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doc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doc(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团队编号: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项组 完成日期 2019 年 4 月 17 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方案为XX油田采油气工程方案,根据SY/T 6081-2012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编写规范,应用Meyer压裂模拟软件完成了对该区T井压裂方案的设计,应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返排进行优化,应用pipesim软件完成了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全文共10个章节。第1章 节为油田概况。本章介绍了油田地理位置、地层情况、构造和储层特征,温度、压力数据,以及实验和现场获得地层、原油、天然气参数。第2章 为完井设计。本章分析了常用完井方式的优缺
2、点、计算了井筒出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油田经验选择了套管射孔完井方式。第3章 为套管设计。本章在所给井深结构的基础上,根据 SY 5724-2008 套管柱强度与结构设计和API 套管强度数据对套管进行优选。第4章 为射孔工艺设计,本章基于为达到最大油井产能的目的,对影响射孔参数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优选了射孔参数,对射孔后的套管强度进行了校核,对射孔配套设备做出了选择;根据储层特性,以保护储层的原则,对射孔液类型进行优选。第5章 为压裂设计,本章利用Meyer软件对施工参数和泵注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的返排进行了优化。第6章 将为采油采气设计。生产
3、阶段分为自喷阶段和人工举升阶段。自喷阶段利用pipesim软件,建立生产系统模型,模拟生产阶段,设计出合理的油管尺寸和油嘴尺寸;人工举升采用的是有杆泵举升方式,并对有杆泵举升方式的设备做出了选择。第7章 为防蜡、防腐设计。防蜡设计是根据原油高含蜡的特点,分析了蜡的形成机理,清、防蜡的方法,预测了蜡开始析出的井深,并作出了具体的清、防蜡措施;防腐设计主要介绍了油田上常见的油套管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防腐措施。第8章 为生产管理及HSE。第9章 为经济评价。主要从投资费用估算、操作费用估算和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三个部分对T井进行经济评价。第10章为推荐方案。目 录第 1 章 油田概况1
4、地理环境1 地质特征2 层序地层特征2 构造特征2 沉积特征4 储层特征5 砂体连续性及厚度变化5 油层发育特征7 油藏类型7 储层物性7 储层四性关系7 储层孔隙结构10 储层流体性质11 地层水性质11 渗流特征11 油藏温度与压力12 地层敏感性13 岩石力学参数13 井身结构参数14 基础数据小结14 引用标准及规范14第 2 章 完井方式选择16 常见的完井方式16 完井方式选择原则17 完井方式的选择依据18 地层出砂18 井筒力学稳定20 气顶、底水20 完井方式选择21第 3 章 套管设计24 套管结构设计24 套管强度设计24 设计的原则24 套管强度设计24 套管螺纹选择2
5、7 套管设计结果27第 4 章 射孔工艺设计28 射孔方式选择28 射孔参数优选33 射孔参数对产能的影响33 射孔参数优选35 射孔枪选择40 射孔弹的选择41 合理射孔负压值得确定42 射孔液优选43 射孔液类型43 射孔液选择44 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44表 T井各射孔层段的套管强度降低程度结果表46 射孔工艺设计结果46第 5 章 压裂增产工艺设计47 压裂增产工艺47 压裂施工准备48 压裂作业施工流程48 压裂液材料优选50 压裂液的作用及性能50 压裂液分类51 压裂液添加剂54 压裂液优选54 支撑剂材料优选55 支撑剂的作用及性能55 支撑剂分类56 支撑剂优选57 压裂施工
6、参数设计58 Meyer软件简介58 T井储层特性及完井参数59 压裂液及支撑剂配置60 施工参数优化及施工泵序60 压后返排优化设计70压后返排工作制度优化设计70 压后返排液处理72 作业应急预案及施工要求73 作业应急预案73 压裂QHSE要求75 压裂改造储层保护78 压裂对储层的伤害机理78 储层损害防护措施80第 6 章 采油采气设计82 自喷设计82 软件模型82 自喷能力判断82 油管尺寸选择、83 停喷压力预测84 油嘴直径的选择85 油管设计86 油管设计原则86 T井油管选择86 油管质量检验86 人工举升88 人工举升设备88 人工举升方式优选91 有杆泵采油系统设计9
7、4 气锚的选择96 抽油杆扶正器97 设备的安装98第 7 章 清防蜡、防腐99 影响结蜡的因素99 油井防蜡原理100 清、防蜡措施100 从生产制度上控制蜡结晶100 从工艺上进行清、防蜡100 T井结蜡预测计算102 清防蜡措施103 清防蜡工艺选择103 清、防蜡设计103 防腐106 腐蚀的原因:106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107 油井腐蚀特点107 防腐方法108 防腐设计110第 8 章 生产管理及安全防护111 生产管理111 油气田生产管理111 有杆泵采油井的管理112 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114 遵循规章114 安全须知114 作业主要危害116 健康保障116 环境污染治
