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高考考点分析 全册.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高考考点分析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高考考点分析 全册.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高考考点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新增加内容)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删去知道著名商帮)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增加内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二、 知识梳理 耕作方式演变 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丝织业 手工业 青铜制造古代 冶金业 冶铁业(水排)中国 炼钢(灌钢
2、法)经济 制瓷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 商业 著名的商业城市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重农抑商政策 主要经济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一)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1)演变过程: 石器锄耕 (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2)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出现, 推广2、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含义(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二)古代手工业1、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 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2)鼎盛时期: ;(3)丝织业中心: (4)明中期以后,为市场生产的 日益兴盛2、冶金:(1)冶铜: 时期繁盛;代表 ;(2)冶铁:东汉杜诗的 ;(3)
3、炼钢:魏晋南北朝 , 世纪以前,领先于世界3、制瓷:(1)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时期,瓷器成熟 南青北白 出现五大名窑明代 青花瓷最佳,五彩瓷出现 出现珐琅彩; (2)江西 是全国的“瓷都”(三)商业1、“市”的形成与发展(1)宋朝以前: 与 严格分开;按时 、 ;官府设有 管理。(2) 发展: 界限被打破; 限制被打破;“ ”普遍;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 。2、主要的商业城市(1)古代:长安、洛阳、开封(2)隋唐:黄河流域( 、 );长江流域( 、 )(3)元朝: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明代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2)标志: 关系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四)主要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提出: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2)含义:限制甚至打击 ,保护 和 ,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3)评价:a、积极(封建社会前期):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 的发展,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阻碍了 的发展。2、海禁政策(1)含义: 对外贸易(2)原因:明: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 清:为了对付 的抗清斗争(3)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消极:妨碍 的开拓,抑制 ,阻碍 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 于世界。考点1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5、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三、 知识梳理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曲折发展 较快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沉重打击(抗日战争) 萎缩(解放战争) (一)民族
6、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 )1、民资产生的原因:(1) 的解体;(2)外商的 ;(3) 的诱导2、代表企业:企业家地点厂名方举赞上海 陈启沅广东南海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主要分布: (二)初步发展(时间: )1、原因:(1) 战争后,帝国主义 ,进一步加速 瓦解;(2)清政府放宽对 的限制2、表现:商办企业 增加, 扩大,由 向 扩展。3、影响: 登上历史舞台(三)短暂春天(时间: )1、原因:(1) 为民资的发展扫清了障碍;(2) 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的法令;(3)群众性 运动;(4) 思潮的推动;(5)一战期间,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直接原因)2、表现:(1)两个行业发展最快: 、
7、 ;(2)四个人: 、周学熙,荣氏兄弟3、结束: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资迅速萧条(四)较快发展(19271936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原因: (五)严重破坏(19371945抗日战争)1、原因:(1)沦陷区:日本经济掠夺,战争破坏;(2)国统区: , 膨胀(六)萎缩(陷入绝境)(19461949年解放战争)1、原因:(1) 经济侵略, 年与国民政府签订 ;(2) 资本的膨胀;(3)苛捐杂税,通货膨胀考点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了解“大
8、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四、 知识梳理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1956)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大跃进”(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现代中国 经济 “文革”十年(19661976)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
9、 经济特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 沿海经济开放区 浦东开发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一五”计划(时间: )(1)成就: 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都集中在 地区)(2)结果: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2、三大改造(时间: )(1)改造对象: 、手工业、 (2)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互助组 资本主义工商业: (3)三大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4)结果: 年
10、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1)主要矛盾:先进 要求同落后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 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实际体现的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设想具有创造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时间: )片面追求 表现:工业: ;农业:虚报产量(浮夸风)错误原因: (2)人民公社(时间: )追求 程度高表现:一大二公错误原因: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3)影响:造成国民经济
11、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19591961)。(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纠正了 倾错误,实行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3)组织路线:形成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1)两个转折: 的历史和 历史的转折(2)两个起点: 和 的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先 后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 (1)试点: 、 (2)内容:在坚持 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的 交给农民,包产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归国家
12、,农民拥有经营权)(3)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 年全面展开(1)中心环节 (2)内容:管理体制改革: ,增加企业 所有制改革:以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改革: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影响: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普遍达小康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创办经济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1) 年, (第一个)、 、 (以上三个属于 省)、厦门(属于 省)(2)1988年, (最大)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特点: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
13、)1985年, 、 、 、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年)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 (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 (从沿海到内陆)(3) (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出目标确立框架进一步完善)1、中共十四大: 召开,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召开,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3、中共十五大: 召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考点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删去了解饮食变化)
14、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原为“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五、 知识梳理 物质生活服饰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 “废止缠足” 婚姻自由 交通工具 轮船 火车 汽车 飞机通讯工具 电报 电话大众传媒 报刊 影视 影响(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 传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 ,旗袍建国后 改革开放后时装2、社会习俗:(1)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维新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高考 考点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