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化.doc
《江苏地域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地域文化.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填空1、吴文化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现今紧靠太湖的苏、錫、常地区)为中心地带。2、1949年,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以长江为界分置(苏南)和(苏北)两行署域。3、(齐梁)时期的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盖金陵话)。4、“东晋二王”指建康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5、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成都)。6、明代官话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白话小说)为其语法楷模的市民社会语言。7、(3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晓庄师范)。8、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
2、响最大的识字课本。9、南朝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提倡(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著作。10、清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江苏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12、三国时,今苏南、苏北分属于孙吴和曹魏。13、元代时,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14、历史学家顾颉刚是江苏苏州人,社会学家费孝通是江苏省吴江县人。15、刘向编辑楚辞。枚乘创作七发,为汉大赋首篇。16、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齐朝刘勰著文心雕龙。17、扬州大云寺(今大明寺)和尚鉴真东渡日本。18、兴化人施耐庵水浒传,淮安人吴承恩西游记。1、六朝(P35):从220年到58
3、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2、金陵文化(P8):或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以三国时孙吴政权先建都京口(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为契机,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相互并存乃至相互交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3、吴越文化(P30):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江北之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重镇,自称邗王。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西破强楚,攻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勾践败夫差灭吴,范蠡在吴越西境筑越城(今南京长干里),为南京古城的雏形。这段时间形成的文化和产生的影响称吴越文化。4、维扬文化(P9):庾信哀
4、江南赋中写道:“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后截取二字以为名。明初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维扬文化是以享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及泰州(明代亦属于扬州府)为中心的区域文化。5、秦淮(P33):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势,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并“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6、两江(P42):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今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7苏:清代时,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江苏简称苏。1、( )认为秣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业之宅也”。(A)a)诸葛亮 (b)刘备 (c)
5、孙权 (d)曹操2、( )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A)(a)永嘉 (b)安史之乱 (c)宋代 (d)元代3、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是写( )的繁华。(A)(a)扬州(b)金陵(c)长安 (d)洛阳4、齐梁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 )。(A)(a)金陵话(b)扬州话(c)长安话 (d)洛阳话5、70年代美国的玩具出口量世界第一。(A)(a美国 (b)香港 (c)日本 (d)韩国6、研究者将江苏境内的方言分为( ) 个板块。(A)(a) 4个板块:苏南吴语区、江淮语区、中原官话区、胶辽官话区。7、江苏产棉集中的地区是( )。(A)(a)南通市(b)南京市(c)苏州市 (
6、d)无锡市8、( )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A)(a)唐 (b)宋(c)明 (d)清9、( )时,南京就可能生产云锦了。(A)(a)刘宋 (b)隋代(c)唐代 (d)宋代10、江苏地方戏有( )。(A)(a)扬剧、淮剧、锡剧、沪剧、淮海剧、苏剧、白局等。(四)简答1、可以从哪四个方面来认识文化的概念。(P2)本书所讨论的“文化”,力求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侧重于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第二个层
7、面为制度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文化。所谓“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第四个层面为心态文化,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所谓“心态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综上所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
8、心态文化等各个层面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结构。2、简述江苏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P9398)(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2)善于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3)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4)经商意识相对淡薄。(5)负重运行。3、江苏洋务教育对江苏教育有什么作用。(P135)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洋务教育的发展,促使江苏出现了兴办新学的热潮。(2)洋务教育在江苏的第二个成果是,促进江苏实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3)洋务教育在江苏的第三个成果是,促进一批教会
