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二)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二)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二)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二) 11、清代【张鹏翮h】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A、韩愈、 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答案:D解析: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12、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A、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三国志B、国语
2、、 左传 、 战国策 、史记C、左传 、 战国策 、史记 、 资治通鉴D、战国策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答案:A解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司马迁著史记 ,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3、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13、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4、是:(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答案:B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24节气分别为
5、: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4、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
6、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3) 60 ,得余数 R;再求 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換算公历年份成为干支纪年。 1234567890X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110Y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如:公元2000年的干支如何? (2000-3)60= 33 . 余数(R)17 ,(R)1710= 1 . 7(X), (R)1712= 1 . 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 )A、甲午年
7、 B、丙申年 C、乙未年 D、丁酉年答案:C解析:“干支纪法”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一种历法,叫干支历。十天干:甲(ji)、乙(y)、丙(bng)、丁(dng)、戊(w)、己(j)、庚(gng)、辛(xn)、壬(rn)、癸(gu); 十二地支:子(z)、丑(chu)、寅(yn)、卯(mo)、辰(chn)、巳(s)、午(w)、未(wi)、申(shn)、酉(yu)、戌(x)、亥(hi)。六十甲子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
8、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9、癸丑 60 癸亥15、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A、尚书省、兵部 B、门下省、吏部C、中书省、刑部 D、尚书省、工部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三省,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古代 文化 常识 练习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