8、理117第 9 章 经济评价119 油藏经济评价的依据和方法119 投资费用估算120 前期研究费用估算120 完井和生产设备投资估算120 改造和废弃费用估算120 其他投资121 操作费用估算121 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121 销售收入121 税收122 估算结果122 财务评价122 不确定性分析124第 10 章 设计结果125 油田概况125 完井方式125 套管设计126 射孔方案127 压裂增产工艺127 采油采气设计128 清防蜡、防腐130 生产管理以及HSE130 经济评价130参考文献132第 1 章 油田概况 地理环境现有XX油田某区块,其上边界为断裂,该区块地面海
9、拔260m275m,地表平坦,为较松软碱土层覆盖。气候干燥、多风,温差较大,寒潮发生频率较高。年平均气温为,历年气温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温度最高可达43,最低可达-38。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该区块内有W1-W13共13口井,其中 W1、W2、W4、W5、W7和W11为注水井,现新增一口采油井T,井位分布见图。图 油田某区块井位分布图该区附近分布有公路,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均覆盖该地区,通讯发达。管线接入点与 W8 井的相对位置见图。图 油田某区块已建管线示意图 地质特征 层序地层特征本区钻遇地层主要为三叠系XX组地层,三叠系XX组地层从上到下主要分为A和B两个砂层组,具体的层序
10、地层分层结果如表所示。表 油田某区块层序地层分层表 构造特征本区块为西北倾向东南的单斜构造,顺下倾方向地层逐渐变陡,地层倾角为330,整体上构造形态比较简单,内部断层不发育。该区断裂构造特征:区块北部发育一组NEE-SWW走向的断裂构造,断层性质为逆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北西,倾角自上而下由70变为20,垂直断距为300m600m,属于沉积同生断裂,最高断开层位为侏罗系上统,构造剖面图如图。该区及邻区的井震联合剖面图如图和图所示。图 油田某区块断裂构造剖面图图 地震剖面图一图 地震剖面图二 沉积特征该区地层是一套快速沉积的洪积相砂砾岩体,呈现洪积层理的特征,各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理面,是经过多次
11、洪积物叠覆而形成的成层性沉积构造。因水动力变化频繁,该区沉积构造复杂且发育规模差别大。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见表。表 XX油田某区块沉积微相划分表微相目的层扇根外带片流带B5b、B5a、B4c漫洪带扇中辫流带B4b、B4a、B3c、B3b、B3a漫流带扇缘径流带B2、A4、A3、A2漫流带(湿地)根据岩矿成分及含量统计,该区储层岩性以砂砾岩、砂质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整体上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差;分选中等差;杂基含量较高,局部地层集中发育碳酸盐胶结物。储层矿物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钾长石含量次之,含少量铁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储层岩屑含量占全部碎屑的11%73%,以花岗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为
12、主。砾石成分主要由凝灰岩和花岗岩组成;砂质成分以花岗岩、长石和石英为主。该区具有分选差、快速堆积等特点,决定了该区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物性变化很快,对油气的运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该区及邻区垂直物源方向沉积剖面图如图所示。图 垂直物源方向沉积剖面图 储层特征1、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密闭取心井分析结果和储集层岩样压汞资料可知,该区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孔隙结构,具体的分类特征见表。表 XX油田某区块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特征类别孔隙度(%)渗透率(10-3m2)均值偏态饱和度中值半径(m)最大孔喉半径(m)平均毛管半径(m)视孔喉体积比非饱和汞体积百分数17 300 5 30 15 4 5142315030
