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史学常识部分).doc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史学常识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史学常识部分).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史学常识名题分解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QQ:35152082)一、选择题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A B C D【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2、)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
3、)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B 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
4、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4(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解析】D 本题考查了史学常识。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如周易、尚书、周礼等;史部收录各类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类书、释道宗教等著作,如老子、墨子、庄子
5、、荀子等;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等。本题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选D项。5(2011安徽文综2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解析】C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A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项中阐述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章节 汇总 史学 常识 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