城内外一片狼藉”,一个“在绝对禁锢中探索思想/在完全孤独中追求自由”。她们犹如两座巍然的丰碑矗立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精神巅峰和思想高地!如果说,秋瑾是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来推翻腐朽的国家政体,那么,林昭则是以自己的生命代价冲破思想牢笼,“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
2、/去观察被封锁、被冻结的大地”。相较这两位“可怕的异端”,白桦认为,“林昭比秋瑾要艰难得多/林昭比秋瑾要孤独得多”,因为“她发现/大多数中国人的眼眶里都没有眼珠/亿万人只能瞪着空洞的眼眶/按照一双眼睛来认知世界”。这首长诗,篇幅多的是林昭,分量重的自然也是林昭,而且九九归一般地集中于“思想自由”这一题旨。美国思想家罗斯科庞德说过,“人类关系中的完美理想便是自由。”而在诸多自由权中,思想自由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思想自由作为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但作为一个具体概念的提出,则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革命的产物。然而,思想自由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
3、专利,而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人性对自由的渴求,强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不但不排斥民主自由,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实现它。但是,正如刚作古的历史学家任继愈所说:“新中国以后把资产阶级视为最大的危险,这反而把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放过了。”思想自由被冠上“资”字号大加鞭笞,而“封”字号的思想专制却借尸还魂,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统摄天下,人们成了“个个都快活得像学舌的鹦鹉”,而我们的民族到了“盲从偶像”、“自甘为奴”的地步。林昭的惊人不,惊世之处就在于:“她对那颗超自然的太阳/产生了理所当然的怀疑”。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具有物质性的身体,而在于他有思想。确乎如此,人类在播种
4、粮食的同时,也播种了思想。有“东方苏格拉底”之誉的明代哲者李贽曾经提出人必须摆脱依赖他人引路、效颦学步的“婴儿之类”的状态。李贽批评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者以“民之父母”自居,把臣民当孩子来教化,为其引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阴霾并没有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寿终正寝而灰飞烟灭,而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纛下,死灰复燃。曾记否?在“那颗唯一的太阳”照耀下,众人“自觉自愿地在每一颗细胞里追寻原罪/把别人强加在身心上的灾难当作恩典”,“不仅主动摘下自己的眼珠,还要/用木屑去填充大脑里丢失的记忆”。林昭的卓然不凡,就在于她“不愿放弃思考”,敢于“怀疑太阳”。反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专制统治者喜欢公
5、民拥有自己的思想,因为公民一旦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容易对面临的现实处境生出怀疑之心,不利于其进行精神操控。不是吗?希特勒上台仅仅6个星期,便立即着手成立所谓“帝国民众启蒙部”,强令德国民众参与诸如“同喝一锅汤”的愚民活动,以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历史昭示:“禁止思想是最危险的行为”(李大钊语)。其危险性就在于:思想僵化,人格矮化,社会退化直退到“君临天下,山呼万岁”的造神、造鬼、造奴的封建社会。白桦这首长诗仍值得诵读,仍有其现实意义,而林昭则仍是人们行进在现代民主路途中的楷模。(选自杂文选刊2010年第2期,有删节)【注】林昭,原名彭令昭。建国后,林昭发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被长
6、期关押,最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秘密枪决。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宣布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想自由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革命的产物,但它的归属不是姓“资”或姓“社”的问题,它具有全人类的普世价值。B、林昭的惊世之处在于,在整个民族都“盲从偶像”、“自甘为奴”的时候,她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敢于批判当时大行其道、统摄天下的思想专制。C、第四段中运用有“东方苏格拉底”之誉的明代哲者李贽的例子,意在说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并没有“灰飞烟灭”,而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纛下,死灰复
