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doc
《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单元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试题解读第(1)小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理解“太古”的意思。“太古”意为远古、
2、上古,还可以指一种寂静的氛围。这里显然两种意思都有。这句话中,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以远古时的幽静,表现山的宁静。第(2)小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一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接上一联中的“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便(pin)”,适宜,安适。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官场的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地舒适;其实是说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内心恬淡的写照。第(3)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前两联诗人用“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似
3、乎表达了一种闲适的心理。第三联诗人用“门掩世味”来表达自己远离官场,追求一种恬淡生活的心理,但恰恰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平,想实现人生的抱负,却又对现实不满,只得隐居山中,徒然感慨。“拈笔又忘筌”一句运用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的典故,比喻自己一拿起笔,又忘记怎样写了。这实际上暗含愤激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参考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本单元涉及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
4、”能力层级所列的一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来&源:中教#*网此考点着眼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鉴赏形象”,侧重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语言”,侧重领会语言的艺术特色;“鉴赏表达技巧”,侧重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包括诗歌所用的修辞技巧及表现技巧。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江苏卷,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从主旨看,以抒发个人情怀与抱负为主,凸显个人情怀、人文关怀;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设三道题;从考查重点来看,既有针对某一点的
5、考查,也有针对面上的考查,涉及把握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等;从分值看,一般赋分10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一个考查重点,要求考生从多个侧面深入理解古典诗歌,包括感悟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含意,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鉴赏诗歌的形象考点透视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从高考命题
6、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国教育*出版网#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题:(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
7、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试题解析诗人的形象往往是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自然环境中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出来的。诗中写了竹轩及其周围的景物(有“柴门”“竹”“梅”,到了冬天还有“雪”),也写了诗人在竹轩中的生活情景(品茶,“暑天倦卧”,“冬昼闲吟”),从诗中所写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一个人了。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送别、
8、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题:(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试题解析“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写景,是说主人公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彻夜难眠,而山月却对主人公的满腹心事、满腔愁怨丝毫不解;她又临水看花,风儿吹过,落红片片,无人问津,无人怜惜,更勾起了她的满腔愁绪。作者这样写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这样就把一个孤
9、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诗歌中对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往往表达出诗人的审美情怀,具有象征意义。因而鉴赏这些形象(或说“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题:(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
10、随流俗作重阳。www.z&zste%p.#com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来%源#:&中教网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国教育出#*版网试题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许多咏菊诗即由此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参考答案:
1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三、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景物形象,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共同营造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题:(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
12、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www.z&zs#tep.c*om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题解析单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且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便容易看出。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典题例析例:(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
13、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zzstep*.com#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思维导引此题从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角度命题。词人的自我形象要从“形”“神”两个方面去分析。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
14、突兀怪于僧”两句写其“形”,突出其“病”与“怪”。“发短”看似平常,联系历史背景,清人入主中原,颁布强迫汉人留长辫的法令,不留长辫要杀头,而词人冒杀头之险留短发,体现出对抗清廷的勇气。“怪于僧”,比僧还“怪”。清初,像词人一类的明朝遗民遁入空门,表现的是民族气节,不同于一般的僧人,所以词人对自己的这副外貌有自得之感。“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两句写“神”,表现其坚强不屈的意志。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解题指津z#zstep&.%com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形象常见的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1鉴赏人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15、杨冠卿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注】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被贬长沙,郁郁而终。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谊的?思路点拨第一步,要知人论世。从注释中看,诗人为官不得志,“以事罢免”,与贾谊“被贬长沙”有相似之处。第二步,透过词句揣摩词人抒发的感情。上阕四句,词人态度鲜明地表达出对贾谊为“苍生喘未苏”而多次上疏痛陈时弊的赞许,以及对贾谊“文采风流”的赞颂。第三步,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对人物的评价。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以下各例“思
16、路点拨”的最后一步均同此,不再一一列出。编者)参考答案: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文学上,才华横溢,作品流传千古。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国教育出%#&版网借助诗歌的注释,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句蕴含的意思;根据特定的环境背景概括人物形象;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以下各例此要点略。编者)2鉴赏事物形象。国&%#教育出版网*例:(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zzstep.#*com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www.zzs&tep.*com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
17、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思路点拨第一步,结合相关诗句理解词中“兰”“蕙”“菊”的形象。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
18、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就不难了。第二步,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第三步,若试题要求评价形象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则须再对诗人塑造的形象进行作用或表达效果方面的赏析。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www.#&zzstep*.com用精练的话语
19、概括形象的特征;来源:zzstep.co#m%&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来源%:中教&网*3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国教育出版*网#%思路点拨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前两句诗中有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
20、特点。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根据情景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结合本诗可知,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战事紧迫。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
21、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国*教育%&出版网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透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鉴赏诗歌语言主要包括对诗歌诗眼、精练含蓄的关键词的鉴赏,体会诗歌中某一个字的深刻含义,要求考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
22、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国*&教育#出版网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篇作品中,作者着意锤炼的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也有其他词语。来源:中教*网%1动词。题:(2013上海卷)阅读下面
23、的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角度命题。“过”直接描写鸣叫着的黄莺,显其动态;黄莺“过”落花,既点明季节特征,又平添惜春之感。以一“过”字绾结两个意象,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鲜明生动的场景,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一平常字眼,巧妙传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正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作者用字之妙,存乎一心之间。参考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 高考 高考 语文 江苏 一轮 讲义 12 单元 鉴赏 古诗 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