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改八大“忌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课改八大“忌讳”.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历史新课改八大“忌讳”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转变。新课标从根本上改变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它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研究新时期实施这一转变的理论依据和实施途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满足广大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需求。但现实中有许多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之理解,非常片面,甚至断章取义,使新课改流于假、大、空之形式,实质却空空如也。反思最近观摩的一些优质课,笔者认为历史新课改有八大“忌讳”。一“忌讳”滥用多媒体。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电视、录像、制作课件等电化手段辅助历史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强化其记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新课程实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之一。但有些教师对此理解过于片面,好象非此就不可谓“新”,用少了就称不上“好课”。有位老师讲甲午中日战争从新课导入到教学流程,从内容板书到材料提供,从提出问题到答案呈现,从知识归纳到教学小结,完全依靠多媒体,整节课无一个字的板书,似乎人类真的进入“读图”时代。录音、录像、电脑、电视、投影一起上,媒体不可不谓“多”矣;电子文稿、图表信息、纲要信号、漫画动画、音像资料,“汗牛充栋”,信息量不可不谓“大”矣。然而,教学效果如何呢?用多媒体太多,教学看似新颖、生动、丰富、知识密度高,实则花哨、杂乱、肤浅、收效甚微。殊不知课
3、改之“新”的灵魂在内容,不在形式,在观念更新,不在技巧花哨。因此,切忌滥用多媒体。二“忌讳”表演做秀。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动”起来的新理念,热衷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出发点不可谓不好。可事实上由于历史时空的差异,古今人物的距离,学生如果不掌握大量历史素材,不懂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不作充分的角色体验,了解历史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生阅历、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情感心理,一般学生很难“入戏” ,表演不是羞羞答答,忸怩作态,让人感觉滑稽可笑,就
4、是“木偶”般毫无表情地、刻板地背诵教师事先准备的脚本,只能给人做秀的嫌疑。既没有带给学生真实的历史体验,也没有落实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则成一场乱哄哄空洞的“闹剧”。 所以,切忌盲目“体验”。三“忌讳”满堂发问。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课堂内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由学生或教师设定,一般通过“问题”组织教学。因此,有的教师为了开展“互动” 、“探究”活动,穷追不舍,狂轰烂炸,满堂发问。但是,提问却轻视时机性和科学性原则,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密度和梯度、思维的深度和难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许多是一些填空式的表层问题,缺乏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
5、,进行心灵交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忽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发现、思考与感悟的过程,而且答案预设的多,生成的少。实际效果与教学初衷南辕北辙,为此,切忌满堂发问。四“忌讳”游离教材。新课标强调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切忌因“大教材观”和“新课程资源观”的提出而信马由缰,忽视乃至游离教材。如有位教师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用足足十五钟时间介绍学术界关于“是否欧风美雨的产物”的讨论,我认为不太恰当。实际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去独立研讨解决,或由学
6、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所提出的“问题”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实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新教材观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探究,诱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动机,进而发展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但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课本打入“冷宫”,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五“忌讳”滥用材料。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教学增大容量,体现资料翔实,史论结合的特点,或者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
7、情感体验关心不够,无限拓展延伸,大量堆积历史材料,我认为也违背新新课标的宗旨。同样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有位教师通过多幅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知识表格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始,引出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接着穿插视频资料简介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中的有关情形和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并要学生回答“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其有何值得肯定的地方?”又回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主张和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实践活动,引出中国近代化道路坎坷曲折的结论。然后伴着优美的音乐解释近代化概念的内涵及其表现,再用五大段文字材料左证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导入所授新课的标题。其思路清晰,视野开阔
8、值得首肯,但资料太过庞杂,缺乏有机整合,使学生眼花缭乱,有贪多不化之弊病。须知材料在“精”不在多,切忌泛滥成灾。六“忌讳”不讲民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还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但眼下的分组讨论,合作互动成为新课改必备环节,课堂流行“四人小组”合作,或者武断地把学生“一分为二”进行对抗,或者强制安排学生“男女辩论”,甚至有的通过“抓阄”、“抽签”等形式分组学习。有位老师启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否欧风美雨的产物”失效后,用“抽签”方式把学生分为“赞成派”和“否定派”,此法看似民主
9、,实则专制,因为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看似热烈,实则机械,因为没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的机会。其实我们不能死板地按空间座位、人为地按男女性别分组,而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立场观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情况。所以,在教学或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决定,做学生思想的“独裁者”,教师切忌在教学中不讲教学民主,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相反地,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 七“忌讳”虚情假意。激励教学原则已成共识,教师走下“神坛”,甘当“平等中的首席”,亲近学生,是
10、学习新课标的实践成果。但如果不讲究分寸,庸俗化到有失教师形象则成为大忌。当前,公开课的普遍现象是上课伊始教师就对学生大灌“迷魂汤”,嘉奖一番,并声明将有“礼物”赠送;提问的时候,有的学生胆小害羞,不知所云,老师也含笑赞许“真不错!”“你很棒!”;有时学生滔滔不绝,老师因为时间关系,不管学生回答内容如何,就用“美丽的谎言”强行打住,“你肯定会成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还有位老师表扬一位回答得好的女生时说:“才貌双绝,掌声鼓励!” 女生脸红,学生哗笑教师一定明确定位自己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注意“为人师者”的修养和风度。否则,非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相反留给学生“庸俗”、“虚假”形
11、象。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八“忌讳”死守预案。新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如果死守预案,不讲究教育机智,远离师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发现、思考与感悟的过程,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如果不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顺势拓展和深化,使讨论流于形式,课堂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张扬。如有位老师上鸦片战争的影响,学生提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否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可老师死守预案,绕道而行,失去一次绝好的讨论交流、拓展升华的教育时机。理性反思历史新课改实践,我们必须克服教学中的八大“忌讳”,追求高效、鲜活、本色、务实的教学境界,切不可背离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