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易学通重难点一本过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专题04-06):专题05碰撞与动量守恒Word版含解析.doc
《【推荐】易学通重难点一本过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专题04-06):专题05碰撞与动量守恒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易学通重难点一本过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专题04-06):专题05碰撞与动量守恒Word版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试大纲要求考纲解读1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属于力学的主干知识,在现代物理中应用很广,这部分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合称“解题三把金钥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基本方法,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与圆周运动、电磁学及热学、原子物理等知识结合可以命出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以碰撞、反冲为基本模型,也可以独立命出以现代科技为背景的新题目2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3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动量、动量定理重点2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重点3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重点1动量、动量定理【要点解读】1动量、动能、动量变化量的比较动量动能动量变化量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物体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定义式pmvEkmv2ppp标矢性矢量标量矢量特点状态量状态量过程量关联方程Ek,Ekpv,p,p联系(1)都是相对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通常选取地面为参考系(2)若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则动量一定也发生变化;但动量发生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发生变化2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物体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也可以是相对运动的。研究过程既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2)进行受力分析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力,所有外力之和为合外力。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内力)会改
3、变系统内某一物体的动量,但不影响系统的总动量,因此不必分析内力。如果在所选定的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则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3)规定正方向由于力、冲量、速度、动量都是矢量,在一维的情况下,列式前可以先规定一个正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反之为负。(4)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或各外力在各个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5)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3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注意事项(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列式时要注意各个量与规定的正方向之间的关系(即要注意各个量的正负)。(2)动量定理中的冲量是合外力的冲量,而不是某一个力的冲量,它可以
4、是合力的冲量,也可以是各力冲量的矢量和,还可以是外力在不同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3)应用动量定理可以只研究一个物体,也可以研究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4)初态的动量p是系统各部分动量之和,末态的动量p也是系统各部分动量之和。(5)对系统各部分的动量进行描述时,应该选取同一个参考系,不然求和无实际意义。【考向1】动量定理的应用【例题】如图所示,一高空作业的工人重为600 N,系一条长为L5 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 s,则安全带受的冲力是多少?(g取10 m/s2)【审题指导】 (1)从开始到最终静止,人的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提示:没有。(2)人在整个过程中受哪些力的作用?
5、提示:重力和安全带给的拉力。【答案】1200_N,方向竖直向下。【名师点睛】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在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时,一定要对物体认真进行受力分析,不可有力的遗漏;建立方程时要事先选定正方向,确定力与速度的符号。对于变力的冲量,往往通过动量定理来计算,只有当相互作用时间t极短时,且相互作用力远大于重力时,才可舍去重力。【考向2】用动量定理解多过程问题【例题】在水平力F30 N的作用力下,质量m5 kg的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若F作用6 s后撤去,撤去F后物体还能向前运动多长时间才停止?(g取10 m/s2)【答案】12 s【解析】解法一用牛顿定律解:
6、在有水平力F作用时,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撤去F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由于撤去F前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同,所以用牛顿定律解答时必须分段研究在受F作用时,物体受到重力、地面支持力FN、水平力F和摩擦力Ff作用如图甲,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1,选F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Ffma1,FNmg,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有:FfFN。以上三式联立解得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1g m/s24 m/s2。在撤去F时物体的即时速度为:va1t146 m/s24 m/s。在撤去F后,物体受重力、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如图乙所示),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ma2。解
7、得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2g0.210 m/s22 m/s2。设撤去F后物体运动的时间为t2,根据运动学公式有t2 s12 s。解法三用动量定理解,研究全过程:选物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运动过程,这个过程的始、终状态的物体速度都等于零。取水平力F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得(Fmg)t1(mg)t20解得t2t16 s12 s。【名师点睛】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在中学阶段用动量定理讨论的问题,其研究对象一般仅限于单个物体。(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先求每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力冲量的矢量和合力的冲量;或先求合力,再求其冲量。(3)抓住过程的初末状态,选好正方向,
8、确定各动量和冲量的正负号。(4)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如有必要还需要其他补充方程,最后代入数据求解。重点2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要点解读】1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条件性首先判断系统是否满足守恒条件(合力为零)相对性公式中v1、v2、v1、v2必须相对于同一个惯性系同时性公式中v1、v2是在相互作用前同一时刻的速度,v1、v2是相互作用后同一时刻的速度矢量性应先选取正方向,凡是与选取的正方向一致的动量为正值,相反为负值普适性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系统,也适用于高速微观系统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系统的组成(系统包括哪几个物体及研究的过程);(2)进行受力分析,判断系统动量是
9、否守恒(或某一方向上是否守恒);(3)规定正方向,确定初末状态动量;(4)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出方程;(5)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必要时讨论说明。3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的注意事项(1)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与选择哪几个物体作为系统和分析哪一段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2)分析系统内物体受力时,要弄清哪些力是系统的内力,哪些力是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考向1】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例题】如图所示,质量为m245 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0.5 kg的木板左端,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质量为m05 g的子
10、弹以速度v0300 m/s 沿水平方向射入物块并留在其中(时间极短),g取10 m/s2。子弹射入后,求:(1)物块相对木板滑行的时间;(2)物块相对木板滑行的位移。【审题指导】(1)时间极短说明了什么?提示:子弹与物块作用时,物块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子弹与物块作用结束后,物块与木板才相互作用。(2)物体相对木板滑行的位移是物块的位移吗?提示:不是。【答案】(1)1s (2)3m。【名师点睛】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问题(1)在同一物理过程中,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与系统的选取密切相关,因此应用动量守恒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哪些物体组成的系统在哪个过程中动量是守恒的。(2)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11、这是解题的关键,如本例中,时间极短是指子弹与物块相互作用时,物块m位置没变,子弹与物块m共速后,才相对木板M运动。物块相对木板滑行的位移是指物块m相对木板M滑行的位移,并非对地的位移,并且物块m和木板最后共速。重点3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要点解读】1对碰撞的理解(1)发生碰撞的物体间一般作用力很大,作用时间很短;各物体作用前后各自动量变化显著;物体在作用时间内位移可忽略。(2)即使碰撞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作用时间又很短,故外力的作用可忽略,认为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3)若碰撞过程中没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系统碰撞后的总机械能不可能大于碰撞前系统的总机械能。
12、2物体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的判断弹性碰撞是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遵循的规律是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确切地说是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动能不变。(1)题目中明确告诉物体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2)题目中明确告诉是弹性小球、光滑钢球或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碰撞的,都是弹性碰撞。3碰撞现象满足的规律(1)动量守恒定律。(2)机械能不增加。(3)速度要合理。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若要发生碰撞,则应有v后v前,碰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若碰后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前v后。碰前两物体相向运动,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4对反冲现象的三点说明(1)系统内的不同部分在强大内力作用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 易学 难点 过高 物理 一轮 复习 专题 04 06 05 碰撞 动量 守恒 Word 解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