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_基于阳光集团的案例研究_概要.doc
《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_基于阳光集团的案例研究_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_基于阳光集团的案例研究_概要.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基于阳光集团的案例研究吕长江肖成民摘要:本文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利益侵占主体,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利益侵占机会成本的分析模型,对民营上市公司江苏阳光进行案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江苏阳光的最终控制人而言,将资源留在上市公司再投资的收益要远小于进行利益侵占转移资源再投资的收益,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的分析证实了最终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存在。本文认为,加强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和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制约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投票权现金流量权掏
2、空行为一、引言年,在大量权威数据和事实面前,曾经在中国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民营上市公司托普软件的最终控制人如何一步步掏空上市公司的种种手法终于水落石出。中国证监会对托普软件的行政处罚虽然使托普事件告一段落,但是民营上市公司控制人的掏空行为却成为证券业者和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概念以来,对于国内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自等()提出“”已有学者作了相关研究,如刘峰和贺建刚()以直接股权结构为切入点的分析,贺建刚和刘峰()根据上市公司资产收购关联交易所发现的证据,唐清泉、罗党论和王莉()考查了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制约力量。其中也不乏案例研究,如刘峰、贺建刚和魏明海()对五粮液的分析。但正如黄彤和陈汉文(
3、)所指出的,由于数据来源上的限制,这些研究多以直接第一大股东作为利益侵占主体,以第一大股东的直接持股比例作为其利益的反应。在最终控制人以复杂的股权控制结构(如金字塔)实现对上市公司控制的情形下,第一大股东只是其实现对上市公司控制的一个中间环节,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不能代表最终控制人的利益,所以上述分析视角难免有偏。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公司所有权结构的深入研究,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的概念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等()对个发达经济体的研究发现了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普遍存在及其引发的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之后、和()以及和()分别对东亚公司和西欧公司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结论。、和(
4、)讨论了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的代理成本问题及其对公司的投资、规模和控制权转移决策的影响,并指出人们对于公司所有权结构的认识已逐步深入,即从和()及和()的分散股权、和(,)的控股结构发展到更为复杂的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的所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及吉林大学跨学科项目的资助。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文作者感谢评审专家的评审建议。当然,作者对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负责。管理世界(月刊)年第期有权结构。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目的预期报酬率对掏空行为的影响;、和()综合分析公司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提供的信息,探寻利益侵占的证据。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给出一个考虑了利益侵占机会成
5、本的分析模型;第三部分分析了江苏阳光的公司特质,包括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程度以及利益侵占的机会成本,并应用前述模型计算出制止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所需要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在第四部分,我们主要根据市场表现与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提供的信息,寻找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的证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金融资讯和巨潮资讯()。()也发现了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普遍存在,即最终控制人多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特别地,他们指出,虽然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都采取金字塔股权结构,但其原因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基于减少对上市公司行政干预的考虑,而
6、后者的主要目的是以金字塔股权结构构建一个内部资本市场,方便集团附属公司的融资。而且,虽然同样采取金字塔股权结构,但在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程度上是二者有差异的,国有上市公司的分离程度要小于民营上市公司。因此,与国有上市公司不同,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特殊的分离目的及较大的分离程度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代理问题,这成为分析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行为的一把钥匙!。所以,以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为切入点,分析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安排为制度背景,以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导致的利益侵占机会成本为分析工具展开研究
7、。考虑利益侵占机会成本是对()模型的扩展,只给出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可能导致利益侵占动机,但是没有分析利益侵占的经济行为,即对转移资源收益与转移资源机会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利益侵占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在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的背景下,本文借助利益侵占机会成本模型分析最终控制人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国企控制人的行政晋升机会,更有动机从经济角度考虑侵占的机会成本。因此,本文对年备受争议的民营上市公司江苏阳光()进行案例分析。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的特点在于:()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作为利益侵占行为的主体,而不是直接的第一大股东;()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现
