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论语〉选读》教学之困.doc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论语〉选读》教学之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论语〉选读》教学之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论文论语选读教学之困【内容摘要】 论语选读是浙江高考必考的内容,名为选修,实为必修。因为内容的陌生、教参的简略、文本的特殊、文义的深奥,一轮上下来,困惑较多,所以用此文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以期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关键词】论语选读教学 困境 感受 朱熹在论语序说中引程颐先生的话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去年第一次教论语选读,历时半个学期,十篇必修课文一一教完,自觉任务完成,松了一口气,教完之后回过头来想程颐先生的话,不禁自嘲:“今人不会教书。如教论语,未教时是此等人,教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教。”十篇课文下来
2、,学生到底懂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心中没一点底。和同事们一聊,感觉如出一辙,备课时钱穆、李泽厚、南怀瑾诸先生的书一章一章地对照过去,上课时如于丹讲心得一般地穿插了许多故事,倒不觉得如何沉闷,只是谈到效果,尤其是谈到学生解答论语选读试题的能力时,味道就有点怪了,都有点仿佛不曾教的感慨。论语选读如何教?怎样教才是编者心中的论语?又怎样教才是本来的论语?在教的过程中,这种疑惑一直没有中断过,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形式上仿佛过了河,真的是不是过了河我自己也不知道。论语选读难教。教然后知困,下面就我在教学中面对的困境,一一列出,以待方家。一、关于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 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看起来应该不是一个问题,
3、因为在学科指导意见中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上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参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页65)自2009论语选读进入高考试题以来,浙江省的考核思路也相当清楚:文字和文化。共两道题,一道题相对简单,考文字;一道题稍难,考文化。如2009年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
4、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10年题型虽有变化,仍然沿袭了09年的命题思路,虽是一道题,却包含了两个答题步骤:一考背诵,其实仍是文字;一考思想文化。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论语选读因其教材的特殊性,在文字教学上,应有别于传统的
5、文言文。编者已在每则选段后,给出了重要字词的注解,并配有详尽的文言翻译,学生借此已能基本把握选文大意。所以,文字的理解不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从文章的角度看,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书,除少数篇章(如季氏将伐颛臾、沂水春风)外,基本不具备文章的特征。因此,教学的重点也不在“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那么,论语选读教学的核心,应当紧扣文化,主要是对“文化传统的评析”,提升学生的思想。教材编者在“前言”中指出“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仔细分析这个核心目标,问题就来了,“正确解读”的标准是什么?教参上并没有给教师一个明确的参考,也就意味着这个正确得授课者自己去把握,或者说,
6、你有能力把握你就能正确解读,如果不能把握呢?你也得按自己的理解去教。这个“正确”真是太难了。比如09年的高考题第二题,要求大家根据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当年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是0.34。这个答案当然正确,以师徒二人的对话结合现代的教学原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但问题是,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对论语的正确解读呢?我无法确定。无论是四书集注还是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都难以找到相似的理解。“予欲无言”,朱熹注:“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
7、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大概说的是学生们只注重了言语表面的东西,而没去深究这么说背后的深义,所以孔子这样告诫他的学生。论语选读总计15篇课文,十五篇课文中,十篇必修,五篇选修。在实际教学安排上,一般都只上十篇必修课文。即便是这样,要做到正确理解所选的章节,难度也相当大,因为十篇必修课文共计选入论语109章,当命题人随便拿出其中一章或几章来考学生时,我们对上课时是不是教会了学生正确解读很是惶惑,这种情形反映在解答各地的模拟试题时,感觉尤为明显。我以为,论语的正确解读有好几个层面的标准。一是学者层面的标准,比如李泽厚、李零、钱穆、鲍鹏山,他们之所以著书立说,就是
8、因为每个人读到的论语都有区别,这是一个无法统一的标准;每二个层面是编者的标准,也就是编者要求教师达成的目标,这应该是个可以大致统一的标准;第三个层面是命题者的标准,这个标准有时带有较浓的个人色彩,较难把握;最后一个是教师层面的标准,这与钻研的深浅有关。因为正确解读标准的不统一,所以,论语选读的核心目标虽然表述明确,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达成这个目标,难度实在有点大。二、关于教材和教师用书1、论语选读的注解与译文要正确解读论语选读,最主要的途径是钻研注解和译文,文中注解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一书,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仅按文中的注解和翻译来解读论语,很难做到明确解读,语意尚且不明
9、,当然更谈不上正确了。对教材选择的有些注解,早有人有过异议,湖州二中语语文组的贾桂强老师在他的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材编写刍议中有过评述,网络上有位署名鈄东星的网友写了一系列名为高中标准教材论语选读严重失准谬误的文章谈论论语选读的译注,语涉专业,不敢妄言谁是谁非,兹录一则,我以为批评得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教材注言:“指季氏内部,后来阳货果然囚禁季桓子。”译直作“自家内部”。编者照抄郑玄旧注,不知朱子早已纠正郑误,后人更纷纷考辨其误。按“忧”承上文“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言,孔子明忧父母之“邦”分裂内战,非为巩固季氏之“家”出谋,和孔子一生言行相一致。萧
10、墙唯人君有,卿大夫只设帷薄。弟子求与由事季氏在哀公十一年,而阳货囚主事在十八年前之定公五年,事已早来非编者所云“后来”。 教材上的译文,有不少章节的参考译文都未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作用,读了译文,原文还是不理解。有些翻译语义比较模糊,比如“为政以德”篇的第一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它星辰都环绕着它。”还是钱穆的翻译相对比较明白:“为政以己德为主,譬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众星围绕归向它而旋转。”这与“政者,正也”的本义比较接近,与后面选文强调的正身也比较吻合,也好理解一些。有的译文很艰涩,很难理解,比如“诲人不倦”篇的第十一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 教学 论文 论语 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