9、学校的建立。(4)洋务教育在江苏的第四个成果是,促进江苏师范教育的蓬勃发展。4、江苏园林的基本特点。(P357)(1)宅第园林较多。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隐逸的世风。二是经济实力的雄厚,便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思想。(2)石头文化丰富。石头在园林建设中,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是单独供人欣赏。第二是供建筑假山用。第三是做步石、台阶、石几、石凳、石桌等等,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以作为园林小品,增加园内的景观美。(3)精巧秀丽的建筑风格。5、简述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1)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2)唐代的安史之乱。(3)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4)明初迁民云南和移民“填实京师”。(五)论述1、举例说明江
10、苏传统文化的特征。(P10)(1)江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2)江苏传统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3)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4)其四,善于“通变”,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5)江苏区域文化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6)以上要点10分,举例说明8分。补充:选择题1、“两江”指江苏和安徽。(B)2、南京秦淮河的取名与秦始皇有关。(A)3、“淮左名都”指扬州。(A)1、请简述科举时期的江苏教育文化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为我国科
11、举制度之始。科举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从此以后,科举进身便成为士子所竭力追求的理想前程。应试教育也成为官学、私学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江苏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大发展。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诸州县令置学,江苏地方官学有了迅速发展。学、县学相继兴办。教学的内容比隋代有所扩充,学生的名额也大为增加。与此同时,私学也发展得很快。宋朝建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给江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北宋时,曾三次兴学。第一次在仁宗庆历年间,第二次在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第三次在徽宗崇宁年间,书院在当时也有较大发展,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
12、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此后,书院便遍及江苏各地。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书院毁废甚多。元顺帝时,书院相继恢复,且又新建了一批,但仍不及宋代规模。元代教育的创新举措,是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学习的需要,兴办了社学,实行官办、民办相结合的形式。江苏各地农村创办了大批社学。明初,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政府规定府州县学生员名额增至为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洪武十五年,将南京国子学改为国子监,规模宏大,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生员达9972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学校。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迁都北京,虽然在北京设立京师国子监,但南京国了监仍然保留,称为“南监“且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
13、明代仍沿袭元代的作法,大办社学。明代初期对书院不甚重视,中期以后,由于官学腐败僵化,书院才又逐步发展起来,在恢复新建的书院中,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揭发宦官罪恶,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明代西学东渐,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等均于明代来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文明。在教育方面,徐光启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张突破陈规,中西贯通,他的科学教育思想对清代后期的洋务运动及近代的科学民主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初,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经济、教育停滞不前。康熙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复振,教育事业也逐步恢复和发展,地方官学也已恢复。到雍正,乾隆两朝,增设了县学。由于官学与封建科举制度完
14、全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科学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教育的普及、学术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已大为削弱;而清代江苏的书院则比较兴旺,康熙后各朝均有所发展。书院的布局进一步由南向北,由城及乡遍及全省各县。清代江苏私学也相应发达,各地都有一批著名的学者从事办学活动。爱国学者顾炎武,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有极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2、请简述江苏书画艺术的发展。(一)江苏的绘画艺术六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绘画史上画家辈出的时代。画学之独立,当始于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之频仍,清淡之风相尚,“其时画家,要皆能作带宗教色彩之图画,其最著者,吴有曹不兴,晋有卫协”。因曹不兴善画人物衣纹折皱,绘画史
15、上有所谓“曹衣带水、吴带当风”之说。卫协的画风对大画家顾恺之影响很大,顾恺之世传有“三绝”之誉,在江南画家中,堪称画圣。南朝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繁盛时期,江南画家以顾恺之为宗,以人物佛像画为主,兼及山水,花卉,为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格调和韵致上,也大致确定了以传神为美,重在抒情写意的基本美学风貌。这是江南画家对中国绘画史上重要贡献。南朝画家中,刘宋的陆探徵人称“一笔画”,或与顾恺之并称为“顾陆”,号为“密体”。紧张增繇人物画,号为“张家样”,与吴道子并称“疏体”。汉魏以后,以今南京为中心,出现了一个南朝画派,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无论人物还是山水,说我国传统绘画成熟于南北朝时
