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doc
《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春市希望高中 课时教案、操作技能案 总课时(第) 15 节周课时 15 周1 节2011_年 12 月 19 日星期一授课班级 学科教学 授课题目第13课 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学科知识及教学目标分析本课在知识体系中整体地位及模块目标1、 地位(一) 在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中国近代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逐渐形成的历史。本科的学习应帮助学生理解,民族为极限、仁人志士自强图存的行为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 在整本书的地位近代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1、帝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2、中国近代化地主线,即争取
2、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的主线。两条主线相互交叉,但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课辛亥革命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二条主线的理解。(三)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第四单元的大标题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其主题展现里帝国主义列强加深侵略和仁人志士奋起救国间的冲突,本课正是民族危机下资产阶级发动民主革命、奋起救国的表现。2、 模块目标依据普通高中最新历史课程标准,由于本课是在历史必修一的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属于模块中的政治部分。我们把模块目标定为: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一些仁人志士,如孙中山等;了解中国近代史上
3、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课是辛亥革命;了解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探讨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的三维目标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目标的分析,结合对教学方法的探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实事求
4、是的态度。知识与技能1、 帮助学生了解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资料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向学生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训练,组织学生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史料,以培养阅读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形成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思维。2、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图文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使学生掌握此类题的分析途径;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
5、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再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立本课的重点: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本课所涉及到的一些抽象词汇,如主义、革命较难理解,应给与恰当形象的解释,另外,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学习方法(怎样衡量辛亥革命的意义),应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 要正确诠释难点,一是主义强调知识的系统化,二是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解决方式将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注明。知识框架关键词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切入方式与切入点选择切入方式:情景导入,情感价值观的感染,史料分析
6、,归纳总结切入点的选择:根据高一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学积淀,但抽象思维仍不如直观思维,大部分知识的切入都是从形象思维切入。教学评价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知识的形成性评价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师教学反思性评价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并能简单的叙述其史实,学习了辛亥革命之后,学生掌握了如何对一件历史史实进行评价。教学思维设计(思维教学) 辛亥革命民主之酝酿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民主之践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之丰
7、碑辛亥革命的评价民国成立后的革命形势 教学实施过程目标时间课件教学教师活动及目的(内容教学、教学目标落实的教学策略、方法)学生活动及预期效果导入部分30秒4分30秒辛亥革命100周年宣传海报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通过今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辛亥革命导入。过程和方法目标(一)民主之酝酿解读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导出世界潮流的三大表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进而引入本课主题: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施教部分5分钟孙中山的名言。 世界潮流三大表现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中国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内容。
8、 林觉民的与妻书 展示图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概念武昌起义发动的原因。(文字)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1、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败反动2、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3、民主革命思潮兴起4、革命团体建立(1)讲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成立,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讲解三民主义。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2、“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现 “耕者有其田”。 通过之前的这些准备,革命者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其
9、中有最大的一次黄花岗起义,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其相关内容。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内容,引入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分析其内容与精神,彰显仁人志士的牺牲奉献精神,引出革命运动,黄花岗等。展示图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强调辛亥革命的广义、狭义概念1、广义:18941912,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2、狭义:1911武昌起义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