7、燃。D、在经历了“文革”那个疯狂的年代之后,在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今人们的思想逐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现代民主道路未必能一帆风顺,仍需谨防封建专制主义的死灰复燃。2、作者为什么将白桦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评价为“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下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人笔蘸情思地刻划了百年中国的两位女性秋瑾与林昭,但在诗歌的篇幅与份量更多地向林昭倾斜。这是因为林昭的卓然不凡处,就在于她不愿意放弃思考,敢于大胆怀疑,敢于追求思想自由。B、秋瑾是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来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林昭则是以自己的生命代价追求思想自由,她们犹如两座封碑一样耸立在二十世纪中
8、国的精神巅峰和思想高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更是人们行进在现代民主路途中的楷模。C、思想自由是诸多自由权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林昭在“新中国以后”面对整个民族“盲从偶像”、“自甘为奴”的现状,不惜以自己生命的代价去冲破封建思想专制,去争取思想自由。D、禁止思想是最危险的行为,其危险性就在于思想僵化,人格矮化,社会退化,直至退回到封建社会去。作为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也应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实现思想自由。林昭的行为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一个知识分子,就当勇于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纛下的封建专制作斗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中
9、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为题,有夸大其辞之嫌。全文通篇的笔墨都集中在林昭身上,秋瑾也只是一笔带过。因此,要让林昭仅凭一己之身怎么能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呢?故而题目改为林昭的思想宣言会更恰切此。B、禁止思想会导致思想僵化,人格矮化,社会退化。而作为一种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社会义,已经不再排斥思想自由,而且还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实现它。C、有理有据、理据结合是论述类文章必备的要素之一,它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比如本文倒数第二段为了说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专制统治者都不喜欢公有拥有自己的思想,就运用了希特勒愚民活动的事例。D、新中国以后,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及思想专制却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统摄天下,“
10、亿万人只能瞪着空洞的眼眶/按照一双眼睛来认知世界”。在这样万马齐喑、众人皆醉的残酷环境中,秋瑾和林昭这两个“可怕的异端”却能够坚持思考,敢于怀疑,这正是她们的卓然不凡之处。二、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长城:一个虚构的神话朱大可跟柏林墙和耶路撒冷哭墙截然不同,这座由秦始皇建造的、起于山海关并终于嘉峪关、长达5000公里的“万里长城”,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它从未真正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场景里,它不过是一些破碎、凌乱、彼此断开、错位、平行并列、在时间上叠加的军事建筑物的总称而已。连续绵亘的长墙、独立的烽火台、用矩形墙体包围起来的城堡或关隘,这是一些不同形态的土壤与硅酸盐混合物,各自独
11、立。但这些建筑碎片还是被一条“地理想象线”戏剧性地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叫做“长城”的事物,犹如丝线穿起了散珠。根据明实录世宗中记载,作为防线的长城由三个段落拼凑而成的,其总长不超过1000公里,只有历史学家宣称的2%。但正是这500年前的建筑,建构了大墙的基本意象。它在广袤的山峦上绵延不绝,犹如龙的化身,足以让所有目击者感到震撼。明代城墙的存在,成为墙体神话运动的依据。尽管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曾经对长城给予高度评价,但长城造像的真正复兴,完全取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在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编剧田汉在歌词里如此写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长城再度被赋予抵
