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doc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杨烈雄作者简介:杨烈雄,1939年生,1960年毕业于华南师院中文系,现为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1980年2月起开展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改试验,取得显著效果。发表论古今联合式合成词偏义现象的差异等论文82篇,出版文言翻译学等专著三部,主编全省高师教材一部,参著书籍五部,共130万字。是惠州市第一个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和到美国高校讲学的教师。两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级教学优秀奖、广东省园丁奖,获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内容提要:本文从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入手来研究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根据作者对文言判断句判断关系表示法的见解,提出了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
2、构不是“,也”和“者,也”,而是既没有判断词,又没有语气助词和副词的“,”式的新观点。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的看法提出异议。关键词:判断关系 表示法 典型结构一、有关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问题的探讨文言文一般不用判断词表示判断关系,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的,但是对文言一般用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判断关系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各有不同,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上。(一)语气助词“也”单独用于句末或者与语气助词“者”相呼应是否可以表判断的问题1、学术界的第一种看法是,语气助词“也”单独用于句末时可以表判断。例如,周秉钧主编的古汉语自学手册就
3、认为肯定判断句的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常见的是“者,也”的形式,所举的例子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第二种看法是,语气助词“者”、“也”相呼应可表判断。例如,孙钧锡编著的文言基础知识就认为,判断句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用“者”、“也”相呼应来表示判断,构成“者,也”的形式,所举的例子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第三种看法是,语气助词“也”只是帮助判断而已。例如,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认为,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所举的例子是“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4、;“张骞,汉中人也”;等等。2、我们的看法是:(1)认为语气助词“也”用于句末可以表示判断关系的第一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所谓“表示判断”就是表示一种谓语断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认为语气助词“也”处于句末可表示判断的话,就是认为“也”能像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那样表示一种谓语断定主语是什么的逻辑关系。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语气助词“也”用于直陈句末时,它的词汇意义都很“虚”,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能表示一种确认的语气。由于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不是用语气所能表示的,因此,就算语气助词“也”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末尾,也不可能像具有实义的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那样
5、,表示一种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这一点,从“陈胜者,阳城人也”、“我,子瑜友也”等句子去掉了“也”其意思并没有改变,仍然是“陈胜是阳城人”、“我是子瑜的朋友”的意思,仍然是判断句,就可以得到证实。(2)认为语气助词“也”与语气助词“者”相呼应可以表示判断关系的看法也不对。这是因为:既然语气助词“也”用于直陈句末能表示判断关系,那么,词汇意义更“虚”,只能表示舒缓语气的语气助词“者”就更不能表示判断关系了,“也”和“者”各自都不能表示判断关系;“也”和“者”互相呼应又怎能表示判断关系呢?就拿“陈胜者,阳城人也”和“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句子中的语气助词“也”、“者”来说,它们各自都不能表示
6、判断关系,说它们互相呼应来表示判断就完全没有根据了。(3)认为用于判断句末的语气助词“也”只能帮助判断的看法是对的。这是因为:认为语气助词“也”只能帮助判断,也就是认为它只能表示一种确认语气而不能直接表示判断关系,完全符合文言文的实际情况。但是,既然语气助词“也”只能帮助判断,就是说被帮助的句子在用“也”来帮助之前就已经是判断句了,那么,这个句子是用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判断的呢?这部教材并没有说明。(二)副词是否可以表示判断的问题1、学术界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副词有时能表判断。如周秉钧主编的古汉语自学手册认为,肯定判断句的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第四种类型是用副词“乃”、“即”等表判断。孙
7、钧锡编的文言基础知识也认为,文言判断句主要形式的第五种是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两部教材都举“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作例子。第二种看法是,副词只能加强判断。如杨春霖主编的实用古汉语教程认为,判断句的第二种表示方法是用副词加强判断。所举的例子也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等。第三种看法是,副词只能加强肯定语气。如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认为“乃”和“即”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所举的例子是“是乃狼也”、“梁父即楚将项燕”等。2、我们的看法是:(1)认为副词可以表示判断的看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乃”、“即”
8、、“则”等副词用于判断句谓语前面时,其词汇意义比语气助词“者”、“也”实在一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便”、“就”的意思,但是也只能表达一种肯定或强调的语气,同样不能表示一种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这可以从去掉了这些副词后,这些句子仍然是判断句,仍然是“是”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去掉“乃”,变成“当立者公子扶苏”,仍然是判断句,仍然是“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梁父即楚将项燕”,去掉“即”变成“梁父,楚将项燕”,仍是判断句,仍然是“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去掉“则”,仍然是“这是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的意思。(2)认为副词可以加强判断的看法和
9、认为副词可以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看法都比较符合文言文的实际情况(因为两种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判断句中,作状语的副词如果加强了肯定语气的话,实质上就是加强了判断)。这是因为:A、在判断句中作状语的“乃”、“即”、“则”等副词,虽然词汇意义比语气助词“者”、“也”实在一点,有“便”、“就”的意思,但仍然只能表示一种强调的语气,而未能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那样表示一种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B、在判断句中,虽然“乃”、“即”、“则”等副词可作状语,比“者”、“也”的地位重要些(因为“者”、“也”等语气助词连句子成分都不能充当),但仍只能充当状语这种次要成分,处于“帮助”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次要地
10、位,不能直接对主语进行判断,表示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3)我们认为第二、三种看法也有不足之处。这是因为:A、既然“乃”、“即”、“则”等副词在句中只能加强判断或加强肯定语气,也就是说在“加强”之前这些句子就已经是判断句了,那么,这些句子是用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判断的呢?持第二种看法和第三种看法的教材都没有说明,因此,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这个重要问题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B、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认为,“乃”、“即”副词在判断句作状语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与认为“乃”、“即”、“则”等只能加强肯定语气的说法相矛盾。因为既然这些副词不能直接表示判断关系,它们就只能相当于现代汉语
11、的“便”或“就”的意思,而不能是“便(是)”、“就(是)”的意思,如果在“便”或“就”后面加个判断词“是”,那就说明“乃”、“即”这些副词可以直接表示判断关系了。从以上分析可知,语气助词单独用于句末或与语气助词“者”互相呼应不能表示判断关系,副词作判断句的状语时,句子的判断关系也不是用副词来表示的。那么,一般不用判断词表达判断关系的文言判断句是用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判断关系的呢?我们认为,文言判断句是用谓语跟着主语的“语序”来表示判断关系的,即直接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放在主语后面作谓语来表示对主语的断定。由于语气助词“也”和副词“乃”、“即”、“则”只起到帮助判断的作用,所以,没有这些词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判断 典型 结构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