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B5《有机化学基础》解读.doc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B5《有机化学基础》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B5《有机化学基础》解读.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二化学新课程培训苏教版选修B5有机化学基础解读“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了六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选修模块共有6个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类和学科类,如下表。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分类社会类学科类按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选化学的学生要学习34个选修模块。其中理科学生: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属于选修IA,即选修中的必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为选修IB,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修IC;文科学
2、生对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属于选修IA。有机化学基础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6个选修模块之一,供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高中学生选择学习。作为选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学习的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和普通高中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材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共分5个专题: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2“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专题3“常见的烃”、专题4“烃的衍生物”、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主题分为4个,分别是: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
3、性质与应用”、主题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和主题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可见,教材的专题1和专题2涵盖了内容标准中主题1的内容,专题3和专题4涵盖了内容标准中主题2的内容,专题5的内容即内容标准中主题3的内容,而内容标准中主题4的内容主要被安排在教材的专题3和专题4中。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机化学基础”是为高中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模块。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
4、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认识了食品中的淀粉、葡萄糖、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作用,淀粉检验、蛋白质某些重要性质。按课程标准的设置,本模块是在学习化学2以后学习。在化学2的专题3学生可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认识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了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了解了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等知识。在2006级学生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完化学2后,有机化学知
5、识涉及不少,但没有系统性,以常识性知识和典型代表物性质为主,类的概念几乎没有出现,乙醛的性质未予以专门介绍,缺少了有机物之间转化的重要纽带,对有机化学的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学习有机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很大的负担,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真是吃力不讨好。鉴于教学进度安排和教材特点,我市在2007级起调整为:高一不学习化学2的专题3,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时穿插化学2的专题3的内容,并形成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进度安排。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主要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我省则作为选修中的必修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
6、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的合成,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学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合成了一个新
7、的“自然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伍德沃得说过:“有机化学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在旧的自然界旁边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二、教材编排体系1编排指导思想(1)与初中教材、化学2模块有机化合物知识为基础 初中:了解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组成特点,认识食品中的淀粉、葡萄糖、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作用,淀粉检验、蛋白质某些重要性质。 化学2: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认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了解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
8、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2)先综述再分述教材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而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教材编制应考虑到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有机化学知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包括有机物结构的表示、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和有机反应原理等;二是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这些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材先概要介绍有机化学的建立发展、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表示方法、分类、命名规则,形成总体印象和初步概念,再分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自然、生产、生活的事例引入,着重学习代表物的结构、性质与应用,再联系其他常见物质,拓宽知识面)。(3)内
9、容选择与知识结构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4)适当调整、提高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要求提高选修模块有机模块教学要求:加强有机物研究基本观念和方法的教育-通过实例分析或探究,融入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测定、性质探究、合成路线设计、反应规律研究等方法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各类有机物的转化关系,重视选择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反映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学习内容、反映有机化学的发展与研究技术的进步。 2有机物体系的构建(1)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方法 分离提纯组成(分子式的确定)分子结构(官能团、同分异构 、命名) 性质(物理、化学性质) 应用(化学与社会、生活)突出结构性质、性质应用、制
10、备转化的学科逻辑关系。教材中关于有机物的研究方法(内容要目)l 组成元素的检验(4种基本方法)、分子式的确定;l 基团的确定(不饱和碳原子、芳香烃侧链、卤原子、醇羟基、酚羟基、羧酸基、醛基、酰胺键结构)物理方法(IR谱分析确定官能团、分子鉴定;1HNMR谱分析确定分子中氢原子所处化学环境);化学方法: 利用特征反应(包括显色反应)检验特征结构;信息的综合归纳与推理逻辑的方法; l 反应机理研究:同位素示踪法;自由基反应介绍l 合成方法研究:逆合成分析理论;不对称合成;绿色合成工艺。(2)官能团体系以官能团为核心,以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纽带实现有机物知识的学习,逐步实现由特殊物质到同系物,由简
