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doc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王行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同胞的目光都落在雷神山上,充满期待,我们也在同时间赛跑,与魔鬼较量,用雷神之矛决胜抗疫战场,以精锐之师驱逐死神”,王行环说。一开始,他带领的“雷神山战士”想效仿学习火神山医院的管理和救治经验。但建制不同、人员*不同,他随即转变思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用统一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标准救治更多患者。雷神山医院克服了条件艰苦、设施不够完备、制度不够周全、团队来不及磨合等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极短时间内凝聚来自286家医院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与13
2、000名建设者一起迅速建成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书写了中国奇迹。20XX名患者整体病死率2.3%,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4.3%,这是雷神山医院管理、后勤、感控、医护各个层面共同努力的结果。除了高救治成功率,整个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雷神山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医疗机构在疫情中冲锋陷阵,成为这场人民战“疫”中的“定海神针”。让王行环印象深刻的是,“大家不顾生命风险、不怕牺牲,自愿来到这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国家危难时的担当”。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疫情防控必须有科学的思路、全面的思考。”王行环不仅带头冲锋在临床救治一线,还聚焦研究解决救治与院感
3、关键问题。他是“科技抗疫”和“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的践行者,为抗疫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和“中国经验”。王行环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共同主持制定了全球第一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方法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并提交至行政管理部门决策参考。英文版阅读量超过31万次,现仍被广泛转载。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共同主编实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手册,首印10万册立即全部用在了抗疫一线。他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共同完成了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7月20日发表于柳叶刀。据国际Digital Science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冠肺炎防治相关研究论
4、文发表数量居全球医院第二名。在王行环的带领下,中南医院多项科技成绩突出:全球最早发现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的三家团队之一、首次利用 ECMO 成功救治新冠重症患者、第一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医院、第一篇N95口罩可预防新冠肺炎传播的论文。此外,王行环还组织并支持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多项临床试验,探讨重症患者的救治经验。他高度关注医护人员的感染问题,正组织进行研究,以期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件规避医务人员感染提供参考。葆家国情怀 行敬业精神“作为武汉的一名市民、一线医生,我与他们在武汉共同奋战近3个月的日日夜夜,令我终生受益,终生难忘。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学习科技报国的精神,学习大爱无疆的精神,学习
5、敢于担当的精神,学习不畏牺牲的精神。”王行环说。他所说的“他们”,正是以参加抗疫的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在武汉最艰难的时候,全国各地除了医护人员、医学科学家参与之外,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也加入进来。王行环说,“甚至开展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研究的,引入机器人在隔离病区运用的,都参与其中。”“我深深感觉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能够站出来、顶上去,非常了不得。”他说道。王行环把“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作为座右铭,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在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作出开拓性工作,还绘制了中国人群膀胱癌图谱,为肿瘤精准诊疗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二十年来,中国医学快速发展
6、,我刚好在这个阶段成长,自己受益于国家、受益于时代,同时也是重要的贡献者之一”,他说。“新一代年轻人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好的成长条件、更高的基本素质,国家的未来靠他们,我对他们充满信心。”王行环希望,年轻科学家的成长,既要有知行合一的品格,又要有引领世界的思维和视野。“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2李玉自1978年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李玉和团队深入全国所有省市区开展菌物资源调查,系统开展菌类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基础研究,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现并命名36个黏菌新种,开创了我国黏菌分
7、类学研究的新领域。除此之外,李玉等人还完成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编研,制作了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学标本,建成了我国首个菌类种质资源库。由于我国菌物学研究起步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此李玉对于人才培养一直牵肠挂肚。他和弟子们挑起了建设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的重担,在一堆废旧的物资中拣回了这个专业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较短时间内在吉林农业大学设立了菌类作物自主设置博士授权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30多年来,他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2019年,李玉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8、。为食用菌产业打好根基在披荆斩棘的科研道路上,有人问:“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多一种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儿让百姓挣钱的事吗?”李玉有些五味杂陈,但也更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菌物进入公众的视野,进入科学家的教材,进入大众的读本,进入农民的田间地头,进入企业家的工厂,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食用菌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专业,近年才发展成为大产业。李玉对比了两组数字: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才5.7万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近4000万吨。如今,中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75%以上,然而,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却不是强国。李玉介绍,目前我国食用菌菌种基本来自荷兰、美国等国,木耳、香菇
9、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就连加工设备也需要进口。“因此,全产业链创新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以创新成果为依托,李玉先后主持完成“973”“948”科研项目50余项,创新和改进了全日光间歇迷雾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8项关键技术,颠覆了食用菌需棚室遮光保湿栽培传统理念,解决了北方食用菌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国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发展战略,促进了菌物科学的发展及食用菌产业化升级。李玉认为,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环。他和团队建立起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选育黑木耳、玉木耳等广适性品种45个;集成创新出两棚制花菇生产、米菇间作、全株高值化利用等9项生产
10、工艺,改变了食用菌产业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产生经济效益达300亿元。他们见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过程。“食用菌产业是我们的根基,应用真菌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离不开生产一线。”李玉时常对学生说。国内国外 科技扶贫“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这样点评。这正是李玉团队对口科技帮扶的成果。20XX年,由科技部牵线,李玉团队奔赴柞水县开启了科技扶贫行动。团队为柞水选育的5个木耳移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柞水木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1、两年后,柞水县正是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此后,为了避免产业总体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发生,李玉团队又开始了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木耳冰淇淋、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等产品已相继研发成功,在柞水,木耳全链条产品矩阵已见雏形。“脱贫攻坚完成后还不是终点,我们得继续帮助当地考虑如何转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玉兴奋地表示。事实上,李玉自20XX起就开始积极投身全国脱贫攻坚事业,吉林汪清、云南澜沧、浙江庆元、山西临县、贵州铜仁、河北阜平李玉团队在全国40多个贫困县(市)留下足迹,带领农民精准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
12、个,示范推广60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食用菌栽培技术还通过中国援助项目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到达了赞比亚。李玉团队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特点,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帮助当地人民全年都能吃上蘑菇,更是以食用菌改变了赞比亚的种植业结构和种植面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总书记的点赞,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在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在国家精准产业扶贫方面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更是中国食用菌
13、产业迈向全新里程的进军号。”李玉的声音愈发铿锵。“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3陈厚群陈厚群,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享誉中外的水工抗震专家;他,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和主席团成员;他,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水利系统特等劳模、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等诸多荣誉。20XX年,年逾八旬的陈厚群勇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50余次带领专家团队遍访工程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高质量建设,确保一泓清水向北流。20XX年,他再次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
14、查专家组组长,数十次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保障三峡工程安全高效建设与运行,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资金十几亿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人谦逊,注重团队”,是大家对陈厚群的一致评价。为实现“建设一个伟大强盛的祖国”的夙愿,陈厚群矢志不渝,努力全心全意为党的科技事业作奉献,追梦不止,探索不息,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江河湖泊、高坝大库上。胸怀强烈爱国热忱潜心研究水工抗震1932年5月,陈厚群出生于江苏无锡,国仇家恨激发起他强烈的爱国报国热忱。195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2年,公派至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成为新中国早期留学生;1956年,留学期间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科技工作者 先进事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