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思考——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之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课的思考——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之一.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好课的思考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之一工作十几年,听了那么多课,上了那么多课,自认为是“认识”好课的。虽然说不出什么高深的好课理论,但总是凭着课感,那么自觉地相信自己心中的好课。但读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虽然理解不是很深,但它能时时带我进入思考的状态,让我汗颜原来我对课堂是那么的不知解,我心中的好课观原来是那么的“表面”和“形式”。随着王教授的文字,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好课的“认识”。一、好课的关注点:听过很多特级教师精彩的好课,回来津津乐道的大多是任教者的教学艺术之高超,教学方法之巧妙,教学风格之独特。当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时,只能望洋兴叹,一切的无奈都归为教师个人化的教学艺术,心中自然会升起
2、只能欣赏,无法学习的困惑。而更为可笑的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这些课堂一些外表形式上的模仿。比如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更多的老师关注了王老师朗读指导的一种艺术性老师说一段导话,学生接读朗读内容。反复训练,意在想达到王老师课堂中的那种意味。再如窦桂梅老师的课,常出现朗读时说: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于是,大江南北很多的课堂中就纷纷出现了这样的话语!听多了,用多了,感觉很腻,静静一思考,这有多少实用价值?是不是只是课堂表面的华丽,而且学习模仿的太呆板。其实正如王教授书中所言,这些方法都是很个人化的,未必要学,学也未必学得会。回过来想想,现在老师们听的好课不少,学习的渠道也很多,但为何听了那么多的课堂,而普通
3、教师的教学状态却未能改变,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读了王教授的书后才明白,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一直没有搞明白要推广的是什么经验。更缩小一些说,我们听一节课,要学习的是什么我们没有搞清楚。除了学习任教者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之外,我们更重要是去关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一节课的成功于否,更多的是任教者是不是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如支玉恒老师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它的教学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体验被唤起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明白说服性演讲的听读教学,要抓这两个内容教学比较恰当。只要能抓住这个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等其它的方面会有更大的空间,不同的人不同的演绎会更显课堂的独特!再如,忆起最近听到的王崧舟老师的泊船瓜洲一课,听后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古诗教学的内容有哪些?一是对诗歌的理解,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二是感受诗歌的文化地位。正是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才成就了这么一节精彩的课堂!诚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听了一节课后,很难一下子关注我们应该学习的内容而很明确地抽取出来,但我们起码能知晓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感谢王教授,相信方向不错,自会留下进步的脚印!二、好课的标准点:王教授在书中列出了九条好课的标准:(从高到低排列)1、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3、教的
5、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4、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7、教学内容相对集中;8、教的是“语文”的内容;9、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静读王教授的好课标准,再对照自己平时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反思一:教学内容的“多而杂”;反思我们平时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多而杂,而且是比较茫然的。更不知这节课重点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大多是顺着课堂教学而脚踏西瓜皮的态度。如曾听过的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堂,当时只感觉这节课太复杂,学生学得蜻蜒点水,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学会。现在想起来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太多,不够
6、集中。本是一节识字课,重点应该是认识这几个字,而在课堂中既有拼音复习的教学,又有怎么记字的方法讨论,还有朗读诗歌的指导,更有诗歌的理解分配和拓展的练习。众多的内容让这节课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却收效甚微。所以说,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们要让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就如这一节一年级的课,老师应该把内容就定为识字。在课堂中紧紧围绕识字的几种方法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认识这几个字,又有掌握几种认字的方法,再相机拓展对这些字进行找朋友等活动。相信这样的课堂简约、有效,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的很好体现!反思二:教学内容的“非常态化”;王教授强调,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
7、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和平时的听说读写不是一致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分析一篇课文时,常常是“主题先行”,这是一位顾全大局、机智勇敢的人,然后让学生再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这个人特点的句子,继而进行从词句中反复讨论,朗读训练,美其名曰体会情感。这种阅读教学,是一个一个的求证问题,一个一个严格的训练题,阅读成了一种任务。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阅读应该是一种需要,我们不可能让主题先行地阅读一个文本,我们更多地静静地随着文字悄悄地走入文本的故事,边走边感悟,边走边从语言行间获得精神共鸣的愉悦。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更多地带学生去发现文字中隐藏的东西,带他
8、们慢慢地走入文字的深处,不要拿成人的“研究状态”来束缚“儿童的阅读”。这让我忆起最近人民教育看到的一个课例,浙江刘发建的悄悄地,走过故事深处我这样教将相和一文,教学中“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知错就改”这些一般的“教学核心”几乎消失了,而是让孩子们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通读了全文,在鲜活的历史故事中思考人物的言行,随后又通过还原故事的全貌,理清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最后在“和”的主题探寻中,认识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品味历史人物的个性品质。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和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的。反思三:教与学内容的非一致性;我们在教学中,很少把“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勾连起来。学生在
9、具体的语文课堂中学了哪些具体的内容都是比较模糊的。现在的语文公开课中流行着一种浓浓的“情感课”。每一节课都努力着把“爱”进行到底。课堂中任教者情感的演绎可说是淋漓尽致,激情的导语,感人的音乐,精美的课件,深刻的解读,整节课下来,任教者的所有水平内涵的挥洒,让课堂成了任教者展示才情的舞台。且不论课堂中老师如此的强势会让学生有多少的不适应。就单说这样的课堂,到底在教些什么,学生又在学些什么?仅仅是任教者的一种情感渲泄,学生一种莫名的情感熏陶吗?这哪时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啊?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最终也要落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要趋向一致。窃以为,面对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我们首先要关注这种情感对于学生的真实性,要了解学生这种情感的基点。然后要借助语言文字来体会情感,让语言和情感同行。让学生真正学习一种体会情感的一种方法,学会情感体验,还要相应学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就是回到好课的原点:关注教学内容!读王教授的书,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初浅至此,心中惭愧,所幸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仍在进行中,相信课堂教学的进步也在进行中! 2008、11、25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