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
《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目 录一、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一)中学古诗词约四分之一的篇目都运用了典故(二)为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三)理解古诗词用典,和学生一起感受古代语言的魅力二、中学古诗词用典不受重视的原因(一)典故定义尚不明确、不统一(二)典故本身很难,师生易逃避。(三)考试的指挥棒下,典故在考试中很少涉及(四)语文新课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字未提典故(五)教材编写方面的某些问题导致典故不太受重视三、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相关建议(一)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典故的教学方法1、利用典故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典故的历史性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3、
2、充分运用考证源流、系联“今典”等方法学习典故(二)考试中应适当涉及典故(三)语文新课标中应有所涉及典故(四)学术界应该尽早形成关于典故的较为统一的认识(五)教材编写方面逐步加以完善。在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典故携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贯穿了整个文学创作的历史,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定型为汉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语料群。早期人们对典故的认识在修辞学的框架中起步,虽然当时人们对其态度褒贬不一,但是,随着历朝用事实践的发展,古代诗话、文论中也不乏对其运用细则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运用的方法、要求和禁忌方面。进入20世纪,人们进一步对典故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涉及到内涵界定、与成语熟语的关系、典故辞书的编纂
3、及其文化蕴含等各个方面,并且对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典故运用实践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评价,多具美学色彩。最近三十年间,有关典故问题的探讨呈平缓趋势,研究者多是从某个侧面或者某个小角度入手,成果以论文形式为主,一些相关著作中虽然也有所涉及,但论述专著不多。从目前研究概况来看,研究者们在对不同文体典故事实的描述、典故运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分析、典故运用的“史”的梳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到现在为止,关于典故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用典艺术及其特征的个别分析,而关于古诗词用典的总结性的研究很少。在这篇论文中,我打算专门研究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的用典,就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
4、的必要性、中学古诗词用典不受重视的原因以及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相关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我的一点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对他们的语文教学具有一点参考价值。一、中学古诗词用典研究的必要性(一)中学古诗词约四分之一的篇目都运用了典故初中和高中教材共选录了136篇古诗词,而约四分之一的篇目都运用了典故,可见,典故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中学古诗词用典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二)为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到现在为止,关于典故的研究也很多,可是,大部分是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用典艺术及特征的分析,而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中学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的用典,我相信我在
5、该论文中的一点研究成果能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用典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中学生的典故学习提供更加全面而丰富的参考资料。我在这里对中学教材古诗词用典的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这些典故进行分类摘录如下:中学教材中古诗词用典的情况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六种: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借用。第一,明用。所谓“明用”就是借其意而明用之,也就是对典故进行较为简单的概括或者引述,读者一看就能明白。例如: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例1很明显引用了吕尚典和伊尹典,借这些历
6、史故事,写出了诗人既迷茫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理。例2中“出师未捷身先死”明用诸葛亮最后一次率领军队北伐曹魏时,尚未结束,却病死帐中的历史故事。杜甫借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直到最后一刻的悲壮故事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极度苦闷之情。例3中的前一句话明用了谢灵运的特制木屐的故事:因为谢灵运经常游山玩水一定要到高峻幽深的地方,所以,他为自己准备了一种特制的木屐,在木屐底下装着可以活动的前后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而例3中后一句话则典出谢灵运登师门最高峰中的“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李白仅仅将原句中的“共”字换成“身”字。第二,暗用。暗用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从字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而是暗含在典故
7、之中,比较隐蔽难懂。例如: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例1运用了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和“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中的“芙蓉”、“薜荔”两词。作者登城楼而望,特意描写芙蓉与薜荔,以此象征着自己美好而芳洁的人格,用典如盐入水,不露痕迹。例2,李白在这首七绝诗中用折杨柳笛曲寄托思乡之情,这一处是对典故非常成功的暗用,是诗歌情景交融的典型代表作。例3“青枫浦上不胜愁”中