12、抗者的崇高寓意。它不再是自我隔绝和封闭的象征,转而成为正义抵抗的象征。这是建立在国际正义底线上的国族符号,并成为中国人展开民族抒情的母题。1949年9月成为“代国歌”后,长城神话借助跟新国家的语义关联而获得最终确立。60年来,长城被重塑为国族的伟大象征,它被称之为“民族脊梁”,有时则被形容为一条横卧在中国北部的“苍龙”,就连攀登者都能成为“好汉”。这些转喻拓展了城墙的意象和语义,令长城叙事变得更加宏大华丽。八达岭长城每年要接待数千万游客,人们在上面竞相展开题写运动,在每一块砖石上铭刻自己的姓名,表达进入历史的卑微渴望。题写,就是企图超越时间,让自身的姓名跟长城一起永存。正是基于这种粗陋的题写,
13、长城的公共神话获得了延伸,跟每个游客的私人梦想融为一体。但这与其说是一种崇拜,不如说是一种解构,它最终消解了长城的至高无上性,令它成为可以任意阐释的事物。而更深刻的解构则来自住在城墙脚下的民众,他们热衷于拆卸城砖,用以打造自己的卧室和猪圈。而地方官员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对长城的膜拜,仅限于话语的层面。但这完全符合长城作为神话话语的特征。在高唱长城的民族价值的同时,孟姜女的哭泣声还在凄厉地流传这控诉如同赞美一样,坚硬地附着在长城的巨大幻象之上。一方面是民族的伟大象征,一方面是帝国的阴郁符号,长城神话的双面性已经昭然若揭。北方烽台曾经有过无数个营造者,但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嬴政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个铁
14、血暴君,犹如一对跨越千年的孪生兄弟,他们联袂出击,将极权或专制文化基因植入墙体,令它的每一块砖头,都印刻着农民工的鲜血和苦难,比现今的山西黑砖窑更为黑暗和暴虐。而那些历史教科书和景点导游词,却一直企图回避这个阴郁的真相。经过60年的洗刷,长城的反面神话几乎荡然无存。作为冷兵器防御体系的主体,长城是农业时代的马其诺防线,却从未阻止过北方牧人的大规模南下,反而成为中国农夫闭关自守的心理屏障。这语义至今还在施展强大的功效,迫使它的信奉者保持受虐/受辱人格,坚守文化抵抗的心防。在融入“世界体系”的缓慢进程中,长城叙事是最后的精神防线。(选自杂文月刊2010年第2期,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
15、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达5000公里的万里长城从未真正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场景里,它不过是一些破碎、凌乱、彼此断开、错位、平行并列、在时间上叠加的军事建筑物的总称而已。B据明代史料记载,当时的长城总长不超过1000公里,这些明代的长城,成了后代人开展墙体神话运动的依据。C、长城造像的真正复兴,始于日本的侵华战争。田汉在歌词中赋予了崇高的寓意,随着歌曲的广泛传播以及国歌身份的确立,长城的神话最终确立。D、长城神话具有民族伟大象征及帝国阴郁符号的双面性。这种双面性辩证地存在于长城中,并通过历史教科书及景点导游词,客观全面地为我们展现出来。5、作者认为长城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下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16、(3分)A、连续绵亘的长墙、独立的烽火台、用矩形墙体包围起来的城堡或关隘,这些“建筑碎片”被人们用一个“地理想像线”戏剧性的连接在一起,历史学家们宣称的长达5000公里的万里长城其实从不曾真正出现过。B、作为冷兵器防御体系主体的长城,成了中国农夫闭关自守的心理屏障,是自我隔绝与封闭的象征。但在抗日期间,长城开始成为正义抵抗的国族符号。C、长城作为国族伟大象征的背后,掩藏的是作为“帝国阴郁符号”的实质,它是极权或专制文化的产物,是在农民工的鲜血与苦难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D、经过60年墙体神话运动的洗涮,以及历史教科书、景点导游词的正面宣传与刻意回避,长城作为“帝国阴郁符号”的反面神话已经荡然无存
17、了。6、卡尔马克思把长城比喻为落后自闭的中国社会体系,是一种“通向原始反动保守中心的门户”。下列的分析不能作为此论断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A、长城是农业时代冷冰器防御体系的主体,保护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农业生产方式,防御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它并不能完全阻止北方牧人的南下。B、长城成为农业时代中国农夫闭关自守的心理屏障。有了这一份心理屏障,国人们就始终保持着受虐/受辱人格,坚守文化抵抗的心防,固步自封。C、游客在长城上的题写活动以及城墙脚下民众拆解城砖的行为,对长城而言,是一种解构,它消解了长城的至高无上性,也消解了它根深蒂固的自我隔绝与封闭的象征,这也侧面说明了当