8、金流量权作为最终控制人利益的反映,而不是第一大股东的直接持股比例;()基于利益侵占机会成本模型,分析最终控制人对转移资源再投资的现金流量权和再投资项二、考虑利益侵占机会成本的一个模型等()在分析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时给出了一个分析模型(以下简称模型),之后等()、,和()、和()以及和()都对该模型予以引用和改进。然而,模型及其已有改进都忽视或者没有单独反映利益侵占的机会成本#,即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所转移的资源再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要大于不进行利益侵占而将资源留在上市公司进行再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本文将以此为分析切入点,在模型的基础上,将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转移资源再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
9、引入模型,并与利益侵占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利益侵占才会发生$。考虑一个单期的情形:最终控制人在期初作出利益侵占决策,在期末获得投资收益。假设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权为,上市公司期初拥有资金,投资报酬率为,满足。由于利益侵占行为是有成本的,所以如果最终控制人在期初侵占比例的资金,他只能获得(,)。这里的(,)是利益侵占的成本函数,表示侵占比例的资金所要发生的成本占上市公司资金总额的比例,其中为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程度。当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时,其机会成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本是将资源留在上市公司继续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基于这种考虑,只有
10、当转移资源所能获得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利益侵占行为才会发生。最终控制人对这种利益的判断取决于其将转移出去的资源再投资的预期报酬率及其对于再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权。为此,本文假设利益侵占转出资源再投资的预期报酬率为,满足,最终控制人对再投资收益的现金流量权为,则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当转移资源再投资的收益大于不进行利益侵占而将资源留在上市公司的收益时,利益侵占才会发生,即应满足条件:司的现金流量权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最终、控制人对再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权和转移资源再投资的预期报酬率为重点,分析江苏阳光最终控制人的利益侵占行为。由于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难于数量化,所以本文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首先根
11、据公司特质计算出制约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所需要的投资者保护程度,然后再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对此予以评判。三、江苏阳光的公司特质(一)所有权结构和董事会设置江苏阳光()全称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首发上市时间为年月日。阳光集团是年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名列第位的陆某控制下的产业,是中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档次最高、花色品种最多的精毛纺面料和服装生产基地,生产规模高居世界第。年月日,江苏阳光实现民营化,最终控制人由新桥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变更为自然人陆某。自上市以来,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一直负责江苏阳光的年报审计工作,各年度均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所
12、有权结构特征是公司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的制度背景,本文从江苏阳光最终控制人的产权控制关系分析入手。与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样,江苏阳光的最终控制人也以金字塔股权结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自年起,公司开始在年报中披露上市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各年度的控制关系如图和图所示,即最终控制人陆某、陈某、华某通过控制江苏阳光投资公司、江苏阳光投资公司控股阳光集团,阳光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江苏阳光,达到对上市公司江苏阳光的控制。比较而言,江苏阳光和年度的所有权信息披露不如之前两年详细,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终端控制人的披露由原先的人变为人。虽然最终控制人仍为披露对象,但是对另外两个投票权较大的终端控制人
13、的信息披露却被省略了,这使(,)()()整理可得()()(,)()()不等式()的左端反映的是公司特质,右端反映的是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其中(,)和(,)分别是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的收益比例和成本比例!从不等式()可以看出,在给。定的公司特质下(即不等式左端已知),当(,)趋于零时,利益侵占的成本趋于零,投资者保护弱,亦即不等式右侧逐渐增加至最大,不等式成立的概率高,利益侵占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样,当(,)趋于时,利益侵占的成本高,投资者保护增强,利益侵占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另一方面,在给定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下(即不等式右端已知),或()()越小,利益侵占越容易发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
14、出,公司特质也是影响最终控制人是否实施利益侵占行为和利益侵占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正是和()将公司特质纳入利益侵占分析的原因。我们将根据上述模型,以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管理世界(月刊)年第期得广大投资者无法确认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能力。在上述金字塔股权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使用制人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程度很小,甚至基本达到了一致,其中年分离程度最大,绝对值差异为,相对比率为,其他年度的相对比率仅为。同时,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权不及其在江苏阳光集团现金流量权的一这种金半,年最大为,此后各年逐渐降低。字塔股权结构下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的严重分离,使得最
