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西瓯历史地理与定周县.doc
《汉代西瓯历史地理与定周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西瓯历史地理与定周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代西瓯历史地理与定周县【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广西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据,探讨广西境内古西瓯历史地理的变迁。同时提出汉代定周县的设置,与西瓯在历史上的消失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西瓯;西瓯地理;定周县 【作 者】施铁靖,广西河池学院副教授。广西宜州,546300 【中图分类号】K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6)03-0125-006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Dingzhou County in Han DynastyShi Tiejing Abstract : The present articl
2、e goes further into the change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ancient XI Ou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Guangxi on what has already been researched,with the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taking place in Guangxi history as its basis.And 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s that the setting up of the Dingzhou Co
3、unty in Han Dynasty had something to do directly with the vanishing of the Xi Ou in history. Keywords : Xi Ou, the geography of Xi Ou, the Dingzhou County 先秦时期,广西是百越族群骆越、西瓯聚居之地。史书上的“西瓯”一词,“西”是地理方位,“瓯”是族称。历史上的“西瓯”称谓是相对“东瓯”而言的。无论是“瓯”族,抑或是“骆”族,都是古代岭南百越民族的地方语音在史记、汉书中的音译假借而已。虽然司马迁或班固都是中原史学大家,但他们并不完全懂岭南越语
4、,只能根据越族的语音,假借汉语中的谐音字将其族称记载下来,后世史家沿袭其称谓世代相传,于是“西瓯”或“骆越”就成了专用的名词。但至南北朝陈顾野王作舆地志称:“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史记赵世家正义引)。从此骆越、西瓯两大族群就变成了广西一地之异代别称,仿佛骆越、西瓯实际就是一支,只是时代不同,族称变了而已。唐颜师古为汉书南越传作注时干脆说:“西瓯,即骆越也”。至使谬误流传,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蒙文通先生认为:“骆越之与西瓯,自民族言本为二族,自地域言本为二地,自政治组织言本二国”。罗香林先生也认为:“所谓闽越、西瓯、骆越实指三地,而非一地,西瓯与骆越在其西南。”笔者认为,蒙、罗
5、二先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广西行政区地理为版图,探索汉代西瓯历史地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先秦西瓯历史地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按: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这是秦军南下岭南之始。但秦军南下行动记得比较详细的是淮南子人间训:“秦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
6、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戌以备之。”从上述五路秦军所据的古地理位置,镡城在今湖南黔阳,九疑在今湖南宁远,番禺即今广州,南野在今江西南康,余干水即江西信江。有学者考证:第一路秦军从今湘桂交界的越城岭南下,向岭南西部越人腹地进攻;第二路军从今湖南江华的萌渚岭推进,指向广西贺县;第三路越过今湖南郴州与宜章之间的骑田岭向广东西北部突进,沿武水南下,入北江,直取番禺;第四路从南康出发越过江西南部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会攻番禺。 从上述古史的记载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五路秦军除“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作为总预备队,没有具体的作战任务以外,其他四路都是作战任务明确的进攻部队。他们之间分工均匀:两支进攻广西
7、,两支进攻广东,而且都采取战略夹击之势。广东方面,史籍上没有秦军遭到越人顽强抵抗的记载。进入广西东北部的秦军就不同了,他们遭遇到了西瓯人的坚决抵抗,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说明进入西瓯地的秦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监禄被迫凿通灵渠转运粮饷和秦军主将屠睢最后战死在广西的情况看,南下秦军的主力部队主要在广西战场上对付西瓯人。明朝区大任百越先贤志说:“湘漓而南,古西越也”是很有见地的。秦军南下之后,所发生的大规模作战都在西瓯地理之内,证明了先秦时期,西瓯历史地理包括了现今广西境内的桂北、桂东、桂中、桂西等广大地区。 西瓯君译吁宋战死的地点,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于今无考。但1976
