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复习.doc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复习.doc(2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湄江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编者:毛福克2012年10月中国古代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部分:原始社会一、 禅让制1、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又叫军事民主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在部落联盟会议内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起具体做法是选贤与能。2、禅让制推行的表现(1)传说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选择了品德高尚的舜为继承人。尧年老时,根据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2)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3、对禅让制的认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它必然要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的经济1、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分工(1)原始人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未经加工过的石器,即打制石器,因此被称为“旧石器时代”。(2)氏族公社石器:人们已经对所使用的石器、木器和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这些石器被称为“磨制石器”,设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3)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 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氏族成员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主要是通过妇女的采集活动来供应的。 原始农业产生以后,妇女仍主要从事采集工作,男子则从事农业生产,氏族及部落成员的食物逐渐变为主要靠农业供应。2、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活动(1)商品
3、交换产生的原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而人们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于是便有了商品交换。(2)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的特点: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商业尚未从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3、原始农业的产生(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用石刀、石斧除草,然后放火焚烧,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3)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到处迁徙,生活十分艰难。三、原始社会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4、1、艺术方面(1)人们已经会唱歌、跳舞,但这仅是为了进行祭祀活动的需要。(2)人们逐渐有了爱美之心,他们已经会在制成的陶器上刻画各种花纹进行装饰。2、思想状况(1)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认为是神在操纵者自然和人类,便产生了早期的祭祀和各种图腾崇拜。(2)人们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所以在许多出土的墓葬中有许多随葬品的存在。第二部分:夏、商、西周时期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1、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我国从此进入到奴隶社会。2、王位世袭制确立的过程:夏朝建立
5、以后,禹按传统禅让的惯例,选定伯益为继承人,但他却暗中扶持自己的儿子启。禹死后,启凭实力夺取了王位,王位世袭制正式确立。3、评价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顺应了我国进入奴隶社会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它的确立,标志着天下为公被天下为家所代替,禅让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我国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基本上沿用了世袭制。(二)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行政管理制度:商朝在中央设相和卿士等,分管政务;在地方封侯和伯,他们作为方国首领须按时向国王纳贡,臣服于商朝,并奉命进行征战。2、夏商时期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装扮成上天意志的执行者,打着神的旗号统治人民,具有神秘色彩。(三)西周
6、分封制1、西周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和目的: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2、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诸侯的权利与义务(1)内容: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2)分封制条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受封诸侯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按时纳贡,替周王镇守疆土,并带兵随同周王作战。3、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4、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从分封对象看,呈现出分封类型的多样性。(2)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从分封的结构看,实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5
7、、评价分封制(1)积极性: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国家政权趋向严密,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消极性: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号令,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分封制走向瓦解。(四)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项制度。2、宗法制实行的原因和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方面的矛盾。3、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规定,各级贵族及爵位均由嫡长子继承,他们
8、被称为大宗,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弟称为小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但是,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宗法制的特点: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把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其中最显著地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5、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质内容,二者互为表里。6、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的实行,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此后,在我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上,也基本遵循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五)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早
9、期的王权实际上是一种强权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秘与迷信色彩。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表明此期的国家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5、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1、夏朝时期的农业(1)夏朝时期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夏朝时期,我国早期农业处于石器锄耕的阶段,木 和骨耜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工具,同时,农田水利工程也有了重大的发展。(2)夏朝农业的特点:由于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使用奴隶劳动是其新的特点。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开始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昂贵
10、,且置地相对柔软,所以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原始农具仍是人们重要的生产工具。(2)耕作技术方面: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使土地可以连续耕种,极大地土地的利用效率。(3)农作物种类方面:西周时期,后世农作物种类多已具备,农作物品种更加丰富。(4)人们的生活状况: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不断迁徙走向定居,中国农业从此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3、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一般表现(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一般表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1、我
11、国古代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概况:我国古代手工业最初是与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它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2、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状况(1)特点: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这种局面被称为“工商食官”。(2)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 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在集中的大作坊里进行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十分精美。 我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产品主要供各级官府和贵族使用,基本不用于商品交换。(3)夏商西周时期我国手工业发
