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及习题.doc
《苏教版高中数学《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及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数学《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及习题.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标要求: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2.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
2、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 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2. 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3.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
3、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4.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约3课时3.2简单的恒等变换 约3课时复习 约2课时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课标要求: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
4、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和差公式的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倍角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2.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第一课时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重点:余弦的差角公式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余弦的差角公式的推导教学过
5、程:.课题导入在前面咱们共同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研究三角函数时,我们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已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或2的三角函数值?即:、或2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讲授新课接下来,我们继续考虑如何把两角差的余弦cos()用、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问题.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P1(cos,sin)、P2(cos,sin),则P1OP2.由于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的情况.设向量a(cos,sin),b(cos,sin),则:ababcos ()cos ()另一方面,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6、abcoscossinsin所以:cos ()coscossinsin (C()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对于任意的角、都是成立的,不妨,将此公式中的用代替,看可得到什么新的结果?cos ()cos cos ()sinsin()cos cos sinsin即:cos ()cos cos sinsin (C()请同学们观察这一关系式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看这两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这一式子表示的是任意两角与的差的余弦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2)这两式均表示的是两角之和或差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各自的特点.(1)两角之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余弦之积与其正弦之积的差.(2)两角之差的
7、余弦等于这两角余弦之积与其正弦之积的和.不难发现,利用这一式子也可求出一些与特殊角有关的非特殊角的余弦值.如:求cos 15可化为求cos(4530)或cos(6045)利用这一式子而求得其值.即:cos 15cos(4530)cos 45cos 30sin45sin30或:cos 15cos (6045)cos 60cos 45sin60sin45请同学们将此公式中的用代替,看可得到什么新的结果?cos()coscos sinsinsin即:cos()sin再将此式中的用代替,看可得到什么新的结果.cos()cossin()即:sin()cos.课堂练习1.求下列三角函数值cos (4530
8、)cos 105解:cos(4530)cos 45cos 30sin45sin30cos 105cos (6045)cos 60cos 45sin60sin452.若cos cos ,cos()1,求sinsin.解:由cos()coscossinsin得:sinsincoscoscos()将coscos,cos()1代入上式可得:sinsin3.求cos 23cos 22sin23sin22的值.解:cos 23cos 22sin23sin22cos(2322)cos 454.若点P(3,4)在角终边上,点Q(1,2)在角的终边上,求cos ()的值.解:由点P(3,4)为角终边上一点;点Q
9、(1,2)为角终边上一点,得:cos ,sin;cos,sin.cos()coscossinsin()()()5.已知cos(),cos(),求:tantan的值.解:由已知cos(),cos()可得:cos()cos()即:2coscoscos()cos()1即:2sinsin1由得tantantantan的值为.6.已知coscos,sinsin,求:cos ()的值.解:由已知coscos得:cos 22cos cos cos 2 由sinsin得:sin22sinsinsin2由得:22(coscossinsin)即:22cos()cos().课时小结两公式的推导及应用.课后作业课本P
10、96习题 1,2,3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存在这样的和的值,使得cos()coscossinsinB.不存在无穷多个和的值,使得cos()coscossinsinC.对于任意的和,都有cos()coscossinsinD.不存在这样的和值,使得cos()coscossinsin2在ABC中,已知cos Acos BsinAsin,则AB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吗?3已知sinsin,求cosco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4已知:(,),(0,),且cos(),sin()求:cos ().5已知:、为锐角,且cos,cos(),求cos的值.6在ABC中,已知sinA,cosB,求
11、cos C的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答案1B2在ABC中,已知cos Acos BsinAsin,则AB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吗?解:在ABC中,0C,且ABC即:ABC由已知得cos Acos BsinAsinB0,即:cos(AB)0cos(C)cos C0,即cos C0C一定为钝角ABC一定为钝角三角形.3已知sinsin,求cosco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令coscosx,然后利用函数思想.解:令coscosx,则得方程组:22得22cos ()x2cos ()|cos ()|1, | |1解之得:xcoscos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4已知:(,),(0,),且cos(),sin()求:c
12、os ().解:由已知:(,)(,)(,0)又cos (), sin()由(0,)(,)又sin()sin()sin()即sin(), cos()又()()cos()cos()()cos()cos()sin()sin()()5已知:、为锐角,且cos,cos(),求cos的值.解:0,0由cos (),得sin()又cos,sincoscos()cos()cos sin()sin()评述:在解决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已知角与所求角之间的关系.6在ABC中,已知sinA,cosB,求cos C的值.分析:本题中角的限制范围就隐含在所给的数字中,轻易忽视,就会致错.解:由sinA知0A4
13、5或135A180,又cos B,60B90,sinB若135A180则AB180不可能.0A45,即cos A.cos Ccos(AB).第二课时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目标:掌握S()与S()的推导过程及公式特征,利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与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及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证明.教学过程:.课题导入首先,同学们回顾一下咱们前面所推导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首先,我们利用单位圆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进而推导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两个诱导公式,不妨,将cos ()s
14、in中的用代替,看会得到什么新的结论?.讲授新课一、推导公式由sincos()得:sin()cos ()cos()cos()cos sin()sin又cos()sin,sin()cos sin()sincos cos sin这一式子对于任意的,值均成立.将此式称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sin()sincoscossin在前面,当我们推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时,将其中的用代替,便得到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里,也不妨将S()中的用代替,看会得到什么新的结论?sin()sincos()cossin()sincoscossin即:sin()sincoscossin这一式子对于任意的,的值均成立.
15、这一式子被称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S():sin()sincoscossin下面,看他们的应用.二、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公式求75,15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分析:首先应将所求角75,15分解为某些特殊角的和或差.解:sin75sin(4530)sin45cos 30cos 45sin30cos 75cos(4530)cos 45cos 30sin45sin30tan752sin15sin(4530)sin45cos 30cos 45sin30或sin15sin(6045)sin60cos 45cos 60sin45或sin15sin(9075)cos 75cos 15cos (4530)
16、cos 45cos 30sin45sin30或cos 15cos (6045)或cos 15cos(9075)sin75tan152例2已知sin,(,),cos,(,),求sin(),cos(),tan().分析:观察此题已知条件和公式C(),S(),要想求sin(),cos (),应先求出cos,sin.解:由sin且(,) 得:cos ;又由cos且(,)得:sin.sin()sincoscossin()()()cos()coscossinsin()()()由公式S()可得sin()tan().课堂练习1.求证:证明:右左.原式得证.2.在ABC中,sinA (0A45),cos B (
17、45B90),求sinC与cos C的值.解:在ABC中,ABC180即C180(AB)又sinA且0A45 cos Acos B且45B90 sinBsinCsin180(AB)sin(AB)sinAcos Bcos AsinBcos Ccos 180(AB)cos (AB)sinAsinBcos Acos B对于练习1这种类型的习题,首先要仔细观察题目的结构,回忆有关公式,认真分析,一般遵循由繁到简的原则.对于练习2这种类型的习题,要仔细观察已知角与所求角的关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着手求解.课时小结在前面推导出的C()与cos()sin的基础上又推导出两公式,即:sin()sincosco
18、ssin (S()sin()sincoscossin(S()同学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熟练掌握,以便灵活应用其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课后作业课本P100习题 1,2,3.第三课时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学目标:掌握T(),T()的推导及特征,能用它们进行有关求值、化简;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特征.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教学过程:.复习回顾sin()sincoscossin(S()sin()sincoscossin(S()cos()coscossinsin(C()cos()coscossins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角恒等变换 苏教版 高中数学 三角 恒等 变换 教学 设计 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