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全册.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全册.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二、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
2、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结合问题,讲述新课: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1、 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
3、3) 等2、 内环境的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1、 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 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学生上黑板写出: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淋巴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来源:Z*xx*k.Com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
4、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B )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A、血浆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归纳与整理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存在。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5、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水:90%左右血浆的主要成分 无机盐:以Na+、Cl-、K+、Ca2+、HPO42-、HCO3-的量最多。 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主。 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细胞代谢的废物:二氧化碳、含氮废物如氨、尿素等。(学生阅读,明确血浆的主要成分)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
6、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例3:内环境中不含 ( C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例4: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A )A血红蛋白B抗体C胰岛素D尿素例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B.氧气进入肺泡 C.肌肉注射胰岛素 D.牛奶被喝进胃中来源:学.科.网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问题导入:1、分析如果把红细胞分别放在清水、浓度高、浓度低的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2、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使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
7、浓度是多少?输液的葡萄糖液的浓度是多少?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来解答,比如把萝卜放在盐水中是什么现象?学生阅读课本总结 渗透压的概念、大小提问:3、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4、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5、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总结:6、血浆渗透度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7、血浆PH为7.357.45。8、人体温度维持在370C左右。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巩固有关知识,如9、2004年全国各地发生“劣质奶粉”事件,为什么食用了“劣质奶粉”的婴儿会变成大头娃娃呢?10、以前自然灾害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营养而全身浮肿,为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
8、分析思考问题:当婴儿食用劣质奶粉后,蛋白质物质缺乏,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四、内环境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 提出话题讨论:我们每天要呼吸、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何到达组织细胞?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简图表示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过程 呼吸系统 O2 CO2 养料 O2养料 O2养料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内环境 组织细胞 CO2废物 CO2废物 废物 泌尿系统完成第6页的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六5
9、分钟检测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2、内环境中不含 ( )A 血红蛋白 B 尿素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3、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C.血浆 D.组织液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A.2层 B.3层C.4层 D.6层6.血细胞肌细胞和
10、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答案:C A D A D C七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的生活环境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1)水,占90%(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5)各种激素(6)细胞代谢的
11、废物,氨、尿酸、尿素等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a(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很抽象,较难理解,所以在设计中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探究等手段,并对每个知识点都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具体内容的驱使上,学习更有目的性、体现了以生为体的教学理念。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情
12、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教案五,教学过程:导课: 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学生回答: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13、处于动态平衡中。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回答问题: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水的pH变化明显。可见血浆pH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
14、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学生: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一、环境的动态变化一、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
15、)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得出结论: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结果。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过渡: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
16、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2、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释:学生举例: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还有,1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2高山缺氧反应3严重腹泻4酸碱中毒等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6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孩子出现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
17、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
18、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2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 B C D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
19、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5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的()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6、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 、 和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保持相对稳定。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三者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 ,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为 ,为 。(4)用简明短语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