11、单到复杂。(3)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一般过程:明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合成路线(逆向合成分析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对样品进行结构测定,实验其性质或功能目标化合物的改进大量合成教材中关于有机物合成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从柳树皮到阿司匹林1、1763年,牧师Edward Stone 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关于柳树皮制寒战病的报告”。几乎一个世纪以后,一位苏格兰医生发现这种柳树皮提取物是一种强效的止痛、退热和抗炎消肿药。2、此后不久,有机化学家分离鉴定了其中的活性成分,称之为水杨酸。随后,此化合物便用化学方法大规模生产。3、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其酸性成为该药的缺陷:它严重刺激口腔、食道
12、和胃黏膜。4、化学家尝试改用酸性较小的水杨酸钠,但仅获得部分成功。而且,水杨酸钠有一种极不愉快的味道,大多数病人不愿服用。5、化学家后来发明了可行的乙酰水杨酸合成路线,它与水杨酸钠有相同的医疗效果,又没有怪味,刺激性小,这就是阿司匹林。3内容体系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分为两个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分别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方法。在必修的化学2中,学生对一些具体的有机化合物有了感性认识,因此在专题2中,教材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分类的知识作了介绍。在接下来的专题3、4、5中,以“官能团”为组织线索,分别对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糖类、油脂、蛋
13、白质作了介绍。教材的结构见下表所示。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内容结构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2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专题3常见的烃专题4烃的衍生物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第一单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第一单元脂肪烃第一单元卤代烃第一单元糖类 油脂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第二单元芳香烃第二单元醇 酚第二单元氨基酸蛋白质核 酸第三单元醛 羧酸三、教材比较和联系(一)与其它模块的关系化学与生活初中科学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和性质1、初中科学标准:1. 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能从组成上
14、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3.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4.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5.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6.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 的影响。7.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8.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2、化学2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
15、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 了解了有机物分子的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认识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了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 了解了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等知识 化学反应原理1、化学平衡移动物质结构和性质1、s、p、d亚层和杂化轨道2、大键3、氢键4、分子的极性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四单元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专题2第二单元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第四单元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专题3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化学与技术专题3让有
16、机反应为人类造福专题5为现代农业技术添翼专题6从污染防治到绿色化学(二)与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比较实验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整体设置教材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教材并未严格按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顺序编写,而是整体设置,体现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三种教材在编写形式上即有相对集中的课标主题内容,也有分散于各单元、章节的课标主题内容。人教版,基本按照课标主题顺序编写,把课标主题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分成二章。第二章“烃和卤代烃”主要学习“脂肪烃、芳香烃和卤代烃”,第三章主要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和有机合成”。苏教版,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2(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与课标主题1对应,专题3(常见的烃),专题
17、4(烃的衍生物)与课标主题2对应,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课标主题3对应,对课标主题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不单独设立相应的专题而是分散渗透在各单元中。鲁科版,第一章节揉合了主题1、2的部分内容(认识有机化学)中含有机物的命名与分类。第2节(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包含同分异构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第3节烃包含脂肪烃与芳香烃,第二章整合了主题1、2、3的内容,第三章揉合了主题1、2、4的内容,整体上结构性质合成一条线思路明晰。共同点: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三维学习目标;课程设计针对有理科学习倾向和对化学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采用以学科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突出有机化学的核心观念、知识和基
18、本的思想方法,以此为教材体系主线。学习方法、STS教育内容线索融合于主线中。科学性、逻辑性、时代性强,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有机化合物结构、转化与合成的能力。 鲁科版:教材采用基本理论与物质性质两条线索融合并进的编排方式,将概念和原理知识的学习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风格;学科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原理知识要求较高,阐述比较详细,突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着力建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合成及应用之间的整体联系。苏教版:有机化学原理知识与各类物质知识分段编排,原理知识先总说后应用提高,内容线索比较简明;有机化合物知识介绍重点突
19、出、简明扼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研究新成就的介绍;内在逻辑严谨,突出结构性质、性质应用、制备转化关系。(三)与过渡教材的比较1、章节的改变增加:基团间相互的影响和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删去: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简介和新型高分子有机材料2、知识点的比较:过渡教材新教材(苏教版)专题1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专题1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李比希元素分析法、钠熔法、铜丝法、元素分析仪核磁共振、红外、质谱、紫外光谱手性分子、不对称合成、甲烷氯代反应机理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专题2第一单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s,p,d亚层和杂化轨道理论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光学异构键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化学基础 苏教版 高中化学 选修 B5 有机化学 基础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