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doc
《教育论文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 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从情感、性格和情节三个方面论述了聊斋•张诚篇的圆满性,展示了张诚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兄弟友悌之情及孝道,诠释了其饱含的超越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最真实、最圆满的人性人情之美。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无疑有
2、着巨大的感召作用。关键词聊斋志异 张诚 圆满性聊斋中有一类小说,专门描写家庭中夫妻、父子、婆媳、妻妾及兄弟之间的矛盾纠葛和爱恨情仇,鲜明的反映出作者蒲松龄对当时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及其理想追求,并企望以此惩劝世人,使世道人心归于纯正有序,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能够和谐发展。这类小说,我们姑且称之为家庭伦理小说。张诚便是其中很具特色的一篇。张诚重点描写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与同样也描写手足之情的曾友于、二商、林四娘等篇章不同的是,后者很切合现实,但让人在唏嘘感叹、掩卷沉思之余总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和面对人性、人生的沉重。而前者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开出的一朵人伦的理想之花,凸显出一种至善的感性之
3、美,具有圆满性。王国维在区分理想与现实时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庵文集•自序二)“可信”是人所体验到的有限世界的真实,而一切有限世界的真实都是不完满的,正如曾友于兄弟、二商兄弟之间的关系;“可爱”即“高严之伦理学,纯粹的美学”,是人所崇尚的至高无上的真善美,是圆满而理想主义的。张诚主人公情感上毫无缺憾的至真至善至美,人物塑造所凸现出来的君子人格,情节结构上的多次巧合及圆满结局,无不体现了一种纯粹的美学内涵。它以不完满为基础,创造出别有一番意境的“可爱”天地。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张诚的这种可爱的圆满性。一、情感上的圆满性张诚写的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张讷和张诚(后
4、来又来一张别驾,为他们同父异母的大哥)手足至情的感人故事。张父原为齐人,明末大乱时其妻被北兵抢走,他“常客豫,遂家焉。”在豫地定居下来后娶一妻,生了张讷。不久张讷生母去世,其父娶继室牛氏,而生张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草。”并让他上山砍柴,“日责柴一肩,无责挞楚诟诅,不可堪。”而张父懦弱不能为。正是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一段感人肺腑的兄弟深情隆重上演。先看弟弟张诚。母亲虽恶,他却善良懂事,作者说他“性孝友,不忍兄劬”。多次劝说自己的母亲善待哥哥,在“母弗听”后,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没有助母为虐。而是背着母亲,在张讷“饥火烧心,入室僵卧”时,偷面作饼“饵兄”。之后更是不顾哥哥的极力
5、反对和老师的阻挠,经常偷偷上山“以手足断柴助兄”,哪怕“指已破,履已穿”,也毫不在乎,直到在一次上山帮兄砍柴时被老虎衔走。这种对同父异母哥哥的友善和真情,不能不使人感动落泪。连作者自己都说:“十余岁童子,斧薪助兄于是一堕;至虎衔诚去又是一堕。”面对友善的张诚,张讷更表现出一种对弟弟的无比真切的爱护。张诚偷饼给他,他立刻担忧的说:“后勿复燃,事泄累弟。”张诚上山帮他砍柴,他一怕违背母意,二怕弟弟耽误学业,更是怕山上野兽的危险,于是以死吓唬张诚:“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并嘱咐塾师“闭之”。人情是最易反复的,不管是熟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总会生出许多的矛盾,在恨中爱着,在爱中恨着,让人
6、感到遗憾。而张讷和张诚,一个“惟知助兄”,一个“亦止知爱弟”(但明伦评语)。相亲相爱,没有猜疑,不存私心。当张诚被虎叼走,张讷痛不欲生,“以斧自刎其项”,并发誓“弟死,我定不生。”这种对兄弟之间你只为我、我只为你的纯净的友悌之情的描写,在聊斋里面仅此一篇。母亲无良,张诚并没跟着张狂;后母无德,张讷不嫉恨其子反眷爱之。恩格斯曾提醒我们:“人来自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毫无疑问,这种“兽性”,在曾友于兄弟、二商兄弟和林四娘兄弟姐妹之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可是,在张讷、张诚两兄弟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的“兽性”,看到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利害得失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兄弟友爱之情。按照儒
7、家的“仁爱”思想,爱亲人而后爱天下所有的人。因而,这种兄弟友爱之情又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利他”的善美人性。在这里,不得不提起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张别驾。张诚被虎叼到路侧,别驾刚好路过,“见其貌文,怜而抚之。”这不正是这种“利他”思想的生动写照吗?后偶遇张讷,才知两者皆为其弟,更是大喜,“甚欢,与同卧处。”并偕同两弟回到从未到过的故乡。这种兄弟之情,没有曾友于、二商兄弟之间斤斤计较、形同陌路甚至落井下石的仇怨往事,没有林四娘兄弟姊妹间嫌贫爱富、暗自较劲和相互嘲讽的狭隘心思。没有猜疑,没有隔阂,没有冷漠,有的只是纯净、圆满的友爱善良之情。同父异母的兄弟竟如此相得甚欢!这种极具理想色彩的、圆满的可爱
8、情感,不正是世人梦寐以求的吗?若如此,就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叹了。二、人物性格的圆满性一篇小说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点又主要是靠完满的人物性格来支撑。张诚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单纯而又丰满的。这种人物性格首先是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和谐统一。但明伦把张诚称为是“一篇孝友传”,孝和友即成为了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张别驾身上还体现着义)。“友”是兄弟之间的友爱和善,这是三兄弟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作者集中笔墨描写的,这在上一点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同时,他们对父母也十分尊敬和孝顺,这是他们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张诚暗中饵兄,是不想明违母意;张讷跟老师说不准弟弟上山
9、因为“山中虎狼多”,是为遮母恶德;张别驾说“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决然还乡,是对父亲懦弱的宽容。这种“孝道”,虽是几千年来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更是普天之下有良之人的善良本性。他们的孝不是“愚孝”,是对父母生养之恩的感激和应有的尊重。在此篇中,“孝”是对“友”的映衬,是对他们美好人性的补充和丰满,“友”才是他们的典型性格。母亲的恶德,父亲的无能,使三兄弟的友爱之情有了表现的舞台,他们对父母的爱,又推动着情节一步步的向着更圆满的结局发展。可以说,在孝道的基础上,在美好人性的土壤上,开出了一朵灿烂的友爱之花。如果完全不顾父母,一味的追求友爱,这种性格将是残缺的,不真实也不圆满的。同时,他们的性格又是
10、典型与个性的结合。“孝友”是他们性格和思想中共同的东西,是他们典型性格的体现。但如果没有个性的突出,那么,三兄弟就只有一张面孔,成了一个模子、一个符号了。然而,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把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推到了读者面前。张诚一心一意助兄,不顾后果,表现出一种少年的冲动和善良天性,但冲动中又不乏细心体贴。当他第二次上山助兄采樵,张讷责备时,作者写道:“诚不应,刈薪益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返。”“不应”是面对被母亲虐待的哥哥,不知该说什么。“不少休”是抓紧时间返回学堂,以免违背师命。“不辞”更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悲苦和对哥哥的歉意。在简单的情态和动作描写中,蕴含着如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聊斋·张诚 教育 论文 聊斋 圆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