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doc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四川专用)(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重审“有文化”张振涛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也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
2、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圈定在“没文化”之列了。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
3、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做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
4、,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1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B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C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2.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
5、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高考 语文 一轮 课时 十六 一般 论述 文章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