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oc
《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了地理语言学尤其是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情况,提出了加强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的呼吁。本文拟更加全面地论述笔者对地理语言学的认识以及在中国开展地理语言学研究的设想。一 定义1.有关术语(学科)1.1术语(学科)名称dialectology方言学geographical linguistics地理语言学areal linguistics地域语言学geolinguistics地缘语言学linguistic geography语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方言地理学1.2西方的情况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geographical linguistics 地理语
2、言学 按地域分布研究语言和方言有时统称为地理语言学,但方言学和地域语言学这两个名称更为常用。(第157页)dialect(-al, -ology) 方言(方言的,方言学) 对各种形式的方言,但主要是对地域方言的系统研究称为方言学(dialectology),或“语言地理学”,或方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第107-108页)area(l) 地域(地域的) 研究不同“地域”的语言特点分析它们的歧异形式和历史渊源叫做地域语言学(areal linguistics)。(第25页)geolinguistics 地缘语言学 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全世界语言的地理分布,同时参照语言
3、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按狭义理解,语言学用这个名称指一种理论和方法,即将方言地理学、城市方言学和人类地理学的发现结合起来作有社会语言学意义的方言学研究,特别是用语言学变项这一概念考察新兴形式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扩散。(第157页)由上可见,在西方学科体系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地域语言学语言地理学方言地理学”这几个术语的含义非常接近,甚至可以互相换用。1.3中国的情况在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发布)中,有关术语(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 方言学 语言地理学 汉语研究 汉语方言在这个学科体系中
4、,“语言地理学”是与普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方言学”是位于“普通语言学”下面的三级学科,“汉语方言”是位于“汉语研究”下面的三级学科。2.实际使用情况表1是笔者于2003年12月31日利用Google在因特网搜索到的有关术语的出现次数(搜索中文术语时,为了避免混入日语材料,搜索范围限制在简体中文网页,并令其不包括标点符号):表1排序英文术语出现次数中文术语出现次数1linguistic geography(语言地理学)188000方言学24702geographical linguistics(地理语言学)81000语言地理学1693dia
5、lect geography(方言地理学)46600方言地理学474dialectology(方言学)29100地理语言学455areal linguistics(地域语言学)6050地域语言学26geolinguistics(地缘语言学)1470地缘语言学0在英语文献里,“linguistic geography”最为常用,其次为“geographical linguistics”;而在汉语文献里,“方言学”一枝独秀,其他术语均很少使用。3.方言学与语言地理学根据表1,在英语文献里,“dialectology”与“linguistic geography”的使用次数之比约为16;在汉语文献里
6、,“方言学”与“语言地理学”的使用次数之比约为151。如果把“dialectology”、“方言学”作为一类,把其余的“linguistic geography”、“语言地理学”等各5个含义更为相近的术语作为一类,那么在英语文献里,二者的使用次数之比约为111,在汉语文献里则约为91,两个数据几乎相反。在西方,“dialectology”远不如“linguistic geography”类术语常用,这与西方国家的方言差异程度以及学术传统、研究旨趣有关。西方学者对方言的研究兴趣更多地是集中在方言的分布状况、地理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方面,在后来的发展中则逐渐转移到方言的社会差异方面。因此,在一定程度
7、上(尤其是早期),西方的“linguistic geography”类术语是可以与“dialectology”混用的,有时甚至可以代替“dialectology”。尽管“linguistic geography”类术语在西方广为使用,“语言地理学”也列为我国的二级学科,但是我国学术界习用“方言学”,而很少使用“语言地理学”类术语。(比较:同属于二级学科的“应用语言学”15100次,“社会语言学”2890次,“普通语言学”2020次)究其原因,一,“方言”是中国传统小学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二,长期以来,我国的方言研究以历史比较为主要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与西方意义
8、上的方言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仅仅是叫法上的差异,西方用“linguistic geography”等,我国用“方言学”,亦无不可。但如上所述,这两种术语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倾向。换句话说,西方意义上的方言学(或语言地理学)研究在我国长期以来处于断断续续、低迷徘徊的状态,而这种研究本来可以成为我国语言学的优势和强项,对于发展汉语语言学乃至普通语言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我国语言学界重新提倡语言地理学的思想,并大力进行语言地理学的研究实践,以促进我国方言研究的全面、健康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地理学”,是指一种研究倾向,一种研究途径和方
9、式。我们呼吁在我国开展语言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想把“语言地理学”建成一个学科,更不是想用“语言地理学”来取代“方言学”。至于它最终是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学科的名称将使用什么术语,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有一天,在汉语方言学界,语言地理学的观念和研究方法已经成了大家的基本共识,到那个时候,实际上完全取消“语言地理学”的提法也无妨。4.定义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本文以下统一使用“地理语言学”的名称。20世纪40年代,贺登崧(W. A. Grootaers)曾对地理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作过一个扼要的阐述(贺登崧2003:1),今天看来仍不失借鉴意义:语言地图的特点则在于,依据一份尽量简短的词的清单来搞明
