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及优秀教师个案的分析研究.doc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及优秀教师个案的分析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及优秀教师个案的分析研究.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及优秀教师个案分析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60137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资助经费:2万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11年3月课题负责人: 曲阜师范大学(现宁波大学)主要成员: 研究总报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及优秀教师个案分析研究1序言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是否适应,又当如何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组织人员申报了本课题,并获规划办的批准,在此非常感谢全国教育规划办及各位评审专家给我们这样一个研究机会和研究平台,使我们跟研究一同成长。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广泛
2、查阅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参与新课程培训,与一线教师亲密接触,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根据研究特长,我们既兼顾宏观研究,又有重点地对一些学科进行微观探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感到研究经费的紧张,大量的调查、走访,众多的图书资料的购买,常常使我们捉襟见肘。一些研究成果也因经费问题难以出版。在成果的发表上,由于缺乏经验和课题意识,许多发表的成果没有注明是课题资助的成果,本报告提供的研究成果中个别成果标注的也不太规范,尚请谅解。2摘要(不超过500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梳理和重构,提出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根本的、以教学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师生知识为核心的开放性知识结
3、构。在此基础上,就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并以数学学科为例,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适应性以及新课程实验效果进行了研究,从中折射出学科教师专业知识需求情况。以数学学科中重要内容数学归纳法为例,进行了专业知识基础分析,教师教学知识的拥有和差异分析,从而给出了学科教师专业知识“质”与“量”的研究范例。通过运用课堂观察、田野记录、录像、教师访谈等手段,以改造后的舍费尔德(Schoenfeld)的精细分析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对教师信念系统及与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方面,首先对八位优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通过访谈、交流、作
4、品分析、自传体描述等手段进行了个案研究,提炼了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经验,获得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其次在梳理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一般途径的基础上,对重要途径之一的教学反思通过问卷调查和思辨分析进行了细致研究;第三,从个体知识观视角分析了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路径;最后论述和发展了一条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发展途径高考研究。专业知识基础分析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新课程适应性研究以数学科为例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专业发展关系研究学科教师专业知识质与量的研究以数学学科为例适应性研究实验效果研究知识拥有差异比较学科优秀教师个案分析研究教学反思路径的分析
5、研究个体知识观视角分析高考研究如何成为发展途径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研究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研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1.1研究目的(1)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中国教育实践话语系统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框架模型。(2)摸清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学科教师的层面,对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教师现在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还需要怎样的知识以及多少知识、教师是怎样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问题。(3)对优秀学科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期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启示,以一些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历程为例,进行
6、追溯研究,提炼优秀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专业(知识)发展经验,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启示。(4)探索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通过对当前大家认可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如“教学反思”进行深度分析,查找问题,寻求对策;通过教师当前实际所做,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5)关于“教师需要多少知识”的问题是个难题,但相对于确定的学科知识内容或一个知识点而言,教师在这个内容或点上应该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较为容易回答,如果能够分解而治,学科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的“量”和“质”就会不断明朗、不断累积起来。本研究试图以数学学科为例给出研究范例,深入到学科教师专业知识领域内部。1.2研究意义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是教师专业发
7、展研究的核心。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师身上,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研究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知识状况,探索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之路,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学科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学科教师现在具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学科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知识的研究对科学认识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研究结果对确定未来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学科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历程进行考察,
8、获得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针对性强的专业发展有效路径,对于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成分,研究教师需要多少“量”的以及相应多少“质”的知识才算“够”,不论对职前教师培养还是对职后培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以及专业知识构成,对于构建教师专业成长“路线图”和专业知识发展途径,对指导学科教师积极主动可行地自我专业发展、改变教学方式、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由过去“抽象概括”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细化到“具体”研究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探讨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状
9、况和专业知识发展途径,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效能,而且能够充实教师教育的理论宝库。1.3研究假设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策略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的专业知识成分有不同的来源和发展途径。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重在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优秀学科教师的成长经验和教学经验对一般教师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1.4核心概念(1)新课程背景:指2004年以来进行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环境。(2)学科教师:承担某个具体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如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等。(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是指一定学科专业或职业范围内
10、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具有专属性。(4)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指教师担当某门学科的教学所须拥有的一套系统化知识,反映着教师职业要求的特殊知识水平。(5)学科优秀教师:主要是指专业过硬、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爱戴和广大教师的认可的教师,一般拥有教学名师或特级教师称号。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学科优秀教师属于专家型教师,是普通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6)专业发展:在教师这个职业方向上的发展,包括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7)专业知识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增进及对专业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两层含义。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2.1理论基础2.1
