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doc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答案】史实: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
2、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其他答案。组织:水平l:叙述育逻辑、
3、时序感强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水平3:语句通顺其他答案。【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02.(2016年
4、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5、。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有教材依托,通过设置材料从内容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考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6、,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历史上重大改革”部分的选修题,一般比较难,特别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不建议考生首选此题。但是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考点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
7、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8、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考点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
9、项 ;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名师点睛】本题以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皇的权威,但不主张信仰自由,更不主张废除天主教。这一知识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们要讲明白、讲透彻。考点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11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6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
10、19世纪初在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19世纪中后期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是德国宗教改革,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实现统一,A错误;图是埃及的阿里改革,推翻的是奥斯曼帝国扶持的政权,B错误;通过地图可知是俄国,结合所学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项;图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建立的是共和制国家,D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型材
11、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如本题首先就要正确地判断出四次改革的所在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高考 历史 分类 汇编 专题 15 选修 12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