10、白很多问题。语言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1) 慎重遴选少量语音、词汇以及语言片断(syntagm),到较多的地点进行调查,记录下其发音。(2)每个调查项目制作成一张地图。这时,对语言资料不作任何修改,以实际记录到的形式表示出来。(3)把词及其所指对象联系起来,也就是要研究词汇中所反映出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现象。(4)对地图进行解释。对于语言学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是要以上述3项工作为前提的。语言地图的作用是为语言(方言)间作比较、为语言演变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由此,我们能够确定语言的和文化的地理界线,也能够进而研究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的定义:地理语言学(geograp
11、hical linguistics)以众多地点的语言事实调查为基础,利用语言地图的方式描述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解释这些分布的原因,探索语言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二 地理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历史比较语言学发现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其中的青年语法学派提出了“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口号。但是,人们发现,标准语的语音演变中总是存在一些不规则的现象,于是推测标准语是混杂体,而乡下方言则是纯粹的、单一的,方言可以证明“语音规律无例外”的理论。1876年(就是August Leskien提出“语音规律无例外”的那一年),青年语法学派的一名热心支持者德国语言学家文克尔(Georg W
12、enker)为了证实“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原理,向莱茵河地区的所有小学教师寄发了一份由约300个词组成的40个句子的调查表,请被调查者用当地方言转写出来。文克尔设想,根据“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原理,莱茵河地区的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之间应该存在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他把调查结果画成了6幅方言地图(德国语言地图1册,1881年),在地图上,他惊讶地发现:同一个音变现象(例如kx),在不同词里的变化情况的地理分布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反映不同词的音变的同语线往往是不重合的(例如“maken”和“ik”这两个词里的“k”的读音的同语线就不一致)。这种现象否定了青年语法学派“一种语音变化会以同一方式影响所有的词”
13、的理论。在青年语法学派的鼎盛时期,舒哈尔德(Hugo Schuchardt)强烈地反对音变规律学说。舒哈尔德的学生吉叶龙(Jules Gilliron)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了对法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他专门训练了一名叫做艾德蒙(Edmond Edmont)的调查者,制定了一份约2000个词语的调查表,由艾德蒙一人赴实地对约650个地点的方言进行调查记录,最后编制出版法国语言地图集(1902-1914年和1920年)。在这项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几乎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独特的同语线,因而提出了“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的口号,并与青年语法学派的“语音规律无例外”口号相抗衡。(徐通锵1991:223-22
14、9)此后,随着地理语言学的发展,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语言地图集。例如,1926年,芮德(F. Wrede)编辑出版德国语言地图集6册。1928年起,雅伯尔格(K. Jaberg)、俅德(J. Jud)编制出版意大利瑞士语言地图集。在日本,1905年,国语调查委员会发表音韵分布图29幅,1906年发表口语法分布图37幅。1930年,柳田国男发表著名的蜗牛考。1966-1974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日本言语地图6卷(1981-1985年重印),包括2400个地点,300幅地图。1989-1999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方言文法全国地图4卷(第5、6卷尚未出版),包括807个地点,267
15、个项目,发音人均为1926年以前出生的男性老年人。地理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见下文四。三 地理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1.地理语言学研究的意义1.1为语言进行地理分类人们对语言进行分类时,主要有发生学(谱系)分类、类型学分类和地理分类三种途径。地理分类并不是依据地理地形来给语言分类,而是从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地之间在共时平面上的异同关系)出发,把地理上相连、语言上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方言归为一类。地理分类的结果主要就是表现为“方言区”,反过来说,所谓“方言区”主要应该依据地理分类不过,事实上,我们现在进行方言分区时,往往把发生学(谱系)分类和地理分类合在了一起。早期的地理语言学家由于看到在方言
16、地图上,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独特的同语线,因而认为各地方言之间只有过渡,没有分界,方言是无法“分区”的,换句话说,事实上并不存在真正的“A方言”、“B方言”等等这样的“方言”。但是,后来的语言学家认识到,如果区分不同同语线的重要性,并且注意利用“同语线丛”的话,那么,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用于对语言进行地理分类(方言分区)。事实上,地理语言学研究是语言地理分类(方言分区)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在今天已毋庸赘言了。1.2从语言的地理分布考证语言的历史演变由于一种语言在各地的发展演变速度不同等原因,各地方言之间在共时平面上的差异实际上可能正是该语言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遗存,也就是说,语言的共时差异可以
