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变迁.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变迁.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变迁第四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高考考纲聚焦】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主干知识回扣】一、“师夷长技”的主张(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摘译了,主持编译
2、和审订了四洲志。(2)魏源编成,这是当时中国人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在书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二、维新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影响:
3、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思想、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著作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严复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特点:是系统地
4、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影响: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学入的表现,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表明向西方学习已学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
5、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主要阵地新青年3、主要内容:核心是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6、;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4、影响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1)积极方面: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动摇了;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原因:外因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内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
7、”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情况:创办各类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1919年又发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这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
8、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大大加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心与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问题阐释】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性特征及其表现(1)特征: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倡导思想解放,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具体有如下历史特征:阶级属性: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
9、倡导民主共和,行封建正统思想挑战;无产阶级运动马克思主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学习内容:由“器物观”到“器物”变革,进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把斗争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思想。(2)表现:鸦片战争后到中日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倡导“中体西用”;中日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期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封建体制。新文化运动时期,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专题 近代中国 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2126.html