18、今的百姓日渐开化与包容。D、长城所象征的自我隔绝与封闭的文化心理,已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商品经济大潮,我们要勇于祛除这种心理,惟其如此,才能在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中,获得一席之地,也才不会落后自闭,成为“原始反动保守中心”。三、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美国,脆弱的帝国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教授、“中美国”论创始人)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人类学家和公众一直倾向于认为,政治进程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古罗马到大英帝国,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律动。与伟人一样,大国的历程也分为诞生、成长、主宰和逐渐衰弱四个阶段。不论文明社会是否在文化、经济和生态方面出现倒退,
19、其衰退过程都是漫长的。同样,美国目前面临的挑战通常被描述为渐烧渐旺型。退休人口与工作人口之间的比率正不断上升,这种稳步变动令美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并非美国的停滞)将使中国的GDP在2027年超过美国。然而,假如历史并非周而复始的缓慢进程,而是无规律的有时几乎静止不动,但也能突然加速,就像赛车一样会怎么样呢?假如崩溃并不是一个耗时数百年的过程,而是突然间发生的,又会怎么样呢?大国拥有复杂的体系,由数量众多的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以不对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这意味着它们的结构更像白蚁穴,而不是金字塔。它们的运行方式处于秩序和混乱之间的某种状态。这样的体系似乎可以在一段
20、时间内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它们似乎处于平衡,实际上却在不断进行调整。不过,到了一定时候,这些复杂的体系会达到“临界状态”。一个非常小的起因可以触发“相变”,把良性的平衡状态转变为危机,真可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切复杂体系都有拥有相同的特征。对这样的体系施以微小的作用就可以导致巨大的、往往出人意料的变化,科学家称之为“放大效应”。偶然的关系通常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通过观察进行归纳的传统方法用处不大。因此,当一个复杂体系中出现异常时,其破坏规模几乎无法想像。例如,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森林火灾。按照现代物理学术语,着火前的森林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徘徊于崩溃边缘,但崩溃的规模不得而知。火灾是大还
21、是小?几乎不可预计。关键在于,在这样的体系中,一次相对较小的震动就可以导致不成比例的破坏。帝国具有复杂体系所具备的众多特性包括突然间从不稳定转变为动荡的倾向。苏联解体是这种突然衰弱现象的例子中距现在最近、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事后聪明的历史学家,把苏联体制中各种腐朽之处的根源追溯到勃列日涅夫时代以及之前。然而,当时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而且,所谓“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从越南到尼加拉瓜,在之前的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倒向苏联一边。不过,在戈尔马乔夫上台后不到5年时间里,横贯中欧和东欧的苏联势力圈分崩离析,苏联本身随后也在1991年解体。如果说,曾经有一个帝国跌落悬崖而不是
22、逐渐衰落,那就是列宁创建的苏联。假如帝国这种复杂体系迟早要突发灾难性变故,这对当今美国有何意义?首先,围绕衰退阶段的讨论或许是在浪费时间令决策者和公众最为担忧的应当是出其不意的急速下滑。其次,绝大多数帝国衰落都伴随着财政危机。因此,我们耳边响起震耳欲聋的警钟,因为美国计划让2010年的赤字超过1.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1%,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些数字很糟糕,但在政治实体领域,人们的观念所发挥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帝国遭遇的危机中,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大国的物质基础,而是人们对大国未来的预期。上述数字本身并不能削弱美国的实力,但能削弱人们长期以来对美国经受危机的能力所怀有的信心。总有一
23、天,一条似乎偶然出现的环消息或许是评级机构发布的一份不利报告将成为热点新闻。突然间,对美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感到担忧的不再只是为数不多的几名政策专家,而是全体民众,更不用说海外投资者了。这就是关键性的转变:当一个具有调整能力的复杂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这个体系的生存能力失去信心时,这个体系就有大麻烦了。20年前的事情提醒我们,实际上,帝国并非按照周而复始且意料之中的生命周期诞生、成长、主宰、衰落。是历史学家从回顾的角度把帝国瓦解过程叙述成慢动作。相反,帝国的进程与所有具有调整能力的复杂体系是一样的。在一段长度未知的时间段里,它们的运行看似平衡。然后,它们会在刹那间毁灭。(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3月
