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2、。三、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 读图名。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
4、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 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
5、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6、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 现金津贴 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
7、引进外来移民)(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
8、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 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 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
9、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提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
10、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教学后记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11、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 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
12、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13、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的大庆、攀枝
14、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
15、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
16、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回答,师总结)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
17、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问: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生回答,师总结)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
18、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课堂小结: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后记: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
19、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
20、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板书: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
21、种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
22、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板书: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板书:(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
23、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
24、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
25、,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 教学后记: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
26、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看图)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
27、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
28、界线)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
29、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对城市来讲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经济因素外,还有
30、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2)其他因素I.收入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II.知名度 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
31、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理解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中心地理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二、教学重点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三、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
32、的现象。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情景引入:课前在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播放一组城市景观照片,最后定格在东亭、无锡、上海三个城市(乡镇)的图片上,告诉学生,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发现。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出城市是有等级大小之分的,不同的城市服务也有差异。板书:一.城市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世界上不少国家把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我国规定:人口大于100万: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50002万
33、人:一般叫镇或小城镇。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板书:2.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自主探究:让学生分小组,预先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1.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2.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3.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4. 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出理由。 名 称 东亭镇 无锡市 上海市距 离 0km 5km 128km人口规模 12.3 447.19
34、1673.77前往该地的频率寻求的服务从而得出结论: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质量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彼此距离越远让学生讲讲上海市的发展历史,并提问:上海市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什么上海市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呢?板书:3.城市等级提高的条件(学生通过阅读"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思考分析)总结: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再提供一些位于资源丰富地区或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图片,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说明,资源、交通等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第二课
35、时新课导入:通过问题"在一定地区范围 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
36、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
37、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 2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8、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二)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案例4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图2.22和2.23用伦敦的发展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增加。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4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
39、比重增加。活动:(第35页) 结合图220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并填写下表: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读图2.19,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提示:读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据回答该题。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
40、为20世纪中叶之后。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提示:比较 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点拨: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提示:结合 P33的阅读内容,完成该题。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
41、主流。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产生的问题:1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思考: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讨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你赞成哪种看法?还有别的有效方法吗?城市住宅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最近几年来,我市的就业状况如何?为什么?就业状况差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城市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二、解决办法:(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
42、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3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思考:什么时候许多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上海的卫星城有哪些?上海新建了哪个新区?目前浦东新区在上海的地位如何?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上海市为改善交通条件,做了哪些工作?上海如何解决住房
43、问题?为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上海市做了哪些工作?我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后记3.1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4、二、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分析,培养读图能力。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1、区位的含义:由学生根据开始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思考2、农业的区位因素(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然后播放图片:)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
45、用(1)A、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C、新疆哈密瓜丰收图(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3)茶园景观图(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下列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a)陡坡上种庄稼(b)开垦草场种庄稼(c)围湖造田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4)A、花卉、乳牛景观图;B、高速公路图;C、农民种植水稻图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总结: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案例探究: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