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单元设计【单元结构说明】1单元选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2单元构成依据:烛之武退秦师和赤壁之战是第四单元的必读文本,这两篇文章均涉及战争,但是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均不多,相反,大部分篇幅用于讨论战争是否应该进行,战前如何准备,人物的表现,以及战争的性质等。战争的背后充满着智慧的较量,可以窥见古人的战争观。其中,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因素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古人的战争智慧。【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以前,高中阶段接触的文言文只有三篇: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学生文言文学习最困难的还是读不懂课文,因此,教学重点首先要放在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积累一定数量
2、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2这几篇文言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详写了战前的双方态势和决策情况,至于战争结果,则用简捷明了的数笔带过。这对当今看惯了武打片打斗场面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要详写战前决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会让学生充满兴趣,也会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看清战争背后的智慧较量,了解古人的战争观。【单元导读】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消亡都和战争有关。“战争”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文艺长廊中不乏战争题材精品。本单元所选择的4篇文章,无论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纷
3、争,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都体现出了人们在不得不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不仅可以让人们学习到具体的经验,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勇气、无私、隐忍等优秀品质和集体团结的力量。单元围绕着“战争的智慧”主题划分为“走近战争、作品中的战争智慧”两个专题。“走近战争”,是单元教学的基础,主要是熟悉文本,了解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建立对战争的初步认识;“作品中的战争智慧”是单元内核,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初中文本的复习回顾和对古代经典战争的资料整理,来梳理经典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争智慧”。【学习目标】三个维度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熟读烛之武退
4、秦师赤壁之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判断几种文言常用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赤壁之战的重点段落。过程与方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分析在不同情形下的战争中,核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为争取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畅谈个人认为最具智慧的人,探讨战争胜利或失败的最根本因素即战争智慧,进而了解古人的战争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深铭记历史,正确认识战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5、。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
6、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准备材料】:第一册课本、语文读本第一册,新课堂第一册,作业本、积累本【单元进程】本单元预计课时6节。1、第1、2课时,研读烛之武退秦师,结合背景知识,大致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品味语言,体味巧妙的外交辞令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智慧。2.第3、4、5课时,学习赤壁之战,结合背景知识,大致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品味语言,分析战前主要人物的智慧,分析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4.第6课时,探讨古人的战争智慧。立足文本,结合课外阅读
7、:曹刿论战齐晋鞌之战孙子兵法等。晨读:背诵并默写烛之武退秦师和赤壁之战中重点段落。第一阶段: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 理解“鄙、师、济、微、知、封”6个实词的一词多义,归纳“以、之、其、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习本文在表现主题时的材料详略处理手法,学会分析通过以上写作技巧而塑造出的烛之武的光辉形象。 战争背景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年(
8、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2、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9、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2、秦、晋围郑形势图: 课前预习1、依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写出故事梗概。 2、完成新课堂P127预习导学,将文学常识部分整理到课堂笔记本上。 知识积累完成新课堂P129巩固导练(14),完成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牛刀小试:完成新课堂P132“拓展导练”的课外文言小阅读 问题导学1、烛之武为什么开始时不答应出使劝秦,后来又答应了?(尽量用原文词句) 2、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有哪些?(尽量用原文词句) 关于“战争”的深度思考有人
10、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你怎么看?结合文本的内容和某些时势,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课后作业一、背诵全文,同位合作互查,完成新课堂P129巩固导练第6题默写二、抄写并且翻译以下句子在作业本上,请特别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赤壁之战导学案(上) 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
11、。2、归纳掌握“济、举 、治、引、次、卒、用、致、固、比、若、为、故”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3、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并且熟知其翻译特点。重点难点:1、了解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2、归纳掌握“济、举 、治、引、次、卒、用、致、固、比、若、为、故”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3、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并且熟知其翻译特点。 战争背景:1、“赤壁之战”发生之前的故事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败袁绍、破乌桓,“挟天子以令诸侯”,在
12、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实际约20万,依据三国志)继续向长江推进,意欲一举歼灭孙权部众。原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在收编刘琦军队后仓促率军民南撤。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此时约有2万军队。当时孙权已经接到曹操战书,虽然孙权虽割据江东,但拥有部众仅10万人,可以迎战的仅仅3万人左右,作战双方人数悬殊,情势危急。2、赤壁之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设计 鲁教版 语文 必修 第四 单元 昨日 战争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