24、3日)7、下列选项中,对于“美国,脆弱的帝国”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美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属于一种“渐烧渐旺”型,特别是退休人口与工作人口之间的比率不断增大,它令美国的财政进一步恶化。B、美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复杂的体系,由数量众多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以一种处于秩序和混乱之间的某种状态运行,这种状态可能因为一个小的起因而发生剧变。C、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它不是因逐渐衰弱而解体的,而是在突然之间从稳定状态走向灾难性的变故。而美国目前的现状是财政危机重重,正处于出其不意的急速下滑阶段,令决策者和公众最为担忧的是它正在处苏联的后尘。D、美国真正值得忧虑的,还不仅仅是财政危机,而是在此基础上人们
25、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民众对美国经受危机能力的信心。一旦信心受挫,美国就有大麻烦了。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通常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大国会从诞生、成长、主宰逐步走向衰弱。但作者认为,历史有时几乎静止不动,有时则突然加速。苏联就是这种突然衰弱的典型例子。B、一个非常小的起因就可以把一个复杂体系的平衡状态转变成危机,这是一切复杂体系都拥有的特性,它能够使一切复杂体系在突然之间从稳定转变为动荡的倾向,而这种动荡的规模和破坏的程度又是我们完全无法想像的。C、大国拥有由众多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它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并且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它的运行方式是
26、处在秩序和混乱之间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看似平衡,实则不断调整,甚至可能在突然间有动荡的倾向。D、所有具有调整能力的复杂体系会在一段长度未知的时间段里看似平衡地运行,但是,它们也会在刹那间毁灭。帝国的进程也是如此,只是历史学家从回顾的角度把帝国的瓦解过程叙述成慢动作而已。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历史并不全然是周而复始地缓慢前进,它有时几乎静止不动,有时则突然加速。大国的崩溃未必需要耗时数百年,也有可能突然间发生。20年前苏联的解体是距现在最近、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例子。B、在帝国遭遇的危机中,财政赤字虽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这尚不足为虑,因为作者明确指
27、出,“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大国的物质基础,而是人们对大国未来的预期。”美国的财政危机还不足以削弱美国的实力,美国还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平衡运行,而无崩溃之虞。C、作者善于运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阐述复杂的道理,使之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比如以森林火灾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了当复杂体系出现异常时,其破坏规模几乎难以想像。D、苏联这样的超极大国在突然之间崩溃,这无疑给美国也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美国重蹈覆辙,悲剧重演,美国应竭力提防出其不意的急速下滑的出现,并尽力解决困扰美国的财政危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振美国民众对美国经历危机的能力的信心。三、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
28、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亚洲人能解决全球性问题吗?西蒙切斯特曼(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是否存在一种解决全球性难题的“亚洲方式”?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是,亚洲方式中的诸多要素却逐渐受到了关注。考虑到亚洲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全世界都应引起注意 并会因此大有斩获。亚洲人行事方法的关键是务实。亚洲人不断地顺时而变。过去,亚洲人将维护国家主权视为重中之重,对于一切可能威胁主权的多边方式都尤为谨慎。现在,为了应对全球性难题(包括流行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绝大多数亚洲国家都已认识到集体行动非但不会削弱主权,相反,它还起到了维护的作用。比如,虽然1
