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海南单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2. (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3. (山东基本能力)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墨子 荀子 告子 苏格拉底A. B. C. D.4. (山东基本能力)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痒
2、死而后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B. C. D.5(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6. (20上海)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7(宁夏文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8(广东单科)清风吹
3、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9(广东单科)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10.(江苏单科)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专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四川文综)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
4、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2.(20上海) 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3(海南单科)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4.(20上海)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A.史记 B.
5、三国志 C.汉书 D.资治通鉴5.(江苏单科)“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6.(广东文科基础)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 A.汉 B.唐 C.宋 D.清7(广东理科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 (全国文综二)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
6、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2(全国文综一)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 B徐继畲 C郑观应 D严复3(广东单科)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4.(重庆文综)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魏源 光绪帝 赵三多 陈独秀A. B. C. D.5(宁夏文综)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
7、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6. (广东文科基础)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做过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7. (广东文科基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
8、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8(海南单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9.(江苏单科)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10(海南单科)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高 历史 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