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四川专用)(十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吉祥瑞兽张勃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
2、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
3、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
4、,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
5、;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摘编自2012.7百科知识)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
6、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众在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B因为龙是吉祥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
7、们都临水观看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本没有原型。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
8、中龙的文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
9、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
10、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
11、,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摘编自北京日报)4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
12、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时间与它相邻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
13、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6根据选文,概括清明节的文化习俗分别源自于什么节日的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课时作业(十七)1A解析 原文说“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A项中的“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颠倒了因果;此外龙只是五种祥瑞之一。2B解析 “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错,“端午节”就不是。3B解析 “本没有原型”错,从文中“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看,一些动物就是龙的原型。4C解析 “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活动。5C解析 “摆脱痛苦”在文中没有根据,踏青是为了“催护新生”。6源自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习俗(1分)和上巳节的春嬉、洗濯踏青、除垢迎新习俗。(1分)两节各自的象征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1分)解析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第一问的有效信息在原文的第二、三两段,第二问的有效信息在原文的第四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3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