17、反映语言的历时变化。因而,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进行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缺乏历史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早期的地理语言学研究者反对青年语法学派,反对语音演变规律理论,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地理语言学的研究弥补了历史比较法存在的缺陷,地理语言学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研究途径。布龙菲尔德(1955:424)指出:“有些语言特征,现在只保留在残余形式里,从前却分布在广阔的领域:方言地理学提供了这样的证据。特别是,一个特征只出现在零散地方,被一片说着占上风的新形式的连绵区域所分隔,那么,这幅地图通常能够这样解释:这些分散地点曾经是一片完整领域的组成部分。这样,方言地理学可以给我
18、们揭示语言特征的层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梅耶则说:“用地理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很惊人的”,地理方法使“比较方法得到了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精密性,普遍性和便利性”。(徐通锵1991:234)如今,地理语言学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岩田礼(1995)以对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地理语言学对研究语言历史的作用,可以参看。1.3结合非语言因素解释语言的分布状况,探索语言变化的机制语言变化是在语言因素和许多非语言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一种复杂运动。青年语法学派认为语言变化主要由生理因素引起,当一类音发生变化时,语音定律(phonetic laws)像机械运动一样,会覆
19、盖所有相关的词。(刘润清1995:69)早期地理语言学的口号“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意在否定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这无疑过于偏激。因为一个词的历史(实际上是指一个词的音变)本身就是某种规律作用的结果,而许多词的历史往往可能受制于某种更大的规律,这个规律也许尚未发现,但不等于不存在。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理语言学派的确揭示了语言现象演变的多样性(非线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多样性迫使语言学家去寻找更多的解释途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人们在研究德语北部方言的“maken”(作)的同语线时发现,它与南部方言的“maxen”的分界线(俗称“Benrath线”),大致相当于以前Berg和Jlich二区
20、的北界;而北部方言的“ik”(我)与南部方言“ich”的分界线(俗称“rdingen线”),其南面是Berg和Jlich二区,北面是科仑选区,更有意思的是,“rdingen线”从Kaldenhausen镇中间穿越而过,东区说ek,西区说ex,原因在于1789年之前,该镇的东部属于牟尔斯郡(新教),而西部属于科隆选区(天主教)。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是语言变化的结果。语言变化(例如汉语方言中的浊音清化、尖团合流、入声消失等等)通常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里面,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方言点。因此,要观察和解释语言变化,仅仅着眼于单个的地点是不够的,而必须放眼于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在这方面,地理语言学无疑具有
21、独特的作用。当我们面对一个广阔的地理空间上的语言分布状况时,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族群、行政区划、地形、交通、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等)与语言变化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就会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或者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显现出来。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解释以下问题:这项变化来自哪里?它是如何发起和形成的?它藉由什么途径进行传播?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扩散结果(分布状况)?把非语言因素引入地理语言学,大大增强了对方言分布、语言变化的解释能力。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对当时“波浪说”中的语言扩散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言的普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这方
22、面,贺登崧(2003)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样本。布龙菲尔德(1955:430)指出:“方言地理学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到对语言形式的推广传播发生影响的超语言因素,并且,由于残余形式和层次累积的实证,会给个别形式的历史提供许多有关的详细资料。”他所强调的是本小节第2、3两项作用。对那些方言分歧不是太严重的语言来说,语言的地理分类(方言分区)可能不是重要的工作,但是对于像汉语这样方言分歧极为严重的语言而言,分区无疑是地理语言学的一项基本任务。2.地理语言学研究的方法2.1调查方法青年语法学派提倡调查活的方言,试图以方言材料来证明语音演变的规律,因此促使文克尔(Georg Wenker)组织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语言学 及其 中国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