29、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亚洲已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失去信心,但在这场全球金融灾难之后,它们还是同意向IM F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大量资金。同时,亚洲人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建立更高效的体制。与此同时,亚洲人依然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及其在各个全球机构中的支配地位。这也反映了他们的务实。他们也没有对美国为亚太地区提供的安全保护伞发起挑战。最近,我们在新加坡共同主持了一场研讨会,提出了以下问题:亚洲能否带领世界克服全球性难题?中国和印度方面的回应引人注目。他们声称,照管着20多亿人口而且照管得很好,的中国和印度已经为全球稳定和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此种回应不无道理。事实上,如果40亿亚洲人口中绝大部分继
30、续提高其生活水平,那么世界将变得更美好。虽然如此,亚洲应对全球治理问题的方法上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因素。积极的是,他们尊重多样化,强调共识而非冲突,强调务实地解决问题而非固守崇高原则,强调渐进而非突变。但消极的是,极力避免对抗的愿望,可能会阻碍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成有意义的一致意见,而且表面上的共识也许只不过是掩盖了真正在发挥作用的权术。吸收亚洲方式中的积极方面表明,有可能在各个全球治理机构中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决策机制。此种方式的危险在于,也许无法作出决定,或者作出表面文章胜过实质内容的决定,从而不能解决根本性的政治挑战。在实践中,这可能意味着什么呢?在以下领域,亚洲或者更确切地说,亚洲人能
31、为解决一些重大全球性问题作出贡献。和平与安全:许多亚洲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他们都能够与美国等传统海上强国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强航路安全。众多亚洲国家都曾携手抗击索马里海域海盗。中国正在建设一支能够派驻海外的警察部队,这支部队也许能够成为在不稳定国家开展维和行动的重要新生力量。气候变化:亚洲需要建立起允许自由技术转让的创新型市场。中日韩等国已在绿色科技开发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亚洲政府能够在开发替代能源上引领潮流。金融监管:亚洲各国需要在金融监管领域取得更多领导地位。中国认为不应将世界经济的命运与美元挂钩,因而提出了建立全球货币的建议。清迈倡议10个东盟国家与中日韩之间的多边货币互
32、换协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想法也正在商讨之中。医疗保健:亚洲应对SARS、禽流感、H1N1以及其他疾病的经历(既包括经验,也包括教训)都值得认真研究,以便就应对流行病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共识。社会事业:亚洲作为领军者在社会公益创业领域已崭露头角。孟加拉共和国的乡村银行及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等社会型企业所取得的成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将社会目标与创利工作结合在一起。简而言之,亚洲不存在一种前后连贯或自成体系的全球性难题应对方案。亚洲人总是以务实的态度应对每一个挑战。然而,考虑到某些最大的难题是由政策失败所致,务实也许未尝不是一种建设性的方式。(选自参考消息201
33、0年3月5日参照其他翻译,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亚洲人行事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务实,不断顺时而变。他们尊重多样性,强调共识而非冲突,强调渐进而非突变。在解决全球安全、气候变化、金融监管等问题方面,这种态度能发挥建设性作用。B、有没有一种解决全球性挑战的“亚洲方式”?作者认为,通常的答案是没有。但基于亚洲方式的若干要素正逐渐显现,以及它对重大全球性问题作出的巨大贡献,亚洲人能解决全球性问题,亚洲方式能解决全球性挑战。C、中国和印度照管着全球20多亿人口,而且照管得很好,中国和印度已经为全球稳定和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亚洲人能在迎接全球性挑战时发挥