8、的“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水。”和九歌河伯中的“送美人兮南浦。”所以,这句话隐含着离别的意味。例4运用了“蓬山”和“青鸟”两个典故。道家典籍中传说的三座海上仙山是蓬莱、方丈和瀛洲。蓬山为蓬莱山的简称,为三座仙山之一,但在这里暗含思念的人所在之地。“青鸟”,传说中是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暗指传递信息的人。通过使用这些神话传说和想象的典故,表现了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爱情。此处用典十分巧妙、自然,几乎不留任何痕迹。第三,正用。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完全一致,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类型。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9、,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正用典故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分为用“事典”和用“辞典”两类。用“事典”就是把神话传说或者历史故事凝练成诗句,然后运用于诗歌之中,用来反映时事,表达思想感情。而用“辞典”就是指引用前人的现成诗句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且使所用的典故与上下文语境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即既借用了原句,又直接取用了原句的诗意。上面的例1就是一个用“辞典”的典型。例1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两句借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诗句:“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陈王”是李白心中崇拜的对象,他在朝廷中经常被猜忌,壮志难酬,这一点引起了诗人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李白有直接取用了曹植此处的诗意。例2“纵豆
10、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中的“豆蔻”取自于杜牧赠别诗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的这首诗是他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而作。“青楼”亦指歌妓住所,而“青楼梦好”取自于杜牧遣怀诗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在扬州时,常去青楼游玩。姜夔引用杜牧有关描写扬州的诗句来忆古伤今。如今,纵然有杜牧那样的才华,面对如此荒凉凄清的扬州,也无法写出“豆蔻”之类的诗句。姜夔这里所运用的典故与杜牧赠别诗的题旨相符合,这是典型的正用典故。第四,反用。反用是指“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达一种与原典意思相反的思想感情,得出一个与通常评价完全相反的判断。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
11、)2、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辋川庄作)3、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例1中的“相见”运用了典故。“相见”出自曹丕燕歌行中“别日何易会日难”表达了恋人之间,相别容易,难的是相聚,感叹恋人相别的频繁与相聚的短暂。但李商隐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感慨相见固然很难,可是分别之痛更使人难耐,将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例2中的“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了典故。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十分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鸥鸟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密切关系。但王维在“海鸥何事更相疑”中“反其意而用之”,变成了海鸥不怀疑自己,暗
12、示出作者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态度,这样还会有谁无缘无故地猜忌作者呢?由此表现了王维隐居山林、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根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了他在外的丈夫。后来人们就习惯于用“锦书”来指妻子写给在外丈夫的信。而例3李清照在“云中谁寄锦书来?”中则是反用其意,借用“锦书”来指在外的丈夫写给妻子的信件。作者在这里是盼望他丈夫给自己来封信,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担心与思念,将女人的细腻感情很好地体现出来。第五,化用。所谓化用,就是以前人的诗词句为基础,根据需要将典故重新加以改写,有时甚至将典故拆散并且溶化在字里行间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借以表情达意。化用一般不太难懂,但是,要是在
13、字面上找出化用的原文依据很不容易,因为典故引用的原句、意义和作者使用的句子、意义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化用的例子很多,这里分别一一列举如下: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2、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5、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6、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8、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例1
14、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使用典故,实际上熟悉庄子这本书的人会发现这一句其实化用了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与“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等语句,表达诗人心静如水的生活状态。例2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意思是由于忧伤,到了半夜还睡不着,就起来弹琴。例3中的“明月楼”、“月徘徊”化用了曹植七哀诗中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在这里不仅借用了曹植的原句,而且将曹植原句中中那种凄冷忧伤的诗意借用过来了。例4化用了范仲淹写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例5中的“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东山而
15、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例6中的“载不动许多愁”化用了苏轼虞美人中的词句“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例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和西晋张载剑阁赋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例8“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赋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李白的这两句话通过引用典故是提醒人们警惕战乱的发生,并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丑态,由此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第六,借用。所谓借用,就是借典故来表示另一种与典