16、期是没有问题的,江苏绘画则对中国传统绘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便是后世之画分南北宋,也可以追溯至此一时期。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著名画家中多为北方人士,然江苏绘画也在南朝绘画基础上不断发展。特别是南唐的绘画,是金陵画史上,也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繁盛的时期,唐代画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和王洽。相传张能双手握笔,同时作画,人称“双管齐下”,王洽酒酣作画,将墨泼于绢素,随其浓淡形状,用手抹之,画出山石云水,号称“泼墨”。南唐中主李提倡绘画,在金陵创立了翰林图画院(又称翰林图画局),史称“南唐画院”。于是一大批有才华的画家群集于此,一时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南唐花鸟画家当以徐熙最有代表性,南唐山水画家中,当首推董
17、源和宗董而又能出新的巨然,时称“董巨”。两宋画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南宋淮阴人龚开。总之,五代至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诸体咸备,名家辈出的时代。元、明、清三代画艺精进,高潮迭起,与承被此一时期的流风余韵有关系。元明以降,吴门画派渐次崛起,江苏绘画进入了黄金时代。元人画迹,趋重种逸,尤一以山水画为极盛。说到元人山水画,则不能不首推“元四家”:黄公望传世画迹主要有富春山居图,倪瓒传世画迹主要有雨后空林图。中国山水画至元代已臻于炉火纯青,其特点是重内蕴而轻形质,便是文人画旨趣之要义,继“元四家”之后,入明而卓有成就的江苏籍画家有王履、王绂及夏等。明中叶前后,吴门画派继元四家而兴起。所谓吴门画派,乃指从明
18、代成(化)、弘治以降,直至万历之初,差不多百余年间出现于苏州地区的画家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又称“明四家”,而开山人物,则是沈周(石田),直至明末清初,吴门画派流风余韵尚在。在吴门画风影响之下,明清两代江苏绘画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清代江苏画家著名者不胜枚举,“江左四王”一一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都是今苏州地区人,再加上吴历及恽寿平则被称为“清六家”。清代的江苏绘画,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一是“金陵八家”,一是“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是指明末清初南京的八个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吴宏、听欣、谢荪、胡,其中成就最高者龚贤。”扬州八怪“是指乾隆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19、的八个有代表性的画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罗聘。其中,郑燮是最有代表性的。太平天国时期,江苏也出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其中虞蟾、陈崇光以及虞谷和尚等,比较有代表性。最早以代表清代画派而风行天下者,山水画无非娄东、虞山二派。而“金陵八家“画风或承浙派,或类松江、华亭,也与明四家,元四家渊源有自,且间亦融入了娄东、虞山笔墨。花鸟人物,扬州画派重写意的画风影响甚巨,金农、郑燮为特出。可知江苏绘画在清代画坛上几成左右之势,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画主要承袭传统,“四王”及“八怪”的画风不衰,同时西洋画法传入,画坛遂三分天下,即海派、京派及岭南派。现当代江苏著名大画家
20、更多了,如徐悲鸿、傅抱石等。总之,与古代绘画史上情形相仿佛,江苏绘画自明清以来,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举足轻重,波及画坛,一直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江苏的画论:在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前179一前122)幕客所编的淮南子中,其中的画论部分,尽管还不够系统,却有不少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圣”,同时又是一位有建树的,对后世绘画理论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画论家,他传世的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六朝绘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较秦汉绘画,演进之迹甚明。除了绘画成了画家的自觉意识之外,画种的分门别类及画派的初步形成,都始于这一时期。纵观
21、古代画论,江苏画家和画论家历代不乏有创建,有贡献者。特别是宋元之后,江苏绘画渐渐处于领风气之先的地位。因而在绘画理论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的画家,画论家就不胜枚举了。如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写山水诀,元末明初画家王履的华山图册。中国画论至宋元时,由形神论而及于理趣说。明清两代江苏画家有突出建树的颇多,如吴门画派中的文征明,对传统画论中的形神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标举“作家士气咸备”。王世贞提出的“实”与“雅”相对的说法,亦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明清江苏画论家对于形神关系,意趣趋向以及画家在创作中的主观作用,绘画的技巧方法和品流标准等中国画学基本问题,都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画论的主力军。总之,江苏画论
22、,有功于中国画坛的学者多多。六朝时领风气之先,元明后居于主流,便是近现代,居要席者亦不在少数。(二)江苏的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相仿佛,江苏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大致说来,由于曹操建安十年(205年)颁布禁碑法令,南朝因之,从六朝时开始,江南书法渐次以墨迹为主,确立了以“晋韵”为宗的南帖的统领地位。唐宋以降,南方书家自觉意识日趋强烈唐代碑禁解除,南帖北碑,南妍北质的书风呈现交融之势,遂使江南书法风气发生明显的变化。及至元明之后,吴门书派与吴门画派崛起,江南书法便不止是占据要津,而是几占书法史半壁有余。吴门书家影响所及,至今不废。一、六朝至唐宋江苏书法艺术发展概况。1、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首先,围绕着六朝古都南京,书法艺术的发展蓬蓬勃勃,特别是在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辉煌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之下,南京地区及今江苏省范围内涌现出许多在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家和作品,如三国时期吴国书法,独领江南古朴、灵秀、依稀见出江山之助的独特风貌。2、唐代是书法史上第二个辉煌的时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崇尚王羲之书,南朝书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著名书家几乎都是宗法“二王”的,这一时期江苏籍的名家主要有陆柬之、孙过庭、李、张怀瑾、蔡希综、张旭、沈传师等。张旭(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草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被尊为“草圣”。3、南朝到唐,“二王”书法一直是正统书法的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地域 文化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