34、领导作用。D、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大多数亚洲国家不再信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在最近这次全球金融灾难后,它们还是同意向该组织提供大量资金。这表明亚洲人仍愿继续接受美国领导及其在各个全球机构中的支配地位。11、下列选项中,对于“亚洲方式”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亚洲人行事方式的关键是务实,并能不断地顺时而变。比如曾对任何可能削弱主权的多边方式很警惕,但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绝大多数亚洲国家已能团结起来,开展集体行动了。B、亚洲人尊重多样性,强调共识而非冲突,强调务实解决问题而非固守崇高原则,强调渐进而非突变。这种特点若能加以吸收,有利于在各个全球治理机构中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决策机制。
35、C、亚洲人竭力避免对抗的愿意有时只能形成表面上的共识,而无法达成有意义的一致意见,这种方式往往只能停留于表面文章,而无法作出有实质内容的决定,从而无法解决根本性的政治挑战。D、亚洲方式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亚洲人务实的态度,已能使亚洲人解决诸如和平与安全、气候变化、金融监管、卫生、社会企业等一些重大全球性问题了。12、下列对“亚洲方式”在各领域中的贡献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多亚洲国家正联手在索马里沿海开展打击海盗活动。中国派驻海外的警察部队成为在不稳定国家开展维和行动的重要新生力量。B、亚洲在发展社会企业方面已成了世界领先者。孟加拉国的农村银行和农村发展委员会等社会企业的做
36、法,为世界各国如何将社会目标与营利活动相结合提供了新的借鉴。C、世界各国应该认真研究亚洲应对“非典”、禽流感、“甲流”和其他疾病的经历,亚洲对待流行病方面的做法是新的全球共识。D、亚洲人虽仍愿意继续接受美国的领导及其在各个全球机构中的支配地位,但在最近的这次全球金融灾难后,已对世界经济取决于美元一事表示质疑。亚洲人极力倡议创造的全球货币、多边货币互换、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努力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附:参考答案1、CC项运用李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具有物质性的身体,而在于他有思想。”2、B最后一段中,作者热烈地赞颂林昭是“人们行进在现代民主路途中的楷模”,选项误将秋瑾也列入其
37、中。3、CA项林昭不惜生命追求思想自由的品质,足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故题目不必改。B项“已经不再排斥思想自由,而且还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实现它”有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不但不排斥民主自由,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实现它”,但这并不等同于在现实中已经实现。D项“秋瑾和林昭”有误,只有林昭。秋瑾所处年代为晚清,不属于“新中国以后”。4、D。 “客观全面地为我们展现出来”有误。60年来,长城作为民族的伟大象征,其反面神话已被洗涮得几乎荡然无存了。5、D“长城作为帝国阴郁符号的反面神话已经荡然无存了”有误,文中为“几乎荡然无存”,太绝对。6、C“也消解了它根深蒂固的自我隔
38、绝与封闭的象征,这也侧面说明了当今的百姓日渐开化与包容”有误,游客及民众的行为并不能说明它消解了长城自我隔绝与封闭的象征。侧面说明的内容也是无中生有,妄加揣测。7、C。“正处于出其不意的急速下滑阶段”这是决策者和公众最为担忧的内容。是一种可能出现的“未然”,选项误将其当作“已然”的事实。8. B。夸大“非常小的起因”的作用。要能够导致一切复杂体系从稳定转变为动荡,需要这些复杂体系处于“临界状态”。同时,“完全无法想像”误,文中为“几乎无法想像。”9. B。“财政赤字虽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中的时间应为“二战结束以来”;帝国衰弱往往伴随着财政危机,当引起重视,“但这尚不足为虑”误。美国的财政危机
39、虽还不能削弱美国的实力,但却可能导致民众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帝国在“刹那间毁灭”。10.A。B项文中对亚洲人能否解决全球性问题,亚洲方式能否解决全球性挑战的问题持审慎态度,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作者认为应对亚洲方式“予以注意”,“能为解决一些重大全球性问题作出贡献”“是一种建设性的方式”。C项是研讨会上中国印度的与会者的观点,非作者观点,作者对此也提出了保留与质疑的态度。D项表明的是“集体行动非但不会削弱主权,相反还能保护主权”,反映的是亚洲人顺时而变的务实态度。11.答案:D。D项说亚洲人能解决一些重大全球性问题,有误,应是对对这些问题作出贡献。12.答案:B。A项,将“未然”说成“已然”,中国派驻海外的警察部队“正在建设”;将“或然”说成“必然”,这支部队“也许能够成为在不稳定国家开展维和行动的重要新生力量。”C项作者认为各国应认真研究亚洲应对流行病的经验与教训,并在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全球共识。而非亚洲的作法就是全球共识。D项中国对世界经济取决于美元是否明智表示怀疑,而非全亚洲。“全球货币”为中国提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可能性也尚在讨论之中,不能一概称之为“取得一定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