16、故本身无关的事物。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的古诗词运用到的典故没有借用的例子。所以这里举课外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如文心雕龙情采 :“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中的“彬彬君子”出自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是就一个人的品行而言的,告诉人们既要有外在的风采,又要有内在的品质,才能算一个君子。刘勰在这里则是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典故的使用方法比较多,以上提到的这几种是较为常见的。这几种用典方法有时甚至在同一篇作品里也交替使用,即便是篇幅很短小的一首诗里也可能出现几种用典的方法。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使用了化用和暗用两种用典方法。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使用了化用和反用这两
17、种用典方法。(三)理解古诗词用典,同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古诗词时,如果我们不熟悉一些用典的常识,不理解其中的典故,就不能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也更无法真正领略古诗词用典的语言艺术。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的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的“ 八百里”,如果我们不知是用典,那连基本的词意都无法译出。此典出于世说新语,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jiao)”,王济与恺比射,以“八百里驳(jiao)” 为赌物,济射获胜,遂杀牛作炙。这个典故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这位将军射箭的技术相当好;二是杀牛分给部下烤来吃,以充军炊。此典一经破译,词
18、意便畅通无阻了。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而且古诗词作为一种典型的古典文学,本身浓缩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用典,欣赏古诗词,和学生一起品味古代语言的魅力,这具有重要的人文传承意义,有利于我国经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就典故自身而言,典故是在诗文中援引前人故事或者有来历出处的词句。所以,学习典故可谓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好方式。作为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古诗词用典自有它独特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典具有丰富的民族人文传承意义。典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典故吸纳了丰富而可贵的人文资料,以其凝重的文化内涵弘扬着
19、民族的传统与精神。例如,辛弃疾利用典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发表议论。词的上片写登楼远望所见之景和“无人会,登临意”的苦闷,下片则用三个典故来展开论述“登临意”。第一个典故是根据世说新语 识鉴云“ 张秀鹰辟吴王东曹椽,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抗菜药羹、妒鱼脍,日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辛弃疾对张翰因思乡而弃官归里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辛弃疾认为在故乡沦陷、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他登高望远应该思念故乡,但更应该怀念包括故乡在内的整个沦陷区。第二个典故,“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根据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许祀在天下大乱之时,不忧国忧民,而去为自己购买田地房产,辛弃
20、疾对此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辛弃疾认为如果自己也象许祀那样只顾一己之利,一定会遭到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耻笑。第三个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根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词人与桓温不同,他叹息自己南下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希望不能实现。辛弃疾借用典故将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意识表达得非常明显。古诗词用典,为后人提供了无数启迪,这是一种宝贵的、且不为当今强势文明所淹没的精神资源。第二,古诗词用典展示了修辞的技巧之美。20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礼权在他的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例如,用典中的“明用”,就是在诗文中引用
21、过去的人或事来表达不便直说或受格律诗字数限制不能用很多话表达出来的感情。所以用典在辞格上还可以称之为“引用”,即古代诗词理论家所说的“用事”的“用”。例如,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在写到他经历了重重磨难而茫然失意时,他的激情似乎一瞬间凝滞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半句引用了吕尚(姜太公)的故事,相传吕尚80岁在渭水的磻溪边垂钓时遇到周文王而后得到重用;后半句引用了伊尹的故事,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王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想说明,虽然现在前途“冰塞川”、“雪满山”,十分险恶,但是作者对从政仍有所期待。通过引用古代故事,抒写了诗人的迷惘和希望,忧
22、愤和乐观的情怀。古诗词用典在辞格的形成中还体现“借代”的特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后庭花”便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典出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词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陈后主荒于声色,不理朝政,终至亡国。杜牧泊秦淮诗用“后庭花”借代亡国之音,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朝政的忧患意识。”借代需有相当范围内俗成约定的支撑。而“后庭花”也正得益于诗歌的广泛传诵从而得以在社会上扩大影响。另外,还有一种衬托式用典,即把用事目标落在典故的衬托意义上,也就是通过用典来映衬题事,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其中正衬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
23、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其中,“明月楼”、“月徘徊”化用了曹植诗句。其诗云:“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诗),从中可以看出,张诗不仅借用了原典的词句,而且将曹诗中那种空蒙寂冷的环境氛围也暗暗地移植过来,流溢出凄迷缠绵的情思,衬托出楼头思妇望月怀人的哀伤之情。上述主要是从修辞学方面体会用典,分别就修辞格中的“引用”、“借代”、“衬托”等方面加以论述典故的运用。 通过修辞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用典的艺术美。第三,古诗词用典具有“隐秀”之美。中国古代诗论讲究:诗要有“味”, 尤其是有“味外之味”,这也是中国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中学 古诗词 用典 研究 必要性 相关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