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说课稿.doc
《地球的自转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自转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球的自转 科教071 潘人杰 07081118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本节内容有: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等。这是继上学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后,又一次接触地理知识。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课标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有很大的直观性。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虽然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学生早已具备的知识,但教材上要求的用橡皮泥或纸做十字向标来了解地球自转,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第二、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主要是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
2、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再讨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让学生明确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并不只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 相联系。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3、。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四、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3、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因此教学中利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是知识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五、教法与学法根据因
4、材施教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特点,为了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降低难度,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探究法,并贯穿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本节内容较抽象,限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等,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自转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