11、.1知识观理论本研究涉及教师知识概念,必然以知识观理论为基础。知识是具有个人属性和时间属性的。所谓知识的个人属性就是指同样的一个客观知识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经验范围内的知识,各不相同。知识的时间属性则是指知识有过去和现在之分,过去的知识现在不一定是知识,不能一味以过去的知识为权威。我们提倡知识更新、改变传统观念其意就在于此。知识不仅具有普遍性,知识还具有情境性。一些知识具有普遍性,一些具有情境性。就教师教学知识而言,启发式教学思想属于普遍性知识,如何运用启发式的知识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了。知识类型具有多样性。有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也有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2、的默会知识。许多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或具有假说性质。知识既不是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和“揭示”,它是由认识者的认识能力、兴趣乃至利益所选择和建构的结果。(2001,石中英)不把知识看成完全具有确定性、必然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在“质”上提高,有助于教师的传统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的转变。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之类的知识不断被修正。从教育视角看,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可以通过书籍和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关于知识的特性,科学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
13、、“可证实”等特点,可以通过合理的学习方式间接获取、传授,但是,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主张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情境性、建构性,人们不可能获得完全证实或证明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即使科学的知识也不例外。两种知识观表面看似矛盾,但从辩证观来看又是调和的。如果将知识放在无限的历史长河里看,可能不断被修正,具有不确定性、暂时性,但放在一个历史阶段中,由于人们的认识相对稳定,知识也就具有相对确定性,尤其是大量经过历史考验的科学知识,更是具有相对客观性或相对确定性,这就是知识的两重性历史暂时性和相对确定性。在知识的学习方面,传统学习观认为,知识可以作为“对象”被传授,因为知识被看成确定的、可
14、以“独立存在的”。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即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知识被主张“探索”、“发现”而“有意义地建构”。(高文,徐斌艳,吴刚,2008)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观揭示了知识是怎样在个体头脑中被逐渐建立起来的规律,尤其是具有深刻度的抽象知识,要经过个体的意义建构而形成,这种规律在某种意义上恰是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在知识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反映。教师专业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是教师被看作一种特殊职业而需具备的专门知识。在看待教师专业知识方面,我们应兼顾两种知识观,既认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确定性或客观性
15、,同时又认为它具有发展性、建构性、历史暂时性。例如,20年前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中,“精讲多练”教学指导思想被认为是正确的知识,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这个知识已被更新或意义重建,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展现知识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积累活动经验,这绝非“精讲”能够实现得了的;同样,“课堂五环节”50年前被认为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知识,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环节的分割就不这么绝对了,许多课堂不是设置五个环节,即便有些课堂是按五环节设计的,但一些环节的内涵也已改变。从这几十年的关于教学知识的变迁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历史暂时性或发展性的一面。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一些
16、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对确定性,如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尽管已过去2000多年,但是,这种思想一直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始终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研究教师专业知识时应兼顾两种知识观。其实正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对确定性,奠定了我们从静态的层面去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论基础,同时也因为它具有发展性和建构性,我们才有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更深层之意义。有些知识可通过传授得到,有些知识需要自主建构,有些知识可由经验派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做中学”。教师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中学”,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顾泠沅,2003)2.1.2发展观理论发展离不开学习。著名的
17、“成长=经验+反思”公式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是实践经验加上反思还不够,必须有学习,所以,我们主张“成长=经验+反思+学习”。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一定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需要具有专业品质的反思,需要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
18、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通过会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高文,裴新宁,2002)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即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习不是由智者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
19、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样,不是简单地集中培训、新观念的灌输过程。2.2相关研究成果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起源于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致力于回答两个基本问题:教师应知道什么?教师知道了什么?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关于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重点转向于可促进学生学业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通过过程-结果研究范式(process-product research)揭示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D R.Cruickshand & J J.Kennedy,1977;T L.Good & D A.Grouy,1977)。这类研究的不足在于,只研究与学生成绩相关的特定教学行为,忽
20、略了支撑教学行为后面的知识结构。7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焦点开始转向教师认知过程的研究,关注教师认知过程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这类研究虽揭示出教师教学中的认知过程影响了教师教学行为(Joyce,1978),但未能揭示出有效的教学行为受何种认知品质、认知特点的制约。因此,之后在教师认知研究中采取了专家-新手的研究范式(expert-novice research),弥补了先前研究的不足,不仅揭示出专家教师不同于新手教师的认知能力、认知品质和认知特征(K.Carter,1988;Fogarty,Wang & Creek,1983等),而且还发现专家教师之所以在认知过程上优
21、于新手教师,是因为前者具有丰富的、精细的、复杂的关于课堂事件的图式,由此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转向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有三种取向,一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基础(knowledge base of teaching)的研究;二是教师实践知识(teacher pratctical knowledge)的研究;三是教师情境知识(teacher situated knowledge)的研究。2.2.1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研究最早进行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研究的是舒尔曼(L.S.Shulman),之后格罗斯曼(P.L.Grossman)等人在舒尔曼研究基础上又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类。舒
22、尔曼研究的出发点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没有研究者关注过学科内容本身。没有人问过学科知识是怎样从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也没有人问过对内容的系统陈述与学生的逐渐认识或错误的理解如何相关联。我的同事和我把各种各样研究教学但没能关注学科问题的范式称为缺失范式”。为了研究与“缺失范式”相关的问题,舒尔曼和他的同事于80年代中期在斯坦福大学启动了“知识在教学中的发展”(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的研究计划。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个类别的知识(Lee Shulman,1986):(1)学科知识(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2)一般教
23、学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3)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4)教学的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5)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6)教育环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7)关于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aims, purpose, values an
24、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格罗斯曼(Grossman,1994)认为教学工作与其它职业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特殊性,她在舒尔曼的分类思想基础之上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以下六类:(1)内容知识(knowledge of content):包含学科知识及教学的内容知识;(2)学习者与学习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learning):包含学习理论的知识、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发展、动机理论及运用、以及学生的背景(如性别、家庭环境等差异)等;(3)一般性教学法知识(knowledge of gen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背景 高中 学科 教师 专业知识 发展 优秀教师 个案 分析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