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doc
《试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论文关键词鸦片战争前后;先进士人;外部世界;认知转变 论文摘要鸦片战争时期,先进士人逐步摆脱传统的“天下”观念的束缚,从“天朝大国”、“华夷之辩”的心态中觉醒,眼光开始超越“天朝”的围墙,用近代世界的眼光来关注外部世界,开始将中国的命运与外部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正是近代世界观念的觉醒。受传统世界观的影响所导致的整体性世界观念的滞后,成为决定中国早期近代化成败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 认识外部世界,具备近代世界知识是中国近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先决条件。地来看,世界知识在中国的首先遭遇的就是传统华夷世界观的抵制。因此,摆脱中国即为天下的传统世界观的束缚,承
2、认东西方的对等地位,承认他国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客观科学地认知外部世界,才能知己知彼。本文以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鸦片战争为坐标轴,以先进士人为考察对象,回顾近代之初先进士人摒弃传统的华夷世界观,开始关注了解外部世界、接受近代世界观的历史状况,力图由此管窥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原因。 谈近代之初国人的世界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必须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前代”,具体是指从1527年葡萄牙人来华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300余年间的历史。 在近代地传人中国之前,中国人对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国人心目中的世界构想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即四周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
3、”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世界知识非常狭隘。首先在世界观方面,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圆地方”,“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认为中国人的世界就是中国,而中国即天下。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仅限于中国的十几个省,疆土四面环海,旁无大国,对中国以外的地区不甚明确,往往以海洋表示。这种狭隘的世界地理观念极大限制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视野。其次,在文化上是独放异彩的,足世界唯一的文明之国与礼仪之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影相伴的“华夷观”。依照华夷之辩,“世界”足等差有序的,整个世界划分为华夷两极。中国是居大下之中的“天朝”,处于万方来朝的至尊地位。夷狄通过朝
4、贡制度定期向“天朝”朝贡,中国则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义务,并且“内中夏而外夷狄”是不变的天理。这种畸变的世界观更加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地理世界观,形成了“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虽然在历史上外来文化也曾对中国产生影响,但终非主流,久而久之,中国上自统治者下至士大夫皆认为中国文化是天下最优秀的,形成了体系化、理论化的对外观念,这种模式的不断确认与推广,最终又形成了中国人一元世界观的思维定势,而小愿接受多国并存的多元世界观及国际观念。这种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对近代之初世界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世界观形成。16世纪中
5、叶,随着耶稣会士和贸易商人来华,世界地理知识开始输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世界地理观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中国摒弃传统的世界观,形成全新的近代世界观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在传教士传来的西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世界地理知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玛窦的万国舆图和山海舆地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庞迪我海外舆图说、利类思的西方要纪等等,这些两书对五大洲、气候带的分布以及各国的政教、历史、人情风俗等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向中国介绍了许多崭新的世界地理知识。这些西方知识都是当时中国人见所末见、闻所未闻的,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李之藻、徐光启等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对两方地理知识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仅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鸦片战争 前后 国人 外部 世界 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