8、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发掘了一座年代属于西汉前期的木椁大墓。据专家考证,它是西瓯君夫妇的合葬墓。这座墓的椁室呈“凸”字形,分前中后三室,十二个椁箱,前部有斜坡室墓道,墓道东侧有车马坑。在椁底板下有两个器物坑和七个殉葬坑,中有七个殉人。出土的陪葬品有铜、铁器、漆木器、陶器、玉石器、纺织品及植物果品等一千余件。其中铜器两百余件,包括本地制作的铜鼓、竹节铜筒、羊角钮钟等。有的铜器上篆刻有“布”字铭文,不少漆耳杯底有着“布山”的印记。墓葬的规格之高,殉人殉品之贵重,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王墓,只有西瓯的最高统治者才具备这种资格。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的发掘,证明了广西桂平与贵港地区,先秦时是西瓯人的政治
9、和军事统治中心。看来南下秦军曾在这个地区遭到西瓯君译吁宋组织指挥的部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拼死抵抗,直至译吁宋战死殉国。 从上述罗泊湾一号汉墓的殉葬品中有“布”字铭文和“布山”印记来看,一号汉墓主应该不是译吁宋本人。首先,西瓯人面对强大的秦军进行三年的残酷战争,“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没有时间礼葬译吁宋,只能草草埋葬;其次,秦军平定岭南后,才在今广西的桂平置桂林郡,贵县为布山县,译吁宋殉国时还没有布山县,何来“布山”印记的殉葬品 因此,笔者认为,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的墓主只能是译吁宋以后的西瓯君。理由如下:一是秦置桂林郡的设置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秦朝就灭亡了,秦将尉佗乘机“击并桂林、
10、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这期间西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依然存在,否则赵佗称王以后,没有必要“赂遗西瓯”。二是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了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一方面自称“蛮夷大长”,尊重越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了越族中有威望的上层人物,联络了邻近的西瓯、骆越、闽越的首领;另一方面接受了汉王朝给予“南越王”的封号,大力鼓励汉越通婚,推广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因此,在南越国期间,译吁宋之后的西瓯君死后,是有机会归葬祖茔,并按规格营造墓地的。这时的墓葬殉葬品中有“布”字铭文和“布山”印记,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西瓯君译吁宋殉国以后,西瓯人不甘屈服,共同“相置桀骏为将”,在桀骏的指挥下
11、,西瓯人利用地形地物“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可见这场战争规模之大,战斗之惨烈,秦军包括主将在内的损失之重,可谓是秦军在统一全国战争中所罕见。秦始皇不得不增派任嚣、尉佗率援军南下,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西瓯人的抵抗,开始在广西设置郡县。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为止,在这十年间,韩、赵、燕、魏、楚、齐等六国,没有一个诸侯国能有效的抵抗秦军达两年以上。而西瓯人却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还“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说明西瓯人团结一心,前仆后继,坚决抵抗秦军的努力超过了中原六国,致使秦军主将屠睢亲临广西战场并战死沙场;
12、也说明了当时岭南百越之中,西瓯是最强大的。罗泊湾一号汉墓的发现,证明西瓯已进入阶级社会,西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指出:“在抗秦战争中,面对装备着坚甲利兵的数十万秦军的进攻,而且终于大败秦兵,不用说西瓯战士配备的主要也是铜和铁的武器。象这样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不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所能具有的。”11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此,先秦时,西瓯是古代广西最大的“古国”。 根据蒙文通、罗香林、石钟健、蒋廷瑜、宋蜀华和张一民等著名的百越史专家的研究成果,笔者比较同意:“骆越活动的中心地区大体相当于桂西南左、右江流域,黔西南(属汉代郡)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粤西南、海
13、南岛以及广西的陆川、博白、玉林、贵县、灵山、合浦一带,应是骆越和西瓯的交错杂居地区。”12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是秦朝在广西设郡县以后的事。在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下,特别是南越国赵佗采取“和绥百越”的政策,“瓯、骆相攻之风益止”,骆越才可能到原西瓯的政治中心地区玉林和贵县一带与西瓯人杂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秦军南下以前,在今广西政区内的古西瓯历史地理,大致包括今广西的桂林地区、柳州地区、贺州地区、桂平、贵港地区、玉林地区、河池地区以及红水河流域。北海、钦州、南宁、崇左以及百色地区等左、右江流域和邕江流域则属于古骆越地理。 二、汉代西瓯历史地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使用武力统一了岭南并开设桂
14、林、南海、象郡。谭其骧先生认为桂林郡郡治在今广西桂平,南海郡郡治在今广东番禺,象郡郡治在今广西崇左(临尘)。13谭其骧先生的研究成果,已为国内历史地理学者普遍接受。秦朝虽然在今广西境内设置了桂林、象郡,但象郡属于古骆越历史地理范畴,本文暂不讨论。而桂林郡的实际政区地理只包括今广西的桂林地区、贺梧地区、玉林地区、桂平、贵港地区和柳州地区。换一句话说,秦属桂林郡政区地理还未达到红水河流域的河池地区。河池地区秦时属“蛮地”14关于这一点,宜山县志说得很清楚:“庆远介粤之西鄙,三代以前俱为蛮国。秦取百粤地,置桂林、象郡,系自湘漓而下至于南海,庆远不与焉。宋欧阳文舆地广记谓宜州秦属象郡;旧志谓秦属桂林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代 历史 地理 定周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