15、终控制人有能力(较高的投票权)且有动机(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权严重分离)将资源从上市公司转移至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阳光集团。那么,作为上市公司另外两个较大的终端控制人,陈某和华某是否有动机对最终控制人陆某可能实施的利益侵占行为发挥制约作用呢?从前述控制图表中可以看出,与陆某一样,陈某和华某在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也是严重分离的,而其在江苏阳光集团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基本一致,他们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权同样不足其在江苏阳光集团现金流量权的一半。虽然江苏阳光在和年度报告中未披露陈某和华某的所有权信息,但实际上只要他们仍保持原来的所有权控制模式,其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程度与最终控制人陆某十分相
16、似。这样,当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行为,将资源从上市公司转移至江苏阳光集团时,也符合陈某和华某的利益,此时期望他们发挥制约作用是不现实的。另外,从江苏阳光的董事会设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两名终端控制人在董事会中担任重要职务:陈某一直兼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陆某一直任上市公司董事。同时,陆某还一直担任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两名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要大于金字塔股权结构所反映的直接投票权,这也增大了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的可能性#。此外,江苏阳光独立董事等()的方法确认并计算江苏阳光最终控制人陆某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以年为例,最终控制人在上
17、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计算如下:投票权,现金流量权另外,根据年的金字塔股权结构信息,我们还可以计算出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投票权,现金流量权使用类似的方法,综合江苏阳光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所有权信息,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陆某、陈某和华某各年度在江个终端控制人苏阳光和阳光集团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如表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投票权一直很大,年最小也达到了。但是,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程度也很大:从绝对值差异来看,年最大为,年最小也达到了;从相对比率来看,年最大为,年最小也达到了。另一方面,最终控的设置则更多地表现为是对证监
18、会政策要求的反应:年达到最低标准人,年起达到最低标准。而吴敬琏、江平两位颇有名望的独立董事在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年月份的辞职更加深了人们对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的疑虑。综上所述,通过对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置以及最终控制人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苏阳光的最终控制人有较强的动机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比较也支持最终控制人有实施利益侵占的动机。在确定现金流量权和报酬率两个关键因素之后,我们根据前面给出的理论分析模型考查为了制约最终控制人的利益侵占行为所需要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强度。在这里,我们使用平均现金流量权和平均报酬率进行计算,模型如下:()()(,)将和分别带入上述模
19、型,我们就可以确定能够制约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所需要的投资者保护强度。表给出了和分别取各盈利能力指标时对应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表的结果显示,在江苏阳光的公司特质条件下,为了制止最终控制人的利益侵占行为,所需要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强度最低要求为(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预期报酬率时),即最终控制人预侵占(二)利益侵占的机会成本根据李恒春和朱小文()的分析,江苏阳光集团将从上市公司那里转移来的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开发,因此本文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的盈利能力指标作为最终控制人转移资源再投资的预期报酬率,而转移资源再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权则为最终控制人在江苏阳光集团的现金流量权,利益侵占对应的机会成本则由纺织
20、业()的报酬率(以行业盈利能力指标反映)和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权确定。表给出了年度纺织业()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也()平均盈利能力的比较。从表可以看出,转移资源再投资的预期报酬率要普遍大于不进行利益侵占而将资源留在上市公司再投资的报酬率。在以每股收益、销售毛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的盈利能力指标上,这种差异均达到了统计显著的水平。因此,预期报酬率的元的利益须支付元的成本;最高要求为(以销售毛利率为预期报酬率时),即最终控制人预侵占元的利益需支付元的成本。如此高的投资者保护强度,对于目前尚处发展初期的中国证券市场显然是一种奢望。而当投资者保护强度不足以制止最终控制人的利益侵占行为时,中小
21、股民的损失就很难避免了。四、利益侵占的证据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市场表现与公司的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中寻找一些可以证实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的证据。正如、和()所指出的,关于控制人的利益侵占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对于江“传闻()”苏阳光的个案来说,同样如此,比如年月日,上市公司在收购无锡阳光置业有限公司的临时公告中披露,江苏阳光投资有限公司在年月日的净资产为亿元;而在年月日的土地收购关联交易公告中披露,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达到了亿元。也就是说,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尽管江苏阳光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但其母公司的净资产却激增倍。这种异常引发了人们的怀疑,但直接的证据难于获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营 上市公司 所有权 安排 掏空 行为 基于 阳光 集团 案例 研究 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