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AB卷: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doc
《高考一轮AB卷: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AB卷: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该资料由友情提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排除D项。答案C2.(2
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禁止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3.(2015课标全国,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
3、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析从题干分析,奕、丁日昌、郭嵩焘都属于洋务派的代表,奕、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A项。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A4.(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4、.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答案C5.(2014课标全国,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材料显示梁启超
5、“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受到“近万名”举人的极力反对,A项体现的是众举人反对的原因,但只是事件的表象,实质表明康梁改制缺乏必要的思想动员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答案B6.(2015课标全国,40)见专题三综合研判思路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五年内无考题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
6、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各种思想管控较严,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维新思想传播于全国,“偏重于北方各省”,不等于“仅限于北方各省”,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
7、,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解析注意把握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概念,这一时期中国人关注“洋务”主要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A项正确。近代中国银行成立于清末新政时期,B项错误;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D项错误。答案A3.(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8、解析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4.(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答案D5.(2012北京文综,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
9、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句读错误;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句读错误。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答案B6.(2012天津文综,3)
10、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分析题干诗歌内容可知其反映的主旨为中国并非是世界中央,联系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可知针对清朝晚期“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由此可知D项正确。A、B两项虽为戊戌变法期间的思想,但与题干诗歌含义不符,可排除;C项错误在于“科学救国”应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也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答案D7.(2015安徽文综,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
11、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
12、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解析第(1)问,紧扣“社会问题”的设问角度,考生要从存在的问题去逐一分析三位思想家的言论,顾炎武的言论指出了文章因能起到明理、记事、教化的作用,故其不能灭绝,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出现了空谈的文风,为此,他主张经世致用;魏源言论中“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说明了当时清政府存在不能科学的认识、分辨西方可取之处的问题,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言论中“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可知他认为当时中国存在民族危机深重的问题,故主张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思想启蒙
13、。第(2)问,分析表格中三个人物的生活时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陈独秀是辛亥革命后,综合分析,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分别指出古代和近代不同时期转型的内涵即可,据此,得出“趋势”的答案;回答“原因”,其实是考查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回答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关注时代、顺应时代、反思时代以及个人因素的角度,综合回答即可。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
14、)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2014福建文综,38)(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
15、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根据材料概括,由材料中“邑聚”“省聚”“天下聚”“复于百数进士”等信息可知科举制层层选拔人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一轮AB卷: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高考 一轮 AB 专题 13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潮流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