12、展的表现 冶金方面A、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走向繁荣,青铜器的铸造是最主要的成就,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商朝的后母戊鼎和西周的四羊方尊。B、冶铁业方面:我国早在西周后期就出现了铁器。 制瓷技术:商朝烧制出了我国最原始的瓷器。 丝织技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B、商朝时期已经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C、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三)夏商西周时期的商业1、夏朝的商业:我国商业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发展,具体表现是当时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2、商朝时期的商业:商
13、朝时期的人们善于经商,所以后世把经商的人成为商人。3、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商业的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称为工商食官。(四)西周井田制1、井田制产生的原因: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奴隶制国家掌握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2、井田制的内容(1)井田制的发展历程: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鼎盛,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2)井田制名称的来历:夏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十分平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所以被称为井田。(3)井田制的内容:井田制规定,周王是一切土地的所有者,他把土地分封给各级奴隶主贵族,受封者只能时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各级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和庶民在井
14、田上集体耕种。3、井田制的特点(1)从所有权上看,一切土地属于周王(2)从生产关系看,奴隶主驱使广大奴隶和庶民在土地上集体耕种。(3)在产品的分配方面,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4、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井田制决定分封制,分封制具有维护井田制的作用。5、井田制的实质和评价(1)实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2)评价:井田制在夏商西周时期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西周走向强盛。但在春秋时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私田的不断增加,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最终走向解体。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商朝
15、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2)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发现于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最早由清末学者王国维释读成功。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证明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朝历史的正确记载。(3)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是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2、西周的金文和大篆(1)西周金文:西周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又叫钟鼎文,最著名的诗毛公鼎。(2)大篆:大篆创立与周宣王时期,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3、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1)夏朝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2)商朝时期,对夏朝的历法进行修订,制定了“殷历”。第二
16、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大分裂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1、春秋争霸战争的背景(1)西周末年,周王室势力衰微(2)各诸侯国拥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2、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和实质(1)目的: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2)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
17、争权夺利的斗争。3、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1)齐桓公称霸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标志:葵丘会盟 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他任用管仲为相,对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2)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世纪末,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打败楚军并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 (3)楚庄王称霸:晋文公死后,晋国从此衰落,楚庄王出兵北上打败晋国,并声称要逐鹿中原,饮马黄河。在洛邑郊外,他向前来犒劳楚军的周王使者问鼎之轻重大小,暴露了他取代周王的野心。 (4)吴王阖闾称霸: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辅佐之下,打败越国并出兵中原。 (5)越王勾践称霸:吴王
18、夫差灭亡越国后,越王勾践带领人民励精图治,他每天坚持卧薪藏胆。经过治理,国家迅速发展壮大,最后灭亡了吴国并出兵中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4、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1)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也即“春秋无义战”。(2)影响 长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使诸侯国的数量极大地减少,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战争加速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加速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加强了经济建设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战争
19、严重地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加速了奴隶制度瓦解的进程。(三) 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1、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1)原因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四天的数量日益增多,井田制受到严重破坏,分封制走向瓦解。 随着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日益不满,迫切要求夺取国家政权。 (2)表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3)影响 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 经济上,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变成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2、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1)战国七雄局
20、面的形成: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2)目的:各诸侯国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3)典型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秦赵长平之战。(4)影响:战争继续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但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1)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的目的:为了实现齐国的富国强兵 内容: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 影响: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为齐桓公首先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鲁国的初税亩改革 时间:公元前594年 内容:实行了以亩积为单位的赋税征收制度,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向国家交税。 实
21、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鲁国的“初税亩”改革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3)秦国的商鞅变法 变法的背景A、 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B、 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的要求。C、秦国偏居关中,面临一些不利形势,但也有着许多有利的历史机遇。 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变法的内容A、经济方面:“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B、政治方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制订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实
22、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C、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D、社会生活方面:扎社会风尚习俗领域内进行改革,强行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历史地位A、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为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而进行的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变法运动B、地位: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的意义及其表现A、意义:使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具体表现a、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3、b、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c、军事上,奖励军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C、未能与一些旧制度、旧习俗和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A、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变法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C、商鞅变法的意志坚定,严格地制定并执行了各项改革措施。D、变法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高中历史 高考 复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