13、081030302525151510105200020005005005050101011该区小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结果见表。表 油田某区块小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结果层位孔隙度(%)渗透率(10-3m2)A2A3A4B2B3aB3bB3c18B4aB4bB4cB5aB5b该区层内渗透率级差平均为,变异系数平均为,突进系数平均为。以小层平均渗透率为基础数据进行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统计结果见表。表 油田某区块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统计表级差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1)渗透率变异系数():用于度量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平均值的分散程度。()式中:层内某样品的渗透率值(=
14、1,2,3,n);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n样品个数。一般而言,当时为均质型,反映非均质程度弱;当时为较均匀型,反映非均质程度中等;当时,为不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强。(2)渗透率突进系数():表示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式中,层内最大渗透率,一般以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层的渗透率表示,;层内渗透率算术平均值,。当为均质型,当时较均质型,当时为不均质型(3)渗透率级差():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式中,层内最小渗透率值,一般以渗透率最低的相对均质段的渗透率表示,。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砾岩,具体见岩心分析的岩性孔渗直方图(图 )。图 岩心
15、分析岩性孔渗直方图 储层孔隙结构根据该区块铸体薄片鉴定资料统计,砾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以下 5种:溶蚀孔、粒间孔、微裂缝、砾缘缝和胶结物或杂基中微孔等,以邻区两口井为基础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见表。分层毛细管压力特征参数见表。表 油田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表井号个数平均孔隙直径(m)平均喉道宽度(m)孔喉直径比(m)孔隙配位数面孔率(%)镜下孔隙类型及含量(%)粒间孔隙粒间溶孔基质粒内E1150-35-903-60E2230-3-7520 5 表 油田油藏毛细管压力特征参数表 类别层位正态概率法矩法退汞效率(%)喉道均值(m)分选系数歪度峰态喉道均值(m)分选系数歪度峰态B340B4164B580 储层
16、流体性质XX油田地层原油密度cm3,地下原油粘度s,含蜡量%,凝固点1318,体积系数,油藏天然气相对密度为。 地层水性质根据地层水分析资料,Cl-含量范围在34mg/L-56360mg/L之间,平均为32891mg/L,总矿化度范围在22000mg/L-55000mg/L之间,平均为28868mg/L。水型主要为NaHCO3型。 渗流特征相对渗透率是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参数,也是油藏开发计算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定义为多相流体共存时,每一相流体与基准渗透率的比值。对本区块中的5块岩样进行相对渗透率测定,其中岩样1的相渗曲线如图所示,另外油气相渗曲线如图所示。图 岩样1相渗曲线图 油田油气
17、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油藏温度与压力油藏压力测试结果见表。表 油田油藏原始压力系统表中部海拔(m)油层中部深度(m)原始地层压力(MPa)油藏高度(m)压力系数饱和压力(MPa)地饱压差(MPa)饱和程度(%)-96012284002以邻区某井为基础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化数据见表,作出地温曲线如图所示,地温梯度大约为/100m。表 地层温度与海拔深度关系数据海拔深度(m)973996103210571084110911431160地层温度()图 地温曲线 地层敏感性目前储层润湿性为中性亲水,中等速敏,中等强水敏;同时储层具有不同程度的盐敏,临界盐度为4767mg/L。 岩石力学参数T井的岩石力学参数
18、统计结果如表所示。表 T井岩石力学参数统计表井号井段(m)杨氏模量(GPa)剪切模量(GPa)泊松比范围平均值范围平均值范围平均值T 对本井进行破裂压力预测处理,针对实际射孔层段,求得各层段的破裂压力值如表所示。表 T井地层破裂压力预测值井号射孔井段(m)地层破裂压力(MPa)T 22 井身结构参数T井的井身结构数据如表所示。表 T井井身结构数据表开钻次序井深(m)钻头尺寸(mm)套管尺寸(mm)套管下入深度(m)水泥环返高(m)一开8685地面二开11351132843 基础数据小结该地区气候干燥、多风,温差较大,寒潮发生频率较高;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油藏类型属于断块油藏,由地层特征可知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工程设计 大赛 采油 单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